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2025-09-1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王雨来
所在单位: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执教时间:2025-09-17
执教地点:江阴市周东区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参加对象:周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数学教师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经历“拼搭—破坏—还原”的探究任务,在操作、观察、推理、想象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长、正方体的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 通过“做中学”“辩中学”“悟中学”“创中学”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眼光,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从面的大小、棱的长短等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建立点、线、面、体的内在关联。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学具、正方体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长方体
1、图形分类,引出课题
师:今天在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图形。其实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看!(课件出示)如果要按不同特点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呢?谁来分?
生上台演示:希沃屏幕随意拖动图形功能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吗?
生:这些是平面图形,这些是立体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掌声送给他,谢谢你!
揭题: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深入研究过了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样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相关的周长、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立体图形的世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板书课题:长方体 正方体)
2、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师:根据之前研究图形的经验,你们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正方体呢?
生1:它们的特征。
生2:面积的计算
……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来探究它们的特征。
3、观察图片,抽象图形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
生1:黑板
生2:课桌……
师:是呀,大到高楼建筑,小到纸盒玩具,生活中随处可见长、正方体。那你们动手做过吗?想不想试一试?
【设计意图】从真实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直观感受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活已有的认识图形的经验,进而明晰立体图形的三个基本元素:点、线、面。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发现长方体的部分特征,为后续进一步操作验证做好铺垫,激发了探究欲。
二、搭建长、正方体,探索点线面数量和大小的特征
1、小组操作(希沃倒计时功能)
师:学具盒里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接头、小棒、磁片等材料,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所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
友情提醒:1、要完成的工作比较多,小组几人先分好工,再开始操作。
2、学具盒里面有一份材料说明书,记录表格的时候可以使用。
3、限时5分钟。
小组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交流
希沃图片上传,分屏对比,系统表扬功能
①比较三组长方体的数据
师:老师收集到三组不同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我们来观察这三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6块磁片(板书:)(师:这是它们的数量,再看看它们的大小呢?)
生2:12根小棒长度不一样,可以分为三组,每组2根是一样长的。(板书:)
生3:6块磁片都是长方形,大小不完全相同,也可以分成3组,每组两块,大小一样。(板书:)
②比较三组正方体的数据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思考。再来看看这三组正方体的数据,你又有哪些发现呢?
生1:也是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6块磁片
生2:12根小棒长度都相等。(板书:)
生3:6块磁片都是正方形,大小都一样。(板书:)
③比较长、正方体的数据
师:最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相同的地方是都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和6块磁片。
生2:不同的地方是正方体的12根小棒长度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生3:不同地地方还有,正方体的6块磁片都是正方形,大小完全相同,而长方体的6块磁片是长方体,大小不完全相同。
3、小结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会分类思考,真棒!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里的接头、小棒、磁片其实就是数学中的点、线、面。(板书:点 线 面)点、线、面就构成了完整的立方体。在立方体中的点叫做顶点,线叫做棱,面也叫做面。刚刚我们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初步探知了长、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在数量和大小上的特征。
【设计意图】任务一的探究,继续立足于点、线和面,将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转化为一维和二维简单图形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感受一维、二维与三维的内在联系,为数学发现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撑,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破坏--还原长方体,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1、破坏长方体(希沃倒计时功能)
师: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接下来你们觉得可以做点什么呢?(生:拆掉)
那我们就来拆长方体吧,不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拆了,看(出示任务2)
生齐读任务要求
师:明白其中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小组合作,边拆边商量,限时2分钟,开始吧!
小组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
师:各小组都拆好了,首先来汇报一下,剩了几根小棒?
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1:最少的小组剩了两根小棒,请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看看,根据剩下的这两根小棒,能想象出原来的长方体长什么样子吗?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剩三根小棒的小组。
预设2:最少的小组剩了三根小棒,请小组长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展示。看,这几组剩的小棒有什么共同点?
生:连在一个顶点上的
设疑:那根据这样的三条棱,能想象还原出原来的长方体吗?
3、还原长方体的棱
师:哪位同学勇于尝试还原这个长方体?其余同学边看边思考:每一组棱分别在长方体的什么位置?
生上台演示:希沃屏幕随意拖动图形功能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真厉害!能请你说说还原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说,师讲解:这四条棱是左右方向的;这四条棱是前后方向的;这四条棱是上下方向的。
师:长方体的棱是有位置关系的。像这样同一方向的一组称为相对的棱(板书:)比如左右方向的 4 条棱就是一组相对的棱。还有吗?(实物演示)
学生有序指出长方体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两组相对的棱。
师: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讲解长、宽、高
在线画板演示
师:同学们看,把左右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长)变短呢?把上下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高)这样呢?再把前后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宽)这样呢?
追问:看来,是什么决定了长方体大小和形状?(棱)
小结:左右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长,前后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宽,上下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高。刚刚同学们破坏长方体最终留下的就是这样的三条棱,并且它们相交于同一个顶点。我们把这样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
5、认识相对的面
师:有相对的棱,也有相对的面。像这样面对面的一组就称为相对的面(板书:),比如上面和下面就是一组相对的面,还有吗?
学生继续指出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两组相对的面。
师: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6、理解三视图
(1)观察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从同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猜测
师: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演示:希沃图形旋转功能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追问:能同时看到两个黄色的面吗?为什么?
推理验证:看到右面就看不到左面,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看到了前面就看不到?再次说明了从同一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2)想象棱
师:有看不见的面,也有看不见的棱。你们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看不见的棱在哪里吗?谁愿意上来画给大家看
学生在课件上画出棱的位置,
师:画图时,看不见的棱用虚线表示,这样看不见的面也就表示出来了,立体图形就更清晰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破环——还原长方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面和
棱的位置关系,准确建构几何体的空间表象,再次建立二维与三维的内在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相机揭示“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探讨“看不见”的面和棱,让学生进行旋转、观察,更加直观、高效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增强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推理关系,沟通联系
1、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师:研究到这儿,对长方体是不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到图上再来看看。
课件演示,生说长方体的特征
师:事实上,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图形都是长方体。
2、探究长、正方体关系
提问:那正方体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
生1:有。正方体也有 8 个顶点、12 条棱,并且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2:面也是一样的,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从数量上看,正方体和长方体一样,都有 8 个顶点、12 条
棱、6 个面;从大小上看,正方体的 12 条棱长度都相等,那么相对的棱长度也就相等,正方的6 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面自然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评析】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不仅复习了基本特征,还进一步深化了图形的本质。通过对共性与差异的探讨,学生感悟到正方体除了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外,还有其特殊的特征,进而明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在观察和推理中,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的发展。
五、改造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还有其它问题吗?有没有这样的立方体,6个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呢?
师:想象一下,这种立方体长什么样?你们能改变正方体的几条棱,将它改造成一个既有长方形面,也有正方形面的立体图形吗?
出示任务三:改造正方体
观察思考:这个立体图形的面和棱有什么新的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作品。
师:这么多小组都创造出来了,看来长方体的面不仅可以是长方形,还可以是
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新的特征呢?
生:(边指边说)它的棱只有2种长度,长的有 4 条,是一组相对的棱;短的有 8
条,在这个长方体的两边。面也只有2种,一种是正方形,有 2 个,在左面和右面;另一种是长方形,有4个,在前面、后面、上面和下面。
师:这4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生2:它们的长是长方体一组相对的棱,长度是一样的;它们的宽是长方体右边正方形的边长,长度也是一样的。所以这4个长方形完全相同。
小结:长方体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此时其余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第三个探究任务——创造特殊长方体,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关注整体转化为关注细节,富有思维挑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接着通过操作、交流、验证,引导学生发现特殊长方体的特征,感受面和棱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六、回顾总结,链接生活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1:我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2:我知道了它们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的。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挑战了三个任务,知道了可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研究几何体。今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其他的立体图形,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在总结环节梳理整节课的研究过程,呈现结构化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回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研究图形的过程,明晰从点、线、面三个角度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的方法,通过播放视频,从动态的角度感悟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 经历“拼搭—破坏—还原”的探究任务,在操作、观察、推理、想象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长、正方体的特征,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 通过“做中学”“辩中学”“悟中学”“创中学”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眼光,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从面的大小、棱的长短等方面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建立点、线、面、体的内在关联。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学具、正方体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长方体
1、图形分类,引出课题
师:今天在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图形。其实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看!(课件出示)如果要按不同特点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么分呢?谁来分?
生上台演示:希沃屏幕随意拖动图形功能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分吗?
生:这些是平面图形,这些是立体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掌声送给他,谢谢你!
揭题: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深入研究过了像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这样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相关的周长、面积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立体图形的世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奥秘。(板书课题:长方体 正方体)
2、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师:根据之前研究图形的经验,你们觉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研究长、正方体呢?
生1:它们的特征。
生2:面积的计算
……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来探究它们的特征。
3、观察图片,抽象图形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
生1:黑板
生2:课桌……
师:是呀,大到高楼建筑,小到纸盒玩具,生活中随处可见长、正方体。那你们动手做过吗?想不想试一试?
【设计意图】从真实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直观感受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活已有的认识图形的经验,进而明晰立体图形的三个基本元素:点、线、面。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发现长方体的部分特征,为后续进一步操作验证做好铺垫,激发了探究欲。
二、搭建长、正方体,探索点线面数量和大小的特征
1、小组操作(希沃倒计时功能)
师:学具盒里老师给你们准备好了接头、小棒、磁片等材料,小组同学互相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并在表格中记录下所用材料的大小和数量。
友情提醒:1、要完成的工作比较多,小组几人先分好工,再开始操作。
2、学具盒里面有一份材料说明书,记录表格的时候可以使用。
3、限时5分钟。
小组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比较交流
希沃图片上传,分屏对比,系统表扬功能
①比较三组长方体的数据
师:老师收集到三组不同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首先我们来观察这三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1:都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6块磁片(板书:)(师:这是它们的数量,再看看它们的大小呢?)
生2:12根小棒长度不一样,可以分为三组,每组2根是一样长的。(板书:)
生3:6块磁片都是长方形,大小不完全相同,也可以分成3组,每组两块,大小一样。(板书:)
②比较三组正方体的数据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思考。再来看看这三组正方体的数据,你又有哪些发现呢?
生1:也是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6块磁片
生2:12根小棒长度都相等。(板书:)
生3:6块磁片都是正方形,大小都一样。(板书:)
③比较长、正方体的数据
师:最后我们再来比较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1:相同的地方是都用了8个接头,12根小棒和6块磁片。
生2:不同的地方是正方体的12根小棒长度都相等,而长方体不是。
生3:不同地地方还有,正方体的6块磁片都是正方形,大小完全相同,而长方体的6块磁片是长方体,大小不完全相同。
3、小结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会分类思考,真棒!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里的接头、小棒、磁片其实就是数学中的点、线、面。(板书:点 线 面)点、线、面就构成了完整的立方体。在立方体中的点叫做顶点,线叫做棱,面也叫做面。刚刚我们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初步探知了长、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在数量和大小上的特征。
【设计意图】任务一的探究,继续立足于点、线和面,将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转化为一维和二维简单图形的对比,使学生更容易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感受一维、二维与三维的内在联系,为数学发现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撑,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破坏--还原长方体,理解长、宽、高的含义
1、破坏长方体(希沃倒计时功能)
师: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接下来你们觉得可以做点什么呢?(生:拆掉)
那我们就来拆长方体吧,不过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拆了,看(出示任务2)
生齐读任务要求
师:明白其中的意思吗?拿出长方体,小组合作,边拆边商量,限时2分钟,开始吧!
小组操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
师:各小组都拆好了,首先来汇报一下,剩了几根小棒?
小组汇报交流:
预设1:最少的小组剩了两根小棒,请你们小组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看看,根据剩下的这两根小棒,能想象出原来的长方体长什么样子吗?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剩三根小棒的小组。
预设2:最少的小组剩了三根小棒,请小组长带着你们的作品上台展示。看,这几组剩的小棒有什么共同点?
生:连在一个顶点上的
设疑:那根据这样的三条棱,能想象还原出原来的长方体吗?
3、还原长方体的棱
师:哪位同学勇于尝试还原这个长方体?其余同学边看边思考:每一组棱分别在长方体的什么位置?
生上台演示:希沃屏幕随意拖动图形功能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真厉害!能请你说说还原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说,师讲解:这四条棱是左右方向的;这四条棱是前后方向的;这四条棱是上下方向的。
师:长方体的棱是有位置关系的。像这样同一方向的一组称为相对的棱(板书:)比如左右方向的 4 条棱就是一组相对的棱。还有吗?(实物演示)
学生有序指出长方体上下方向、前后方向两组相对的棱。
师:相对的棱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讲解长、宽、高
在线画板演示
师:同学们看,把左右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长)变短呢?把上下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高)这样呢?再把前后方向相对的四条棱变长,这个长方体看起来就更?(宽)这样呢?
追问:看来,是什么决定了长方体大小和形状?(棱)
小结:左右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长,前后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宽,上下方向的棱决定了它有多高。刚刚同学们破坏长方体最终留下的就是这样的三条棱,并且它们相交于同一个顶点。我们把这样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
5、认识相对的面
师:有相对的棱,也有相对的面。像这样面对面的一组就称为相对的面(板书:),比如上面和下面就是一组相对的面,还有吗?
学生继续指出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两组相对的面。
师: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生: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6、理解三视图
(1)观察面
师: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从同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猜测
师:是不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演示:希沃图形旋转功能
小结:从同一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追问:能同时看到两个黄色的面吗?为什么?
推理验证:看到右面就看不到左面,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看到了前面就看不到?再次说明了从同一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2)想象棱
师:有看不见的面,也有看不见的棱。你们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看不见的棱在哪里吗?谁愿意上来画给大家看
学生在课件上画出棱的位置,
师:画图时,看不见的棱用虚线表示,这样看不见的面也就表示出来了,立体图形就更清晰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破环——还原长方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面和
棱的位置关系,准确建构几何体的空间表象,再次建立二维与三维的内在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教师相机揭示“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探讨“看不见”的面和棱,让学生进行旋转、观察,更加直观、高效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增强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推理关系,沟通联系
1、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师:研究到这儿,对长方体是不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到图上再来看看。
课件演示,生说长方体的特征
师:事实上,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图形都是长方体。
2、探究长、正方体关系
提问:那正方体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
生1:有。正方体也有 8 个顶点、12 条棱,并且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2:面也是一样的,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我们来梳理一下:从数量上看,正方体和长方体一样,都有 8 个顶点、12 条
棱、6 个面;从大小上看,正方体的 12 条棱长度都相等,那么相对的棱长度也就相等,正方的6 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面自然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以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评析】引导学生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不仅复习了基本特征,还进一步深化了图形的本质。通过对共性与差异的探讨,学生感悟到正方体除了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外,还有其特殊的特征,进而明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关系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在观察和推理中,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的发展。
五、改造正方体
师: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们还有其它问题吗?有没有这样的立方体,6个面中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呢?
师:想象一下,这种立方体长什么样?你们能改变正方体的几条棱,将它改造成一个既有长方形面,也有正方形面的立体图形吗?
出示任务三:改造正方体
观察思考:这个立体图形的面和棱有什么新的特征?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作品。
师:这么多小组都创造出来了,看来长方体的面不仅可以是长方形,还可以是
正方形。那这个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新的特征呢?
生:(边指边说)它的棱只有2种长度,长的有 4 条,是一组相对的棱;短的有 8
条,在这个长方体的两边。面也只有2种,一种是正方形,有 2 个,在左面和右面;另一种是长方形,有4个,在前面、后面、上面和下面。
师:这4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1:它们是完全相同的。
生2:它们的长是长方体一组相对的棱,长度是一样的;它们的宽是长方体右边正方形的边长,长度也是一样的。所以这4个长方形完全相同。
小结:长方体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此时其余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第三个探究任务——创造特殊长方体,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从关注整体转化为关注细节,富有思维挑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接着通过操作、交流、验证,引导学生发现特殊长方体的特征,感受面和棱的关系,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六、回顾总结,链接生活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1:我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生2:我知道了它们都是由面、棱、顶点组成的。
师:这节课我们围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挑战了三个任务,知道了可以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来研究几何体。今后,同学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其他的立体图形,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动态的角度来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在总结环节梳理整节课的研究过程,呈现结构化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回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研究图形的过程,明晰从点、线、面三个角度研究立体图形的特征的方法,通过播放视频,从动态的角度感悟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