从“爱的本能”到“爱的智慧”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有幸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合上书页,心中满是豁然开朗的启迪与沉甸甸的思考。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一位拥有四十余年经验的教育行者,俯下身来,为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点起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专业成长道路上那些迷茫与困惑的角落。
本书给我的第一个,也是最强烈的冲击,便是对“爱”的重新审视。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无疑是真理。但王老师用上百个鲜活的案例尖锐地指出:仅有爱是苍白无力的,甚至有时是危险的。 充满爱意的包办可能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一腔热血的批评可能扼杀孩子的自尊,缺乏方法的“为你好”可能筑起师生之间隔阂的高墙。
书中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学生用“废话”回应老师的善意询问。若是仅凭“爱之深,责之切”的本能,老师很可能当场发作,维护权威,结果却是两败俱伤。而书中的柳老师却克制住了情绪,用“换位思考”的智慧,看到了行为背后的多种可能——是习惯?还是得意忘形?最终,一场潜在的冲突化为了一次有效的教育契机。这个案例生动地告诉我们: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底色,但科学的教育思维和方法,才是抵达彼岸的舟楫。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止于呈现问题,更在于传授一种思维方式。王老师将其精辟地总结为“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面对任何教育问题,我们不应是做凭经验办事的“救火员”,而应成为冷静客观的“研究者”。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遇事多问“为什么”:学生行为背后必有其动机和根源。比起急于纠正“借笔不还”的行为,不如先去了解“他为什么不还?”。提出假设,加以验证:就像“水彩笔的故事”中的黄老师,她假设学生是想画完再还,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沟通验证,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不做非黑即白的判断:教育是复杂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更是如此。多估计几种可能性,就能多一份理解和从容,避免因误判而造成伤害。这种思维方式,让教育从一种感性的艺术,变成了一门兼具理性与温情的科学。
读完此书,我深感惭愧与振奋。惭愧的是,回望自己的教育实践,有多少次是凭着“爱”的本能和经验的惯性在处理问题,却少了那份沉下心来探寻“为什么”的耐心。振奋的是,本书为我指明了一条清晰可行的进阶之路。它让我明白,教育智慧并非天才的专利,它来源于对日常工作的持续反思、对每个案例的深度剖析、以及对科学思维的有意识训练。 我们无法复制书中的每一个解决方法,但我们可以学会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提醒自己,慢下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也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时间。蹲下来,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尝试理解他们的世界。问出来,遇到问题,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
感谢王晓春老师,用他的智慧与真诚,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接地气、有底气、长灵气”的好书。它仿佛一位无声的导师,告诉我们:教育的智慧,从来都从反思中来,从学习中来,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真诚尊重与科学探究中来。愿我们都能怀抱爱心,追求智慧,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加从容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