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婧:开启循证教研路:课堂观察技术的行动路径 2025-09-1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启循证教研路:课堂观察技术的行动路径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潘静婧

学校申报了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循证教研实验学校。申报以后就放在那里没有动,然后等布置任务下来以后,才开始急急忙忙地展开学习。一共学习了8个视频讲座、看了3个讲座ppt,精读5篇文献。课堂观察技术是由崔永漷教授提出的,他有一套非常有名的系列专著,所以我特意购买了一套,进行了整体粗读与部分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阅读学习,初步建立了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循证教研的理性认识,了解了基本操作流程。

一、理解核心概念

“循证教研”第一感觉很深奥、很难。

循证教研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诊断出偏差性教学行为,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并重返课堂,重塑教学行为。

1.“证”指的是证据,课堂出现什么问题,具体有什么表现,证据从何而来,课堂观察就是获得证据的有效方法。

2.“课堂观察”又是什么,肯定不是日常的简单的听评课。而是要聚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困惑的问题等等,研究观察工具,教师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课堂观察是传统的一个人的听课——多人分工协作。聚焦主题,观察更聚焦、深入。 

除了借助教师人工观察小组,现在已经有学校开始使用全景智能课堂教学行为视频分析平台对教师的教与学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给出了两位教师的课堂画像数据。

3.通过课堂观察获得证据以后,接下来就是“循”,循证的“循”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遵循:研究小组要对获得的证据开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最佳方案,这是基于证据的教学研究。二是循环,是螺旋式的改进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证据,而是围绕真实场景中的问题进行多主体、多视角乃至多轮次的多元协同活动。

以往的听评课偏向基于经验的课堂观察,缺乏基于数据的循证教研。

二、梳理课堂观察的行动路径

维度的划分主要可以参考崔永漷教授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去构建观察框架。

主要五大环节:

确定观察主题——开发观察工具——进入课中观察——做出推论建议——撰写观察报告

(一)课前

课前,课堂观察有两个重点前期任务。

  1. 确定观察主题

课堂观察,观察什么,主题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因素,它指明了课堂研究的方向,主要围绕研究问题、现实问题确定一个核心主题,明确研究目标。结合新课标、教学中想要研究的问题或存在的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主题。

2.研发工具(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聚焦观察主题,确立观察维度——每个维度再分解观察点——设计量表量表的开发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学习,形成一定的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确定第一步:观察主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第二步:确立观察维度:情境真实性、情境连贯性、与目标的关联性、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

第三步:确定每个维度的观察点:如其中学生参与度,确定从参与的广度、参与的认知水平等观察点,并再细化每个观察点的观察要点。

第四步:至少3级指标,设计形成量表。细化量表的相关指标说明。

     一共分四步完成初步的量表的设计。

 

设计量表注意点:

内容设计:观察维度、观察点不能交叉,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设计原则:方便观察者  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

量表记录原则:记录简便,方便记录。主要方式:等级(1、2、3、ABC)、符号(正字)、做记号(√o※)

观察方法:定量观察、定性观察,两者相结合。

定量观察:具体数据描述的   次数、时间、记号、等级、编码等。如发言几次等

定性观察:用语言进行描述   描述、叙述、绘图等方式。如这个问题某学生不会回答,做出了什么动作等。

也可以两者相结合。

借助工具:计算器、录音笔、摄像机等

每一张量表:明确工具使用说明,给每个观察点做出操作要求。

量表的设计策略:仿造、改造、创造

量表的形成:初改(实验小组的讨论修改)、二改(进入课堂,结合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修改)、三改,循环试测,逐渐成熟和完善

(二)课中观察

1.统筹组织,统一认识,明确观察目的:活动安排,执教教师、执教课题等

2.培训指导

观察人员安排、座位安排——不同维度进行小组培训指导,细化分工——不同工具使用培训

3.观察记录

 

(三)课后研讨

1.信息汇总

2.交流观察结果

3.针对教学片段做深入分析

4.确定改进意见

5.改良再行动

 

注意点:

观察角色:

1.以学生的角色观察学习。蹲下身,感同身受。

2.以执教者的的角色观察教学。

3.以指导者的角色善待教师

观察方式:分工协作;同组互助:

组织:统一思想、明确规则、协商课堂观察研究主题、教学内容、Licc四个维度进行设计记录表;熟悉教学内容,探讨教学设计,降低执教教师的压力;课堂演练,设备准备

 

 

一次课堂观察往往只是行动改进的起点, 指向教学改进的循证教研多采用“一课三研”的教研范式:第一次试教后的观察记录、思考与调整——第二次试教后的观察记录、思考与调整——第三次试教后的观察记录、效果分析……学校开展的一课多磨、同课异构是最好的研究场所,等设计好量表后将在各学科教研活动中展开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