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与质性并重:《教育测量与评价》(第 3 版)读书笔记
2025-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黄光扬教授所著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第 3 版),以 “兼顾测量技术与评价策略” 为鲜明特色,既系统讲解测验编制、数据统计等量化方法,又深入阐述观察、档案袋等质性评价实施路径,为教育工作者搭建了 “科学测量 + 多元评价” 的完整知识体系。作为小学英语教师,通读全书后,不仅掌握了具体的评价技术,更找到了适配潘开英名师工作室 “单元测评”“学生能力评估” 的实操方案,现从三方面梳理心得。
一、量化测量:掌握科学测验的编制与分析技术
全书最具实用性的部分,是对量化测量方法的细致拆解。黄光扬教授避开了复杂的理论推导,用 “原理 + 案例” 的形式,将测验编制、信效度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解决了一线教师 “如何设计科学测验” 的核心困惑。
在 “测验编制” 章节,书中提出 “目标 — 内容 — 题型” 匹配的原则,强调测验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 “超纲” 或 “漏测”。以小学英语《Our school subjects》单元测验设计为例,按书中方法,我们先明确单元目标(掌握 8 个科目词汇、运用 3 类核心句型),再拆解测验内容:词汇部分占 40%(含认读、拼写),句型部分占 60%(含问答、仿写);题型选择上,词汇用 “听音选图”“补全拼写”,句型用 “对话匹配”“看图造句”,既覆盖目标又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这种 “目标导向” 的编制方法,彻底改变了此前 “凭经验组题” 的随意性,让测验更具针对性。
“数据统计与分析” 部分则为测验结果解读提供了科学工具。书中详细介绍了平均分、及格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用小学学科测验案例演示如何通过数据判断测验质量。例如在分析单元测验结果时,若某道句型题难度值为 0.2(难度过高)、区分度为 0.1(区分力弱),按书中方法,需反思题目是否超纲(如使用未学过的复杂句式),后续调整为更简单的 “看图补全句子” 题型。这种基于数据的优化,让测验不仅是 “评分工具”,更成为 “改进教学的依据”,与工作室 “以评促教” 的理念高度契合。
二、质性评价:探索多元评估的实施策略
该书并非只重量化,而是将质性评价作为量化测量的重要补充,系统介绍了观察、成长档案袋、访谈等质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为全面评估学生能力提供了路径。
在 “观察评价” 章节,书中强调 “观察需有明确维度、记录具体行为”。例如评价小学英语课堂中学生的 “口语表达能力”,按书中方法,我们设计观察表:维度分为 “发音准确性”“表达流畅度”“互动积极性”,每个维度用 “优、良、中、差” 四级描述,记录时需写下具体行为(如 “能准确读出‘Wednesday’,但回答时停顿超过 3 次”)。这种结构化观察,避免了 “学生口语好” 的模糊评价,让质性结果更具说服力,适配工作室 “深度阅读课学生表现评估” 的需求。
“成长档案袋评价” 部分,书中提出 “动态收集、分层整理” 的策略,主张档案袋需体现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小学英语《Seasons》单元教学中,我们按书中方法,让学生收集 “课堂练习、单元作文、口语录音”,并按 “基础能力(词汇句型)— 综合运用(语段表达)” 分层整理。通过对比不同阶段的档案材料,能清晰看到学生从 “只会说单词” 到 “能写 5 句连贯短文” 的进步,这种质性证据与量化测验结果互补,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实践启示:让评价技术服务小学英语教学
书中的量化与质性方法,并非孤立的理论,而是可直接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工具。在工作室的 “单元测评优化” 中,我们将书中技术落地:编制单元测验时,用 “目标匹配法” 确定内容与题型,用 “难度、区分度分析” 优化题目;评估学生综合能力时,结合 “量化测验(单元卷)” 与 “质性档案(作业、观察记录)”,既看分数,也看成长。例如评价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测验分数反映 “文本理解正确率”,档案袋中的 “阅读笔记、课堂分享记录” 则体现 “思维深度”,两者结合让评价更全面。
此外,书中对 “信效度” 的强调,也让工作室的教师评价更科学。在评价成员的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时,我们不仅看设计方案(质性),还通过 “课堂实施效果数据(如学生参与率、目标达成率)”(量化)验证设计的有效性,避免 “主观判断” 的偏差,让教师成长评价更客观。
结语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 3 版)是一本 “技术导向” 的实用著作,它没有空谈理念,而是用具体的方法、步骤、案例,帮助教育工作者掌握 “如何测、如何评”。未来,潘开英名师工作室的英语教学实践,将继续以书中技术为指导,让量化测量保障测验科学,让质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真正实现 “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