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我的语文课堂的表达 ——读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2021-07-09
网站类目:工作室概况

核心素养在我的语文课堂的表达

——读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  季勇

题记: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儿童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儿童的。

  其实不是很喜欢读这样的理论著述,因为不是应对自己的学科,我更愿意读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总想着能给自己更多的借鉴,更多的思考。这就如成先生所批评的只接地气,不要天气吧(《接地气与接天气》)。

        读完《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收获却不比读语文专业类的书带来的少,一是本来书中就有很多关于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二来,较之一般的理论书籍,成先生的表达比较亲切,娓娓道来,不深奥,不艰涩,虽不至于手不释卷,但是读来,一路顺畅,且读且思,也颇有心得。

但是,我终究是语文老师,学有所用,终究是我功利的读书目的,所以读完这本书,我还是回到我的语文教学上来,成先生的著述,应该给我的语文教学,给我的语文课堂,带来怎样的改变。毕竟成先生在书中曾不止一次地强调,“学会改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公民必备素养。

那么,就让改变从我开始,从我的语文课堂开始吧。

一、我的语文课应该基于儿童。

成先生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儿童研究者,教学离不开儿童,教学研究与儿童研究不是两张皮而是一张皮。“教学即儿童研究”已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对儿童认识有多深,对儿童的发现有多准,教学的成功才会有多大。认识发现儿童是儿童研究的主线,也是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儿童对你有多爱,儿童对你所教的课程有多少惊喜感,你的成就感就会有多大。

1.让每堂课从儿童出发。

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语文课备课,通常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对教材的解读确定教学目标,随后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习题的设计,课件的制作等等,这些,我们一般都会考虑得比较周全,尤其是教学公开课的时候,更是一丝不苟。

对于教学的起点,课前的学情基础,对这节课孩子们究竟能学到什么,学到怎样,考虑的却不是很多。诚然,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多关注教师,而对学生关注不够,也导致了我们过多关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恰恰没有真正顺着儿童教学。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牵着孩子往前赶,教学的内容安排的过满,节奏过快,少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等待。

我曾有幸得到薛法根老师的指导,执教公开课,当我的教学设计发给薛老师看的时候,薛老师只给我很简单的评价:你想得太简单了。我以为薛老师是说我的教学设计有问题,于是详细化了再改了发过去。薛老师给我回复的,是他对课堂中一个问题的预设回答。就这一个问题,他从不同学生的角度想到了9个答案!想得那么细,那么深,那么有味道。我这才明白智慧课堂来自于薛老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

   2.让每堂课充满儿童情趣。

  小学语文姓小,因为孩子还小,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儿童情趣。当然,真正的儿童课堂不一定是花样繁多,喧闹热烈的,只有真正走到儿童心中的教学才是有儿童情趣的语文课堂。

  无论是贾志敏,还是于永正,无论是薛法根,还是孙双金,我们都能从他们的课堂上感受到浓浓的儿童味。老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老师对儿童心理的清楚的了解,那种循循善诱里的步步引领,那种风轻云淡里的水到渠成,恰恰来自于名师们对孩子的了解,对孩子的爱。 

二、我的语文课应该超越课堂

我们总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于是我们总是守着我们的课堂,为了不跑偏,不出错,我们总是盯着语文课本,扎扎实实地分析理解,阅读写作,这本没有什么错,每个课程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

但是读了成先生的书,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守着我们的语文书,守着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真的就能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格局放得更宽更大一些,是不是应该从语文走向全科,从语文走向全人。

1.让我的课堂从教室延展开去

陈鹤琴先生说: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小匣子,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孔子在泗水河边,以自然为教室,以自然为教材组织学习,教师意有所指,学生各有心得,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教育过程。自然的课堂比之我们的封闭课堂,除了空间的开阔,更多的是心灵的开阔。自然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更加视野开阔,更加富有灵性。我的课堂,也应该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出去,或许我们不能把语文课放到室外,但是我们可以在室外,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观察、想象,体验,而这都是语文教学。

2.让我的教材从课本延展开去

孔子以水为教材,讲君子之道,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按部就班教学一篇篇课文的时候,兴许比不上孔子的得心应手,但也是顺风顺水的,但是,如果让我们以自然,以生活为基础开发教材,恐怕就没这么有底气了。课程的综合化,生活化是课改的方向,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去自然界,去生活里开发语文教学的资源,帮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提高核心素养。成先生说:打开学科边界,使学生迈向反省思维,成为交界上的对话者,让课程闪耀跨界之美。我想,这样的跨界之美也应该闪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3.让我的教学从对话延展开去

而今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强调的是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对话意味着从语言走向语言,意味着理解概括,交流表达。当然对话也意味着我们教学方式的单一,君子动口不动手自然不会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慨。

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的世界有多大,有伟大的自然亟待他们去发现,有广阔的大社会亟待他们去探讨。他还说,直接经验是使人进步的伟大动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除了对话,还要有什么?有发现,有探讨,有体验,有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活的语文,而不是纸上谈兵。

三、我的语文课应该整合学科

课程整合,包括综合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的综合顺应知识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过完整的生活。当然,语文的课程整合也不是说就把语文课变成综合课,语文自然还有语文自己的核心素养要培养,语文课的整合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扎扎实实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跨界整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养。

1. 跨学科整合,让语文很有趣。

跨越语文,引进其他学科内容,把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这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课,比如把观察日记,和科学中的观察结合起来,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观察豆芽的萌发过程,然后用绘本或者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那是多么好玩的事儿。再比如把戏曲唱念和古诗词结合起来,用戏曲的形式演唱吟咏古典诗词,是不是也很有味道。

跨越学科的整合,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新奇有趣,还能发现语文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明白语文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 生活化整合,让语文很有用。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生活,更有质量地生活。从这角度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明确地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考虑。我曾听在外企工作的学生说过,外企的部门汇报要求简单,明晰。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味追求文学化,学生作文没有任务意识,没有读者意识,造成了文章的冗长拖沓。所教和所用没有一致性,于是经常有新人在汇报时受批评。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语文呢?薛法根老师教学生写检讨的教学案例,很值得我们学习。真实生活情境中语文的作用怎样体现。我们应该怎样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及时发现语文教学的契机,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

当然生活情境,不可能如语文学科一样,不可能和课堂教学一样,相对比较单一,比较熟悉,生活是复杂的,综合的,这也就需要我们综合地分析,综合地运用,求得学生的综合发展,形成真正的一生有用的核心素养。

  • 阅读(15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