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推荐《幼儿园“出门去”课程的生成与优化》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

该文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丽景幼儿园“出门去”课程为实践样本,文章紧扣“生命润泽,自然生长”办园理念,从“为何出门”“如何出门”“评议出门”“深化出门”四环节,系统拆解课程生成逻辑。在理论层面,结合自然教育与儿童学习规律,提出“幼儿在自然中自然地行走”的教育主张,打破传统室内教学局限;实践层面,通过市民广场踏春、菜市场制作秋麦饼、“家乡的路”探究等具体案例,展现课程如何联结自然与生活,拓宽幼儿学习场域。 尤为可贵的是,文章强调课程并非即兴设计,而是经“车轮式”审议迭代,还给出资源动态调整、“计划——工作——回顾”等实操方法,既为幼儿园开发户外课程提供清晰路径,也凸显师幼共同成长的教育价值,对推动课程回归自然与生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幼儿园“出门去”课程的生成与优化》

我们幼儿园秉持“生命润泽,自然生长” 的办园理念,强调以生命为本,遵循自然之道,  以成长为最终目标,而园本课程建设充分体现幼 儿园的办园理念和教育特色。“出门去”课程则 立足于“儿童中心”理念,大胆探索课程回归自 然、回归生活的路径,通过“为何出门”“如何出门”“评议出门”“深化出门”四个环节,有 效进行课程的采集、整理和编织。

为何出门——对“自然”的两个认识

为何出门?其意义和价值在哪里?经过追溯、剖析和思辨,我们得出了以下 两点认识,并提出“幼儿在自然中自然地行走”的教育主张。

(一)对自然教育的认识

在深入阅读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论知识并开展相关研讨后,我们赋予“自 然生长”两层深刻含义: 一是以“自然”为道,顺应幼儿自然成长节律,因材施 教;二是以“自然”为师,让幼儿在自然中亲身体验,通过自然探索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惊叹于造物的神奇魅力,实现个体与自然的有效连结。自然对幼儿的成长具有积极影响,我们尝试打破以往固化的学习模式,引导幼儿从有限的教室 空间走向广阔的大自然,从传授式的教学转向幼儿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对儿童学习的认识

儿童是积极的学习者。3~6岁的儿童充满好奇心,善于提问,正处于科学意 识的萌芽阶段。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有趣,会自然而然地关注 和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与变化,尤其是那些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现象, 他们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因此,儿童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学 习、探索并建构经验。

“在自然中自然地行走”,不仅意味着让儿童在自然中学习,还强调教师应采用更自然、更从容和更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儿童学习。我们坚信,儿 童的学习始于天性,源于内在的自发动力。

如何出门——对课程内容的缜密审议

“出门去”课程倡导师幼走出室内,走向自然和社会,摆脱传统室内课程的束缚,在“出门”的过程中师幼共同提升对自我的认知。这一课程拓宽了幼儿的 学习场域,也扩展了教师的视野。例如,以往开展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教师 会让幼儿将花、草带入教室,或者让幼儿通过图片、视频了解春天、认识春天; 在开展“爱家乡”的主题活动时,教师会让幼儿带来家乡特产和特色建筑图片。 “出门去”课程实施后,教师带领幼儿前往市民广场去踏春,感受春天的繁花 似锦;带幼儿走进菜市场,亲身体验秋麦饼的制作,感知家乡特色美食文化,领  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出门去”课程并非教师随心 所欲、有感而发的即兴之作,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团队讨论和不断调 整的“车轮式”课程审议过程。在 这一持续“滚动”的迭代中,该课 程逐渐贴近既定的教育目标,确保幼儿在“出门去”课程中获得全面 而和谐的发展。

评议出门——对课程实施的优化进阶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 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杜威亦强调:“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教师在充分学习和理解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应不断拓展和延伸 “出门去”课程的内容。我们主张教师在实践中关注以下两点核心要求:首先,教师需善于发掘生活中 人、事、物的教育价值,将课程内容充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连接;准确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有效地重组和改造课程内容。其 次,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设计课程,充分考虑幼 儿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未来领域的探索兴趣。

“评议出门”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以问题 为导向,教师与幼儿反复思考、不断对话的一种教学 方式。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我们采用 “计划—工作—回顾”的模式, 即在活动前进行充分

的计划(包括设计方案、规划出门路线、明确探究的 问题等) ;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回忆、整理、归纳和 筛选。以大三班幼儿“家乡的路”活动为例,幼儿围绕主题提出诸多问题:家乡的路有几条?每条路的名 字叫什么?各条路分别通往哪里?上学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哪条路距离幼儿园最近? ……基于这些问题, 教师分析并整合相关资源,梳理幼儿已有经验,然后与幼儿共同制定“出门”计划。在“出门”过程中, 幼儿按照计划展开探究,不仅尝试主动解决计划中的 问题,还会产生新问题(如路为什么不一样等)。回幼儿园后,教师与幼儿进行讨论,逐一交流并解决问 题,而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则安排第二次、第三次 “出门”活动。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活动过程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家乡的路”课程实施方案。

深化出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对课程实施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出门去”课程的生成与演进过 程中,教师不仅充分预设资源,还灵活调整资源,并 系统总结归纳资源,为幼儿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支 持和指导。

我们通过持续且沉浸式教研,逐步梳理出“出 门去”的课程资源一览表。我们秉持课程资源动态生成的理念,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具备调整和优化资源的能力。例如,在“小润农场”活动中,大班幼儿正在观察各种菜叶的特征,佳佳在泥土地里发现了一条扭动的蚯蚓,这一发现随即引发大多数幼儿的热烈讨论: “这条蚯蚓有多长?它的眼睛在哪里?它爬起来一 扭 一 扭的,是爬行动物吗?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如何应对?是将幼儿的注意力重新引回对菜叶的观察,还是让幼儿继续探究蚯蚓……”教师需要及时作出判断。

我们认为,教师应灵活运用预设资源,无论是观察菜叶还是探究蚯蚓,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幼儿对自然 生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为此, 教师应在深入分析幼儿关键经验的基础上,顺应幼儿 的兴趣需要,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内容。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充满经验和体验的过程。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在“出门去”课 程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认识世界的宝贵经验,实“在自然中自然地行走”的 教育愿景。“出门去”课程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更是幼儿建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师幼共同成长的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