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
一、紧扣要素,目标精准。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个习作单元,什么是习作单元,就是学生在这一单元的课文中要习得写作方法,然后进行写作。本单元语文要素为⒈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⒉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两个要素共同的关键词是“顺序”。为什么要强调“顺序“呢? “顺序”的背后实际上是清晰的逻辑思维,思路清晰,表达才能有条不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作者游览的顺序。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游览经过清楚明了,其中,作者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的最为清楚具体,让读者产生了共鸣。因此,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写一篇游记,首先要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 才能表达清楚,才能让读者读得明白。其次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要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感受,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基于此,这两课时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分别为第一课时:梳理文章的两条线索,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过渡句的写法。尝试自己设计植物园的参观路线,写一写参观顺序。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描写孔隙,并且写出感受的方法,写一写芍药园。两节课教学目标分工不同,第一课时学习搭框架,第二课时学习重点部分精雕细描,但紧扣要素,均指向于学习写作方法策略。
二、内容整合,搭建支架。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课文,读是为了写,如何让这个读写结合的更加紧密呢?我觉得内容整合是很好的方法。今天的两节课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两堂课都有学习内容的整合,第一课时词语板块中,个人感觉三组词语的整合非常巧妙。有词义的整合,有构词方法的整合。还有课文中写溪水流向的句子,写作者游踪的句子,全部整合在一起。除了课文中的整合,还有单元内学习内容的整合。第一课时整合了习作例文《颐和园》,学习过渡句的写法。还联系了初试身手中的第一题,设计植物园参观路线,写一写参观顺序。第二课时中结合《海上日出》的片段,补充学习多角度正面描写。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统编教材习作单元中的教学素材看似零散,但其实内在相互关联,我们要有一双慧眼,解读教材时发现其内在的关系,并且巧妙地组合起来,为我所用。这样的整合,使内容更集中,也更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发现,从而学到写作方法,可以说给学生读写结合搭建了有效的支架。比如第一课时的游览线路图,反复出现了三次,借着路线图,学生理清了课文中的游览的顺序,还规划了自己的游览路线,写清了自己的游览顺序。由读到写,搭建了巧妙的支架。
三、任务推进,活动充分。
有效的语文课堂需要充分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才能够形成学习到技能,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两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充分的。两节课各设置了四个学习板块,每个板块分别包含一个学习任务,一共呈现了八个学习任务。从发现溪水的流向到梳理写作顺序,再到发现过渡句的写法,最后写一写自己游览的顺序。从概括特点,到当小导游解说双龙洞,再到学习孔隙的写法最后再写一写芍药园,每个学习任务虽然各自独立,但又有联系,任务和任务之间呈纵深推进,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提升,这一个个任务推动着学生的学习,让他们不断经历辨析、发现、建构的过程。
当然没有完美的课堂,由于时间关系,两节课呈现的还比较粗糙,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地方。但至少我觉得今天对习作单元一篇课文连续两课时的展示,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今后我们争取可以让这样的尝试再多一些。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两位上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