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邵懿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 2025-09-1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做扎根泥土的“大先生”

——读《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有感

 

读顾明远先生的《我所认识的大先生》,46位教育名家的故事如在眼前。作为一名执教年的小学教师,书中“为学、为事、为人”的三重境界,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标尺。那些教育先贤用一生践行的准则,让我愈发明白:教育者的使命,从来不是站在云端指点江山,而是扎根泥土,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对话、每一个细节里,播撒向上的种子。

一、为学: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粒知识的种子

书中说,“大先生”对知识总有“近乎虔诚的追求”。这让我想起初教四年级时的一件事。那次讲《蜜蜂》一课,有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法布尔说蜜蜂靠记忆力回家,可我查资料说它们是靠磁场,到底哪个对?”我一时语塞——备课只关注了课文逻辑,竟没深究科学细节。

那天放学后,我翻遍了小学科学教材,又请教了中学的生物老师,甚至找到法布尔《昆虫记》的原版译文对照。第二天,我带着打印的资料走进教室,和学生们一起梳理“蜜蜂导航”的研究史:“法布尔的观察在当时很了不起,但后来的科学家又有了新发现,就像我们学数学,先认识1+1=2,慢慢才会懂更复杂的公式。”那节课后,班里多了个“问号角”,孩子们总把稀奇古怪的问题写在便签上,而我也养成了“备课先备疑”的习惯——不是怕被问倒,而是深知:教师对知识的敬畏,会变成学生对真理的好奇。

教育名家们“查阅无数典籍、亲自实地考察”的严谨,提醒着我:小学课堂的知识看似简单,却是构建认知大厦的基石。我们讲的每个生字、每个公式、每个道理,都该经得起推敲。就像农民播种前会筛选种子,教师传递知识前,更要先做“知识的质检员”,用自己的严谨,让孩子们明白:做学问,来不得半点含糊。

二、为事:以俯身之姿回应每个生命的成长节奏

“大先生”们“坚守教育初心、勇于担当”的故事,总让我想起班里的小航。他是个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孩子,作业总写得东倒西歪,家长急得直掉泪。起初我也试过“严格要求”,盯着他写作业,可效果甚微,他反而越来越怕上课。

读《我所认识的大先生》时,看到书中说“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我忽然醒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幼苗,有的需要阳光,有的需要耐心等待。我开始换一种方式:每天课间陪他玩五分钟积木——他搭得又快又好,我就趁机说:“你看,搭积木要一块一块对齐,写字也一样,笔画对齐了就好看啦。”我又发现他喜欢故事,就让他把课文编成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他讲得投入时,注意力竟能集中十几分钟。

半年后,小航的作业工整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眼里有了光。这让我想起书中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教育的创新,从来不是花哨的方法,而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面对孩子的问题,与其站在讲台上下命令,不如蹲下来看看他们的世界:那个上课总走神的孩子,可能正被窗外的蝴蝶吸引;那个不愿发言的孩子,或许只是怕说错话。教师的“担当”,不在于让所有孩子都长成一个模样,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向上。

三、为人:以真诚之行成为学生看得见的榜样

顾明远先生说,教师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让我想起四年级的那次运动会。班里的接力赛因为掉棒得了最后一名,几个孩子趴在地上哭。我没说“没关系”,而是坐在他们身边,也红了眼眶:“老师知道你们难过,我也一样——咱们一起练了那么久,付出的努力不该被否定。”

 

第二天,我把自己上学时参加长跑摔倒又爬起来的照片带来,告诉他们:“输了会难过,说明我们在乎;但更重要的是,在乎就该再试试。”那周的班会课,我们没讲大道理,而是一起把掉棒的原因写成纸条贴在墙上,又利用午休练了三次。后来的班级联赛,我们还是没拿第一,但孩子们跑过终点时,都笑着互相击掌。

现在想来,教师的“为人之师”,从不是刻意做给学生看的“表演”。就像书中的教育名家们,他们的高尚品格,藏在“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日常里。你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学生就会懂得爱护环境;你对犯错的孩子说“没关系,改了就好”,他们就会学会宽容;你在遇到困难时笑着说“我们再试试”,他们便会生出勇气。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刻在学生心里的“模板”,我们活成什么样,学生就可能学着成为什么样。

合上书,窗外的阳光洒在教案本上。忽然觉得,“大先生”的模样从未离我们远去。他们就在我们认真备好的每一节课里,在我们温柔对待的每个孩子身上,在我们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或许我们成不了载入史册的名家,但只要守住“为学、为事、为人”的初心,就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颗走向“大”的种子。而这,或许就是顾明远先生写这本书的深意——让每个教育者相信:平凡的坚守,本身就是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