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国家级示范培训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
主讲人:朱卫东
说到课文朗读,我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读咱们的课文,说起来有30多年了,所以我跟咱们的语文课文有着不解的情缘。今天有机会坐到这儿和老师们面对面交流,感到很荣幸,也很高兴。今天向老师们汇报五个方面的内容,
重点放在第三、四、五部分,就是小学朗读的基本要求,还有怎么样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再重点讲讲不同题材作品的朗读特征。应该说,在座的老师们在教孩子朗读这方面是真正的内行,我只是一个播音员,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围绕新课标的规定,结合我朗读课文的一点儿心得体会,来汇报一下我的想法,供老师们参考。
朗读具有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学习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美的鉴赏力,提高认识世界和立足世界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朗读教学只满足于教会孩子见字出声,会一个个地读字,那么我们的这个饭碗迟早要被AI所替代。教孩子识字,AI现在可能赶不上我们,将来很可能会超过我们。我这么说,大家没有异议吧?但是,我们的朗读教学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意义在哪呢?引导学生增强认识美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甚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给孩子的是对美的感受力,如果说技巧是青铜的话,我认为感受能力才是王者,老师们给孩子感受能力,老师就是王中王。
新课标当中刚才提到了,朗诵不是考试内容。这一特点使得朗诵教学有一个优点,就是语文老师能够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教学方法丰富多彩,能够培养出孩子的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这是一件好事情。当然也有它的不利因素,就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从概念到方法到评价,规范性就不如其他方面的内容。为了使今天的交流更加通畅,避免产生一些歧义、误会,我们就首先对一些基本概念统一一下认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夹杂着一些我自己的体会。
第一,音量。音量指朗诵的时候朗读者的声音的大小,这归于发声方法的范畴当中。音量要因人而异,不是说声音不洪亮就不好。如果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声带很细很短,你非要他读出像别的孩子声音那么洪亮,这是违反自然、违反科学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课堂上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要要求他声音洪亮,要因人而异。当然了,如果他本来就有洪亮的条件,却放不开,我们要求他,那另当别论。
第二,声调,就是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对应我们课标当中朗读的准确性这个要求,就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得读准了。
接下来是字音。字音就是每个汉字的读音,不能把“张”读成“王”。我记得我们一个老师说他孩子小时候学拼音,老师带他读“治安王”,这不知道从哪儿来的,听起来很可笑,但确实是实际生活当中发生的。
调值就是四声的实际读法,读多高?第一声就要读到五五,第四声就要从五降到一,才算把调值读准了。
这四个概念是我们最常见的概念,以下还有五个,我认为它们是朗读的主要技巧,是孩子的朗读质量是否能够达到较高标准的关键因素。
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是朗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口吻。我们的课本当中有多处要求,朗读的时候读出对话的语气,这符合我们新课标当中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说我们新课标对语气有比较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把握好语气呢?我认为第一是理解作品,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第二是贴近生活,就是让你的朗读向生活中说话的方向去靠近。
用一个例子来说吧,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了一段话,这是一段长辈和晚辈的对话。列宁作为一个长者,温和亲切、宽容,他对小动物的态度是爱护关切,当他发现灰雀不在了、找不到了,他觉得可惜,对吧?因此,我们设计他的语气特征是亲切的、惋惜的,语调相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低沉的,速度比孩子要慢。再看小男孩,我们首先可以肯定,他本质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在这段话当中,他的内心情绪是一个由紧张到坚定转变过渡的过程,所以语气由心虚胆怯过渡到坚定明朗。孩子的声调都是高音多,对吧?高声调,语速也有一个过程,前边他心虚的时候要慢一点,后面坚定的时候要快一点,还有明亮的音色,语气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他还活着。”这个语气是不是就出来了啊?
再来看重音。重音就是指朗读的时候,句子里某些字词念得比较重的这样一个现象,重音分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就是按照语法结构自然强调的词,在这句话当中,就是主谓宾对应的词,比如“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按照语法重音的读法就是这样的。逻辑重音是什么呢?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强调的词,它与作品的主题、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这句话的逻辑重音是“造纸术”“世界”“伟大”,跟语法重音差别很大,对吧?我说说理由,强调“造纸术”,因为造纸术是叙述的对象,肯定要说清楚;强调“世界”,是因为造纸术不光造福中国,更在于它是全人类的进步;“伟大”是说明贡献的量级。你看如果这样读的话,是不是就有了态度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是有态度的。仅停留在说明层面上的语法重音是怎么读呢?“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我相信大家能听出区别来。
确定逻辑重音的原则是少而精,大家不要试图把你说的这句话当中的每一个词都让听者听明白、记得住,这是奢求。先不论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说出来,即使说出来,听者也记不住。一句话当中有一个重点让大家记住了,我觉得就是成功。一个小参考是,确定逻辑重音的时候,经常是——不完全是——经常是偏正结构当中“偏”的那一部分,大家看“造纸术的发明”,这个偏正结构的“偏”是“造纸术”;“世界文明”的“偏”是“世界”;“伟大贡献”的“偏”是“伟大”。这三个重音,这三个偏正结构,我们读“偏”的部分,重音就出来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逻辑重音就找出来了。
朗读逻辑重音的方法有重、次重、次次重之分,有分量的不同,不能用等量的力量去读。“世界”“伟大”“造纸术”分别是重、次重、次次重,就是“世界”是最重音,“伟大”是次重音,“造纸术”是次次重。注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这是重音当中也有重有轻。还有一个小秘诀是,重音不光是强调、增加力量,有变化就出来了,可以快慢、高低、虚实变化。比如“实声”和“虚声”的区别,“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伟大”的读法是不是就用了拉长的方式来表现,这样听起来是有变化的,听起来美,也更容易掌握。
啥时候用呢?讲语法的时候用语法重音,朗读的时候用朗读重音。我个人的体会是,语法重音仅仅是在课堂上讲语法的时候用,也可能我个人见识有限,在其他时候用语法重音的机会很少很少。为了表现语句结构的朗读,重在语法重音,比方说课堂上老师分析句子结构应该采取语法重音;借助说明事物而抒发情感的朗读,以选择逻辑重音为宜;一般情况下,课后作业当中,要求背诵和对角色、语气、情感、感受有要求的朗读,适宜于用逻辑重音。
停连,就是朗读当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停连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提高朗读成色的一个方法,而且方法很多,灵活性很强。这里选择的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情形。
什么地方停?标点的地方停,这是人家作者给咱们规定好的现成的;长句子中间可以适当停顿,一个很长的句子,我一口气读不下来,或者成分很多,需要中间停顿给接受者一个思索的时间,长句子中间很多时候在主语的后面停一下,主语在后面也可以停顿一下;还有的时候,在重读词的前后。比方说有标点的时候,“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必须要停一下,因为有标点符号。长句子中间,比方说“赵州桥”这句话人家没给咱们留标点,是一句到底的,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可以这样处理:“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就是长句子,在主语后面停顿。重读词前后,“宝贵的”词后面停一下,就让大家有一个印象,加深“宝贵的”这层意思的冲击力,“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稍再说一句,大家在读“的”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愿意这么读:“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种现象很普遍。建议大家以后在指导孩子朗读的时候,让孩子不管男生女生,读得干脆一点儿,“宝贵的”停下一点儿不要紧,不要拖,不要唱。
什么时候连呢?连是打破了标点的限制,这个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的体会是,前后句意思连接特别紧密,而且没有特别难懂的意思的时候可以连,比方说“风筝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后面这一句是说前面这句风筝飞得低,低到什么程度,不连也可以,连起来觉得更流畅,而且不影响收听、不影响理解,“风筝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再一个情形就是你说了上句,我很自然就想到了下句,这个时候如果连起来是不影响表达的,“从前有一户人家,一个老公公,一个老婆婆,还喂着一头黑脊背白胸脯的小胖驴”,“老公公”和“老婆婆”这两个句子中间就完全可以连起来,当然不连也没问题,咱们都是相对的。还有间隔很短的顿号之间,“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是不是你觉得一口气读下来很流畅,而且能听懂。
节奏,是朗读过程当中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虚实等因素有规律的交替变化所形成的一种韵律。朗读这个领域,我们一直强调节奏的韵律,在音乐这个领域是强调节奏的拍节,强调节奏的循环出现,有一点区别。所以说一般在朗读这个领域当中,不太用快节奏、慢节奏来形容,但生活当中大家经常会说“你节奏太快了”,快慢我们一般用速度来表示,只说是有规律的交替变化所形成的一种韵律就叫节奏。
说到变化的规律性,古诗最明显,“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大家看,全诗句式整齐,每句平仄交替,句尾字押韵,断句的划分方法也很成熟,最容易有规律的交替变化,所以说古诗的韵律感极强。我们的现代作品,特别是一年级的大量课文,是诗歌或者类似诗歌的形式,节奏感也很强,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另外一些作品的节奏感,相比较古典作品,每一句的节奏感相对要弱,它的节奏感大多体现在更大范围当中的交替变化,可能是一段的范围,也可能是全篇的范围。我们拿一段话来做例子,大家看“可是我要声明”这一段话,如果平常读,节奏感不那么强,比方说“可是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你们瞧,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我也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大家细分一下,这段话当中分三个分句,如果把每一个分句的开头一句话都处理成一个冒号的感觉,朗读的时候中间那部分稍微带过去,最后那一部分强调一下,最后那个词强调一下、收住,节奏感就出来了:“可是我要声明:我并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你们瞧: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我也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是不是有起有伏,就像波浪似的?这就是现代作品当中节奏的表现。
基调,就是基本的语调,是朗读作品的时候的总体感情色彩和分寸,一般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来形容。比方说《植物妈妈有办法》,这是咱们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基调是充满童趣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写了秋天水泥道上铺满落叶的美景,基调是喜爱的、舒缓的;《鱼尾巴》说的是猴子、兔子、松鼠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语言基调就是轻快的、风趣的、有趣的。
新课标当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对我们朗读的要求,我理解它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很宏观。说它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认为同时也是一个极高级的目标,正确无止境,流利无止境,有感情也无止境。所以我们重任在肩,完成任务大家都能做到,但要教出孩子优秀的朗读,也挺不容易的。
正确的要求,我们分开说。首先要把汉语拼音的音素读规范,我夸张读一句:“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蒙了。”知道我读的啥吧?就是《不懂就要问》课文当中的一句,我把“这一问”读成“这一梦”,把“正在摇头晃脑”读成“正在摇头晃脑”,“摇头晃脑”念成“摇头晃脑”,“高声念书”读成“高声练书”,“同学们”读成“同学们!”,“吓呆了”读成“吓呆了”,“这一梦,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辩说的同学们吓呆了”,很可笑是吧?我是夸张的读法,为了说明音素要读规范。
第二个方面,无错读,不能读错字。读错字很少见,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老师在监督。音节要读完整,“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如果读成“孙中山来到学校,叫立把书,犯到瞎,使列强”,这就是“孙中山”的“山”最后面那个“n”没读出来,“照例”读成“叫立”,“放到”读成“犯到”,“先生面前”读成“瞎,使列强”,“瞎”是“先生”的方言误读,这就是音节不完整。音节不完整像我这么错的情况是很好纠正的,就怕那种似对非对、似错又有点道理的。不能读错字,有的还是“花骨朵”读成“花鼓端”,“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读错,能听懂吗?好,能听懂咱们就不啰嗦了。
还有一点,调值要到位,“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几乎所有的音频都没读成五五,都读成了低平调,对吧?“弯弯的月儿,弯弯的月儿,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两头尖。”这是关于正确的要求。
理解流利,首先字和字之间、句和句之间必须连贯顺畅,这个要求的难点是断句过碎,“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做饰品戴在身上”,这就是不连贯。其次,意思表达要清楚才能做到流利,“小马托起口袋,飞快地往磨房跑去”,为什么非要读成“跑去”呢?我怎么觉得很别扭,“小马托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意思跑偏了,不是强调他跑,而是要强调他快,对吧?重音是要放在“飞快”上,这不是“飞快地”在修饰后面的动作吗?“飞快地向磨坊跑去”,这就是虽然字面是对的,但是意思跑偏了,从朗读这个角度,我们不提倡。
再一个方面,要合乎语流规范,要克服那些不规范的语言习惯,“笋芽儿被叫醒了,他揉了揉眼睛,伸了伸懒腰。”这句话的例子是,我看视频上有一个孩子前些年读《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孩子就是“多”字口头禅,“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多”,这就是语言习惯要不得。
关于有感情的要求,情绪饱满不是说只有兴高采烈、神采飞扬才叫情绪饱满,而是课文的情绪是什么样子,咱们就表现出什么样子才叫情绪饱满。我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写秋天的课文,多半用温暖比热烈可能更好,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他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如果读得很热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他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是不是不恰当?
我们概念统一了,要求也明确了,那么现在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接下来要干嘛呢?张口念?不对,还是要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做到心里有数了,才能够上口朗读。刚才徐老师讲的时候,不是拿到课文先扫清生字嘛,先得看,对吧?熟悉课文,解决字面上的生字、生词、生僻字这些问题,然后再看课文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大致是什么意思,是说明一件事情呢,还是表达一种情感呢?全篇的情感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由此来确定朗读这篇课文时要用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什么样的语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调。在朗读学上,备稿一个特别特别重要的目的就是确定这篇课文要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一个恰当的基调,然后还要涉及一些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技巧。当然,孩子用不着懂这么多,他跟老师读就行,这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们老师替他们做的。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分析一下怎么样分析课文。第一段是第一个层次,说的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描述了学生向学校操场走去的场景。第二层次是第二段和第三段,写学生上课和下课的情景,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小动物们都安静了,被读书声所吸引;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跳舞、摔跤、做游戏,也吸引了很多的小动物。第三层次是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写了校园充满欢乐,通过描写校园里的铜钟、凤尾竹这些景物,表达了对学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最终可以确定这是一个欢乐的、喜爱的、赞美的感情色彩,所以基调就是欢乐、喜爱和赞美。
当然,还有一些技巧方面的设计,我们通过屏幕直接讲,我把字加粗的就是重音,要加重语气的那种重音;有空格的是停顿;下划线的是连接。“早晨,从山坡上,从平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高高兴兴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上课了,大家在教室里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许多小鸟,连松鼠也赶来看热闹。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同学们在这里学习、玩耍,在这里愉快成长。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树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谢谢,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个小学特别可爱?听起来我想大家也不会觉得我读得很费力,对吧?这就是有高低起伏,有快慢,有轻重,节奏就出来了,变化就出来了。
不同题材作品的朗读特征。我们课文里的文章,都特别适应孩子的接受能力、他们的学习规律还有成长需求。题材的区别,我个人认为在启蒙阶段,孩子们对题材的概念好像不是那么清晰,这不要紧,是他们的年龄所限,但是我们作为老师,为了分析朗读角度的特征,就把它们分了几组。第一组给大家介绍诗歌和散文,第二组是记叙文、说明文,第三组是童话、寓言和神话。这些课文除了要遵循朗读的基本要求,比如字音正确、朗读流利有感情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要达到准确恰当、表情达意的目的,必须在孩子初学的时候就教给他们原则和方法,可以是润物无声的,不告诉他们名词,但我们自己掌握了,要影响他们。
诗歌当中的现代诗,我翻看了课文当中的现代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因此朗读的时候要情感饱满,读出节奏感,声音响亮。再往回说一句,声音响亮不是扯着嗓子喊,有的孩子确实容易有这种习惯,就是作品越好,理解越到位,节奏感越强,就越容易把声音放得过于响亮。“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有没有我们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孩子?有啊,我一直主张现代作品请大家收着读,因为现代作品比较容易理解,不用花费这么大、这么过分的情感因素去影响受听者。但是话说回来,我们小小孩,一年级的孩子教他们诗词的时候,特别是齐读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容易念成顺口溜?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大家掌握一个分寸,顺口溜不要紧,它不是我们的方向,只是前进当中的一个阶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预备起: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放开声音,我在……只看见……”谢谢大家。
诗歌当中的古诗,我们中国古诗有独特的美,从朗读这个角度来看,古诗音节整齐,平仄交替,句尾押韵,就像音乐一样美妙,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文体当中,古诗音韵美的特质最显著。因此,在朗读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美感,无论它的感情色彩怎么样,都要读出古诗的音韵之美。第二,韵脚字要读清楚。第三,要流畅朗读,但还是要嘱咐大家,不能念成顺口溜。古诗要读满字,就像刚才那个音节没读完全是不行的,当然还有很多技巧,我觉得对孩子来说,做到了这三点,基本可以过关。
散文表达情感的特点是随性所至、自由流动,所以很多时候情绪往往不是那么浓烈,因此朗读散文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语气色彩,要与课文内涵相适应。散文比较诗歌和故事等体裁要相对内敛,要相对收着读。《荷花》这篇课文,用它来举例,整体基调是清新的、好奇的,不要读成热烈的、奔放的风格。读一段:“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叶子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这里有一个情感运行的过程,由平静到兴奋,再到回归理智,这么一个过程。
记叙文往往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有抒情,而且故事性很强,是朗读当中表现形式比较丰富的题材,朗读的时候有很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一般认为一二年级能流利地按照课文的文字线索讲述事件就可以了,三年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感。叙述感主要用于讲述部分,有环境和心理描写等等;角色感多用于对话,不同的角色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来,叫角色感;生活感就是说不同时期的作品有不同时期的风格,比如说古代的很多是比较悠闲的、超然物外的;近代的,比方民国时候的这类作品有可能是浪漫的;现代的多半是明朗的、清爽的,类似这样。
《不懂就要问》,读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你脑子里肯定要出现的是在私塾里老师、学生摇头晃脑、哇啦哇啦读书的情景,以及孙中山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什么样子,你自己去想象,但你脑子里要想那个时候的情景。第一部分用舒缓的、缓慢的节奏,平静的语气来交代私塾学习的模式,要表现出私塾里那种比较沉闷的感觉,这部分要重读“私塾”“唱歌”“从来”这类词。第二部分要以有兴趣的语气来生动地讲述孙中山的提问和先生的反应,先生的语气是沉着的,私塾的先生嘛,搞学究,当然这个先生是一个很好的学究,语气很严厉、很沉着;孙中山呢,很勇敢、很果断,是这样的语言风格。这部分读到“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鸦雀无声”的时候,你要用那种惊叹的停顿这样的技巧,来把那种现场同学们担忧的氛围渲染出来。到了“先生讲的很详细,大家听的很认真”,哎呀,我的心可放下来了,舒了一口气,孙中山挨打了没有?没挨打,所以你就放下心来,速度放慢,节奏舒缓,要重读“流利”“背诵”“意思”“糊里糊涂”这样的词。第三部分一问一答,语气上扬下落,表达同学的担忧和孙中山的坚定。我这里简化了,通过上面这些设计来还原课文的场景,传达出孙中山主动求知的精神。
要说明的是,记叙文是课文当中大量出现的题材,尤其要注意以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来朗读,用自然说话的状态稍加修饰、稍加美化就好了,千万不要拿腔拿调,一拿腔拿调就离自然远了,就不生动了,就不是讲故事了,就在读文字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这一问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讲的很详细,大家听的很认真。”看,就是不停的变化,不停的让大家眼前一亮,不停的制造悬念。
说明文在课文当中所涉及的文体,对朗读流利的要求比较高,因为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描写来介绍事物、阐释原理,特点是准确客观、逻辑性强,只有连贯的朗读,才能避免逻辑断裂,减少理解障碍。朗读说明文的时候,对有感情的要求应该表现为平实、客观,用白话说就是很接近平铺直叙、不动声色,当然不完全是这样,是相对的。以《“贝”的故事》为例:“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甲骨文中的‘贝’字就像一种海贝的样子。古时候,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做饰品戴在身上。而且贝壳可以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于是古人还把贝壳当做钱币。用‘贝’做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比如‘赚、赔、购、贫、货’。”是不是听起来冷冷的?这个意思就是课文里说的,不是我说的,我是原封不动地照搬给你,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冷冰冰的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是为了说明问题。
寓言、童话和神话这三种文体相似处很多,由于三者的人物、动物的行为都是依据现实又游离于现实之外,很神幻,因此生动性成为最显著的特点,我们可以理解为感情色彩更加丰富,经常用夸张的语气朗读。由于它们都是幻想作品,都具有矛盾冲突激烈的特征,因此朗读节奏经常表现为紧张急促,比方说《羿射九日》要写十个太阳炙烤大地的情景,节奏就是很焦急、很急促的,增加悬念感。由于这些文体大多通过讲述一件事情去表达讽刺、提醒、告诫等目的,往往在关键处、点睛处要表现出诙谐、语重心长的告诫的语气,来增加作品的逻辑性,比方说《守株待兔》结尾“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就是要以略带戏谑嘲讽的语气来朗读,告诉大家不要去侥幸,兔子不是每天都能撞死的,要努力的去耕种。当然还有很多与文体相关联的特点,以上说的是最显著的方面。
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情感就是善意的告诫,这是它的分寸,整体语气是语重心长、耐人寻味。“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童话相比寓言,更童真,更适合孩子去朗读,语气上重点与非重点有明显的轻重变化,“小马托起口袋,飞快的往磨房跑去”,这个“飞快”就要凸显出来。故事发展、人物转换、情绪变化等位置,语调起伏往往很明显,变化多、起伏大,就有吸引力。“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到最后“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是不是语重心长?就是告诉你,深与浅是相对的,要知道哪个是最适合你自己的答案,就要自己亲自去实践。
《小马过河》这是刚才说的童话的例子。“小马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哒哒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它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嗯,就是强调生动。
神话是夸张色彩最浓的一个文体,《羿射九日》就不光是神话了,是奇幻了,应该是天马行空、极尽夸张,角色也更神幻。课文当中的后羿呀、黄帝呀、大禹呀,都是那些具有人所没有的超能力,做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的,对吧?我们在朗读这样的作品的时候,也要把天马行空的那个劲儿给表现出来,打开学生声音想象的空间,用声音把人物的性格给演出来。英雄的神,我们就用洪亮庄重的声音;反面的神,就压低声音、降低声调,或者用阴阳怪气儿的声音来塑造。“很久很久以前,在世界最东边的海上,生长了一棵大树,叫扶桑。扶桑的枝头站着一个太阳,底下还有九个太阳。每天天快亮时,扶桑枝头的太阳就坐上两轮车,开始从东往西穿过天空。十个太阳每天轮换,给大地万物带来光明和温暖。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觉得轮流值日太没意思了,于是他们一起跑了出来,出现在天空中。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炙烤着大地。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砂石好像都要融化了。人们的日子非常艰难。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土地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是不是有点天马行空?
哎,谢谢大家的鼓励,要说呀,我们教师是处在朗读美育的最前沿,我对教师真的是由衷的崇拜,说心里话。从朗读教育的角度看,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帮助孩子审美体系的建立、引导孩子树立美好的品德等方面,各阶段辛勤付出,成就卓著,你们是令人敬仰的,感谢老师们无私的付出。当然,朗读有一系列完整的理论,它是一门艺术,从语音标准、表达流畅到情感运用,都有严格系统的规范要求。今天呢,我只是浮光掠影地向各位老师汇报了关于小学朗读的个人认识,我自己水平有限,加上时间短暂,肯定有疏漏,恳请大家原谅和指正,好,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