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徐文星+《课堂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2025-09-1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阅读书目

课堂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作者

李志欣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精彩摘录

 

什么样的要素能够体现课堂是有生命活力的?

是一问一答式的异口同声、全体参与吗?是以表现为本的自编自唱、“合”而不“作”吗?是随意评价下的小手林立、争先恐后吗?是知识搬迁式的文本灌输、提升成绩吗?我想绝大部分教师不完全认可这种单一模式的课堂,往深层次说,这不是教育的初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希望通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科学的魅力和神奇,在教育过程中体会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享受教育对精神需要的满足与滋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真正体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充满思维碰撞的对话,它能够生成精彩的观念和思维产品。最好的参与是思维参与,最好的对话是思维对话,唯有此,课堂品质方能提升。

但是,设计优质问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学习活动设计,是许多课堂仍需突破之处;用好课堂评价,又被称为世界性教学难题。如果改革能够突破这三大难题,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同时也能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搭建发展平台。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提倡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无疑是正确的。李树培在其译作《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的序言中说:“我国的文化传统强调‘和而不同’,虽然可以不同,但一定要和。儒家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理解,秉持一种整体的、同情的、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有着高度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但是过于注重和谐,结果很可能会阻碍对真理的探索,导致压制异见、顺从权威。在我国,长期以来‘批判’一词似乎暗示着对立、斗争、立场问题,其实是与其本意完全背离的,‘批判性的’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意味着内外反思。”

读书感悟

   读完这段关于课堂生命力的深刻论述,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文中对“表面热闹”课堂的批判直击要害——那些机械的一问一答、表演式的合作学习,或许能营造“积极参与”的假象,却恰恰剥夺了学生真正思考的空间。  

小学科学课堂本应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乐园,但现实中却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追求“标准答案”;要么是浮于表面的动手实验,学生热热闹闹地操作却未经历深度思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课堂需要“寂静的时刻”。在我的教学中,我曾观察到这样的场景:当提出“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时,教室里瞬间沉默,孩子们眉头紧锁、眼神专注——那正是思维在无声中奔涌的时刻。  

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文中强调的“问题解决为中心”恰恰契合科学课的核心。例如,在教授《水的循环》时,我曾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植被,水循环会如何变化?”学生起初一片茫然,但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实验和证据收集,逐渐生成自己的假设与推论。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远比直接告知答案更有价值。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设计一个能引发认知冲突的优质问题并非易事;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而非简单评判对错,更是需要专业智慧。文中提到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对我启发尤深。在传统文化强调“和谐”的背景下,科学课堂更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证伪。

归根结底,课堂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而在于思维上的波澜。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少一些“小手林立”的期待,多一些“静待花开”的耐心;少一些知识搬运的急躁,多一些思维点燃的智慧。唯有如此,才能让科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让他们在寂静中听见思维开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