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燕《正比例的意义》评课稿 2025-09-16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薛红燕 所在单位: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5-04-16 执教地点: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执教内容:《正比例的意义》 参加对象: 南闸中心小学全体数学教师

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六数  组公开课评价表

20254

 

科目:数学

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时间:47

班级:六10

上课老师薛红燕

参评人员:程秋慧、丁娟、陶顾顾、曹梦怡、居新霞、刘华、张丽静、坎丽君

参评行政:薛红燕

主评老师:许芬芬

意见:正比例的意义》一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蒙。老师以“概念建构”为支点,撬动学生从“静态数量关系”到“动态函数关系”的认知升级,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情境中落地,在探究过程中显化,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这节课启示我们: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搭建桥梁,让知识的“逻辑序”与学生的“认知序”同频共振,最终实现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

   首先,课堂以“生活中的变化现象”为切入点,从生活现象感知“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哪些量在变化?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在“路程随时间变化”“总价随数量变化”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两种量相互依存、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的关联关系,为理解“相关联的量”奠定了直观基础。
    接着用数学表格呈现“数据规律”“文具店购物”情境中,老师列出“数量”与“总价”的对应数据(如1支笔3元,2支笔6元,3支笔9元……),让学生计算比值并观察规律。表格的呈现方式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据的有序排列使“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单价)始终不变”这一特征显性化,学生在计算、对比中自然发现“比值一定”的关键要素。

    最后应用辨析:从“概念理解”到“灵活运用”

参评老师:张丽静    

意见:探究过程的亮点在于,将概念的“接受学习”转化为“发现学习”,学生在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符号表达、辨析应用中,不仅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更经历了“数学化”的思维过程,发展了逻辑推理能力。

 

参评老师:居新霞    

意见:“辨析练习”中,可增加“反比例关系的初步渗透”,如对比“总价一定时,单价与数量”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差异中强化对“正比例”核心要素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埋下“认知锚点”。

 

参评老师:坎丽君    

意见:情境创设的巧妙之处在于,始终围绕“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线性关系”这一逻辑链展开,既避免了概念的机械灌输,又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数学”的教学理念。

 

参评老师:刘华    

意见:学生描述规律时,老师注重引导语言的精准化:当学生说“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也变大”时,追问“这种变化是随意的吗?有没有不变的量?”促使学生完整表达“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一定”。这种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训练,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