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评论语篇的教学设计——以The Fault in Our Stars为例 2020-10-0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英语 资源类别:教学设计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文学性评论

在本课例中,笔者践行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行为的设计者”这一理念。在对本班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了解到学生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想做什么”是指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包括对学习活动的主题、语篇、文化知识等方面。美国作家约翰·格林(John Green)所著青春文学作品The Fault in Our Stars是一部坚韧、感人的爱情小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疾病、死亡相结合的人生主题虽然有些沉重,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难易度符合高中学生年龄的特点,不仅他们已经对这样的主题有能力思考,更是能从本书的讨论中获得认知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和不一样的文化体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汲取文化的精华,也影响其行为取向。

“能做什么”涉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包括语言、文化、思维、学习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个穿透生死的故事,学生对文本传达的道理:爱比死亡更长久,痛苦远远无法超越爱情的伟大,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相关疾病、死亡、生命的意义等的主题词语和文化背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笔者搭建适当的、适合的建构框架。

“该做什么”指的是学生应该要提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体可以分为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学生的共性需求主要体现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各级水平有一个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并从主题、语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技能和策略六要素的角度解读The fault in our stars, 笔者根据《课标》相关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个性需求的分析了解个体能力,作为教学的起点激励学生形成内在驱动,学生为弥补自身不足而主动学习乃至“选择性学习”,原本被动的阅读就成了学生语感、语会和语用的活动场和示范本。

笔者对文本的处理从“碎片化”转向“整合化”,实现了补充教材与语文学科、牛津教材之间的链接,通过丰富多维的活动让师生让学生“走心”地主动学习、选择性学习,确保学生以“学”为核心。笔者基于学情,引导学生获取、整合、内化文本信息,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流程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升了思维品质,逐步形成文化意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