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走月亮》听课实录
执教:陈君飞
一、进入情境,引出课文
同学们,老师知道,最近你们都成了《天天去旅行》这一书的特约作者,真了不起。为了让自己《推荐一个好地方》这篇写作写得精彩动人,卯足了劲儿在学习。上节课,你们跟随着李老师一起欣赏了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大潮,学到了第一招: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那这节课,咱们又会去哪儿,学到什么小妙招呢?请看——
1.(播放视频,欣赏洱海景色。)这么美的地方在哪?你来说。(在云南大理。)
3.是的,孩子们,这就是云南大理的洱海,碧水蓝天,风花雪月,它的旁边就是那高高的点苍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课文一起去洱海边走月亮。
2.(板书课题)来,一起读课题——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了解“走月亮”。
1.什么是“走月亮”?不急,咱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学生自由读课文)
(过渡:读得真投入。那什么是走月亮呢?)
生:在月亮下散步。
2.请坐。说得真好,你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是这么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
3.是的,在我们中国的很多地方,出于对月亮的喜欢,人们往往在月光下身着盛装,走着走着,散步,欣赏风景。看插图中的这对白族母女就是这样在月光下走着。这就是~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二)聚焦关键词句
1.这句话非常熟悉,在课文中出现了好多遍,赶紧去课文中找它。出现了几次(四次),它分别在哪?
生:第三自然段,第一次;第五自然段第二次;第三次在第7自然段;第四次在第9自然段。
师:你看,小眼睛睁亮,一找就准。
2.其实每一次都藏着我和阿妈走月亮的踪迹。你看,他们一开始是在小路上走月亮,(板贴:小路上)那接着他们又会去哪里走月亮呢?请你赶紧拿出笔来,把他们走过的地方用圆圈圈起来。
3.交流分享,形成“行走足迹图”
生:接着他们走过了溪边。(好,继续)村道。(继续往下说。)果园作者家的地。(师追问:村稻果园作者家的地,其实有一个词都可以概括,那就是在哪走月亮)
师:(生齐说:田梗上)田梗上,请坐,谁再来补充?
生:还走过了溪岸、石拱桥、果园、庄稼地和菜地。
师:也就是它走过了好多好多的地方。
(学生分享,师边板贴)
4.师总结:孩子们通过一梳理,我们发现,走月亮这篇课文其实是按照我和阿妈活动的顺序来写的。你看他们先走在小路上,接着来到小溪边,然后到田埂上,接着走过了很多很多的地方......真有味道,那我们就跟随着他们的足迹,也去感受感受。(边总结边串联板书)
三、精读课文,想象画面
(一)月亮升起图
1.配乐范读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2.抬头望月,你似乎看到了一轮怎样的月亮。
生:我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
3.是的,你看,这一轮圆月亮,是那么明亮,那么柔和。它照亮了——(生: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4.多美,四个“照亮了”由高到低,由远及近,让一切都沐浴在月光中。这样的语言真有味道。这其实是谁带给我们的妙处?你来说说看。(生:排比)(板贴:排比)
5.你还感受到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生:这是一轮圆润的月亮。
师:嗯,你有没有感觉这里有一个词特别有意思,你把它读一读。(淘洗。)
师:看着这个“”淘洗”,你觉得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似乎有点(洁白)。
师:就像我们的衣服洗过一样,干干净净净,明亮、澄澈,对吧?这样的语言真有情韵,请坐。
6.如果我把这么有节奏感,这么有韵味的语言变一变,它似乎就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溪边走月亮
1.此时此刻,我们沿着小路往前走,来到了小溪边。谁愿意来读这一段话?(指名读)
师:哇,你真了不起,简直就是个小播音员,第一次读得那么好,咱们掌声送给他。
2.孩子们,这样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美。月光下的西岸有着独特的画面,你能读着这些句子,想象一下画面,并且用这样的方式和同桌交流吗?
(1)生:读着“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溪水潺潺,流淌着,一股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扑鼻而来,月光洒在水面上,水面上波光灵灵的,可爱极了。
师:哇,你说得太美了。你看,一个“流”字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山草和野花的香味,这月光,它是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多有情韵的文字,谁再来分享?你来。
(2)生:读着“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每个小水塘都倒映着皎洁的月光,给我亲切的感受。
师:真好,老师听出来了,刚才你说到的是小水塘里倒映着月光,倒映着月亮是吧?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文里边,他却用上了一个不一般的字——(抱)。
师:对,他没说“映”。那你觉得这个“抱”字好在哪?
生:把小水塘拟人化了。
师:你觉得这是用上了拟人的手法?那老师问问你,他是把谁当作人了?(他把小水塘当作人)
师:是呀,你看水塘抱着月亮,就像我们的妈妈抱着娃娃,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一种亲切的感觉。
师:是呀,好温馨的感觉。你还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还感受到了环境的恬静和“我”的幸福。
师:哦,有一种浓浓的幸福感。那你来把它读好了。(生朗读)
师:感受到了幸福感,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有一种浓浓的温馨感。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3.其实想象画面,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看,有时还可以用耳朵来听。闭上眼睛,听听看,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播放溪流声)
生:听到了溪水流淌的声音。
4.更有画面感了。那我们还可以用鼻子来闻一闻,试着闻,似乎闻到了什么呀?
生:我似乎闻到了山草和野花的清香。
5.如果我们这时候用手去触摸,捧一捧清水往脸上泼,你感觉到了什么?(凉爽)
6.有一种很清凉的感觉是吧?你看,调动我们身体的各个感官去感觉,这样的画面就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丰满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样优美的文字。细细的溪水,开始。
7.你看溪水流着鲜花流着月光,卵石布满河床,水塘抱着月亮,读着读者,我们的眼前就这样闪过一幅又一幅独特的画面。走着走着,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请女孩子来读。(配乐读)
8.走着走着,我情不自禁地又想到,我们一起读。(配乐齐读)
师总结:孩子们,作者的文字真是太优美了,你看他先写了自己所看的,后的又写了自己所想到的,真有顺序,而且他的语言还用上了那么多的修辞,让我们越读越有味儿。
(三)田埂走月亮(构建任务,迁移学习)
1.孩子们,刚才我们在溪边走月亮用到的是“读句子,想画面,说感受”的方法。现在老师要让你们自己去田埂上走月亮。那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也用同样的方法来读读我们的任务。一读(喜欢的句子);二圈(关键词语)三想(美好画面)四说(独特感受)。那我们就请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吧。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交流分享
师:陈老师发现刚才大家学习可真有秩序,学的是热火朝天。那谁来分享分享。
(1)生:读着“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生理,银光一闪。”这个句子作者听到秋虫的歌声,看到夜鸟拍打的翅膀,鱼儿跃出水面,听到泼辣声,看到银光一闪,我仿佛想象到这样的画面。秋虫唱着优美婉转的歌曲,夜鸟扇动着轻盈的翅膀,鱼儿跳出水面,水在月亮下闪闪发光。
师:哇,你真有一双独特的慧眼,有一颗灵动的心,请坐,感谢你的分享,调动了你的各种感官,给我们呈现画面。
(2)我们一起来朗读他的句子。
师:继续分享。
(3)生: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关键词是低垂着头,月光镀亮的银毯。
师:哇。你觉得这两个词打动了你的心对不对?诶,我们看看稻穗低垂着头,说明这稻穗是成熟了,但是作者说他低垂的头,把它当做(人来写)
师:多有韵味。稻田像银毯,怎么想象?你能想象到月光下的那片云毯吗?这么美的句子,你来把它读一读吧。
师:除了拟人,他还用上了我们所熟知的——比喻。这样的语言,真有情韵。谁再来分享?
(3)生:读着“从果园那边挑来果子,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在果园里,果树枝头挂满了雪梨、火把梨和紫葡萄,飘散出诱人的香气。
师:你不但看到了画面,而闻到了香气,真好。
(4)孩子们,老师想再让你看看这句话,我们把它读一读。
师:沟水汩汩,很满意地想着,你似乎感觉到这沟水流得,非常地——(很欢快。)
师:是的,你看一个满意,把他所有的欢快劲都散发出来了。这也是一种什么的表达方式?(拟人)
3.是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读文字,想画面,学他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么美的文字,老师跟你们合作着来读一读这段话。我读蓝色,你读红色。准备。
(配乐合作读)
为咱们精彩的朗读鼓掌。
四、点拨妙招,修改习作
1.孩子们,咱们今天的这一趟云南之旅,你感觉怎么样?(很棒。)
2.是不是感觉很美,很温馨?老师也觉得一种浓浓的幸福感。那我想问了,这作者是怎么样把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场景给大家的?
师:你迫不及待地想说,你来。
生:作者用上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是的,你看这样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你看陈老师把它整理了,我觉得你们应该把它用到你们的习作当中去。最近有任务是吧?赶紧拿出你的任务,你看看你的文章有没有像《走月亮》那样,有那么多的修辞穿插着运用。找到其中的一处,试着把它修改。开始。你可以先把自己的文章当中的那一处画出来,然后把修改的那一处写在作业纸上。
3.好,孩子们,把笔放下,我刚才看到了有几个孩子的,咱们来欣赏一下。
孩子们,课堂有收获,这是老师最开心的事。那接下来,我祝愿你们的作文越改越好。下课
五、板书
老师们大家好。
《走月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和阿妈在洱海边走月亮的场景,语句优美,意韵悠长,充满诗情画意。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的穿插运用,让课文的表达显得优美生动,富有画面感。
作为四上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的第三课,此课融入《天天去旅行》一书的大情境之中,以完善修改推荐一个好地方为任务驱动,在读课文、赏画面中体会修辞手法的妙用。尝试修改初始习作,让灵动的修辞进入学生的习作。
在课堂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修辞。
在梳理课文脉络,呈现行走足迹图后,我们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欣赏月亮升起图,明亮、澄澈的月亮照亮了点苍山,照亮了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四个照亮了诗一般的语言,赋予独特之美,有节奏、有情韵,这便是排比的妙用。
二、圈住字词,品味修辞。
在欣赏水塘报月图时,学生对“抱”子的品析让我惊喜,水塘抱着月亮,就像妈妈抱着孩子,一个“抱”子是那么亲切温馨,充满着浓浓的幸福感。这是拟人的妙用。
三、尝试模仿,运用修辞。
学以致用,水到渠成。当品读完课文后,学生很自然地将本课所学迁移至自己的习作之中,仿一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修改习作,点亮语言,这便是我这节课最终想达成的目标。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