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有感
在教育从“双基”迈向“核心素养”的转型浪潮中,学科实践教学恰似一把打开学生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指引着教育工作者探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与创造中茁壮成长。
书中第五、六章系统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大观念课程与学科实践教学,深刻指出学科知识不应只是静态的学习对象,而是要成为学生探究与创造的载体。在学习“面积与周长”单元时,传统教学往往通过例题讲解和习题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公式,但学生常陷入“背公式做题,却不知如何应用”的困境。为了帮助学生们脱离这样的困境,我设计了“教室绿植角改造”项目:学生分组测量教室角落尺寸,计算所需绿植区域面积、围栏长度,再结合预算到花卉市场调研价格,一起通过分小组讨论、合作,一起设计了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展示了自身的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组学生发现测量教室墙面时卷尺长度不足,于是创造性地用绳子分段测量再拼接;另一组在计算花盆摆放数量时,主动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用不同形状的模型模拟摆放效果。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还将数学与美术学科融合,运用对称、色彩搭配等知识设计围栏图案。原本抽象的“面积”“周长”概念,在此次实践任务的驱动下,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利器”。
这种学科实践教学与书中提及的跨学科学习、项目学习理念高度契合。就像这次绿植角改造项目,既整合了数学测量计算、美术设计知识,又通过小组协作培养了沟通能力,真正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正如书中所言,“一切知识技能都应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当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调用多学科知识时,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创造中成长”,这一观点在三年级数学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当学生们捧着亲手绘制的设计图,热烈讨论优化方案时;当他们用数学知识成功说服同伴调整绿植布局时,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知识的自信,更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这些真实的学习体验,远比机械刷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他们在试错与探索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创新思维。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积极践行学科实践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实践活动。无论是校园绿化规划,还是教室空间改造,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任务,都能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唯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动心,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为未来社会培养出更多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