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学员李秋云 2021-07-03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李秋云 所在单位: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1-07-03 执教地点: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执教内容:《少年闰土》 参加对象: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李秋云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少年闺土》(读题目)。上节课我们初识闰土,通过人物的外貌认识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今天我们将走近给我讲新鲜事的少年闰土。

2.谁能按顺序说一说他给我讲了哪些新鲜事?(板贴: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观鱼)

3.其中哪件事写得最详细?(移动板贴:月夜刺猹)

二、精读“月夜刺猹”

1.那作者是怎样写详细的呢?(默读2+四人小组讨论1

PPT出示:默读(1115小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件事写详细的?

师:接下来四人小组讨论,把你的收获分享给组员。

2.交流

(一)动作

1)写了闰土刺猹的哪些动作?我们一起找找看?(捏、走、刺)

2)细细地读读这些包含闰土动作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a勇敢 夜黑风高,闰土听到了声音不但不怕,还循着声音找过去。b机智 “轻轻地走”怕打草惊蛇 c敏捷 “便刺”十分果敢,身姿矫健)

3)仅仅只有闰土的动作吗?

4)圈出所有“猹”的动作(咬、奔、窜)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反衬闰土的勇敢机智)

6)朗读

是呀!猹越是凶猛,闰土就越显——勇敢;猹越是狡猾,闰土就越显——机智,作者抓住了闰土和猹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刺猹少年。让我们一起读好红色的句子,再次感受闰土的形象。

(二)语言

1)除了动作,作者还抓住了什么把这件事写详细的?(板书:语言)谁的语言?一来一回就构成了“对话”(板书:对话)

2)(出示对话)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

a.闰土说得多,“我”说得少。

为什么?(通过语言写出了这件事的惊险,也突出了闰土能说会道、见多识广的形象)

b.没有提示语

为什么?(①“我”完全被闰土的话给吸引了,无暇再关注其他。②闰土讲得太好了,“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③使讲述更加连贯)

4)朗读

好的,课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能说会道的闰土形象。下面咱们就来对一对,请你们做闰土,给我讲讲新鲜事,小闰土们,记得要讲得生动吸引人哦,注意读好动词——(师生对读)

三、学习其他的三件事

作者就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把这件事写详细的。

那其他的三件事呢?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几段话,想一想。

2.交流

“雪地捕鸟”

1)聪明 动词——他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很有经验。

农具——工具简单,但被他一组合,普通的农具就成了捕鸟的工具,成了他的玩具。

2)见多识广 鸟名——外形类似的禽类,闰土已经能够清晰地分辨,他的这些知识都是哪来的呀?(从大自然中学习)

“夏日拾贝”  ①见多识广——很多贝壳的种类  ②热情好客——邀请“我”做客

“潮汛观鱼”——想象力丰富,天真爱幻想。

四、体悟“我”内心的感受

1.过渡:是啊!多么见多识广、勤劳能干的小闰土呀!

2.引读(三段“不知道”)

当他绘声绘色地向我聊起月夜刺猹时,我那时——

当他眉飞色舞地和我说起海边的贝壳、沙地的西瓜时,——

当他说起一件又一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时,我不禁感叹道——

3.(显红不知道)看啊!同学们,短短三句话里竟有五个“不知道”,从这么多不知道中,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的事情很少,我见识浅)那我不知道的,谁知道?所以这是——(借我的不知道,侧面烘托了闰土的见多识广,也告诉了我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鲁迅得童年生活,你还知道了什么?(结合《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羡慕闰土,渴望自由)

5.小结:作者通过闰土讲新鲜事这件事情,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用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能说会道、勤劳能干的少年闰土的形象,同时融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闰土的羡慕,对自由的向往。

五、读写链接

(一)聚焦重点片断

1.以至于三十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样一幅画面(PPT出示插图)

2.朗读

深蓝的天空中……(引读第一小节)

(二)比较异同

1.课文两处都写到了“月夜刺猹”这件事,一个是我想象中的,一个是闰土讲述的,比较一下这两段,你有什么发现?

总结:是的,其实第一小节的描写,就是初识闰土和讲新鲜事的闰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的高度浓缩。那咱们先来看不同之处,环境描写——

2.交流(完成思维导图板书)

①环境描写

A请你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名读)

B这样的环境给你什么感觉?(美好静谧、诗情画意)

C为什么会给你这种感觉?(按一定顺序写的典型景物,明丽的色彩)

D有人评价鲁迅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位美学大师,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非常善于使用色彩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形象。其中黑白是他使用的最多的几种色彩,你觉得这样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文中的色彩词是鲁迅作品中鲜有的。你知道为什么吗?(以景衬人)

②人物 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征和精准的动词,一个勇敢敏捷的少年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四小节中这么多外形的特征,怎么偏偏是银色的项圈?(典型中的典型)

3.朗读

典型的景物、典型的色彩、典型的特征、典型的动作,以景衬人,以静衬动。构成了一幅清幽旷远、静谧美好的《月夜刺猹图》,放在开头,有什么好处?(倒叙,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就是倒叙的魅力)

4.背诵

(齐读)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美好的回忆——(音乐读)

(齐背)这样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记在心里——

(三)练习写好片断

1.其实在我们的心中也封存着一些美好的记忆,照片就记录这些瞬间,下面我们就模仿第一小节的写法来写一写。

教师选择一张照片,从周围环境、人物外貌、人物动作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你觉得他有哪些典型的动作?

2.学生练习写自己的回忆。

请同学们拿出照片,学着第一小节的写法,为照片里的故事写一个夺人眼球的开头。

3.教师巡视,选取两篇优秀学生的练笔进行点评。

4.学生继续完成并修改自己的练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的写法,为自己的照片加上了文字,这就赋予了它生命,即便时光流逝,这段回忆依旧鲜活如昨,就像迅哥儿记忆中的那个刺猹的少年!所以——(出示小诗,齐读)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上练写的片段。

2.阅读《故乡》

其实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只是这次闰土的变化令我大吃一惊,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友谊是否依旧?答案就藏在鲁迅的小说《故乡》里。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环境                  外貌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观鱼          动作                       语言

 

  • 阅读(10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