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打开起步习作
——统编教材中年段“观察与习作”的训练建构
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王益红
江阴市青山路152号 电话:15861617651
【摘要】课标中年段的习作目标:“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以看出,“观察周围世界”,是重要前提,意味着中年段孩子的起步习作应以观察类习作为主。中年段的观察类习作内容很丰富,观察的对象各有其类,习作也有不同要求,因此观察习作应该有训练序列,让观察打开起步习作。
【关键词】 观察 习作起步 观察类习作 训练序列
中年段是小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从简单、直观地写话,过渡到有章有法的习作,是一个质的跨越。刚起步的学生畏写,中年段的教师畏教,使得起步习作一直走在低效高耗的路上。中年级起步习作,路在何方?
一、从纵观教材中引发两个“应该”
1.起步习作应该以观察习作为主
——从《课程标准》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第二学段提出习作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观察周围世界”,这是重要前提,也意味着中年段孩子应写观察类习作。课标第三学段明确地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要求,将纪实习作置于首位。学生要走向回忆性的纪实作文,中间必须架设一道桥梁。 观察习作是以眼前的事物为对象,在仔细观察对象的基础上,以片段或简单的篇章,将对象比较具体、真实地表达出来的写作训练形式。观察类习作可以训练学生掌握观察生活、摄取和反映生活的基本方法。因此,观察习作堪担此任!
——从教材编排看:纵观统编版中年段四册教材,观察类习作占比重大,共设计了19次观察类习作练习,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景物、静物、活动游戏以及观察日记(见表1)。中年段起步习作从观察入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观察水平到了中年级时才有明显的发展。同时中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将观察所得之“物”转化为“文”。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习作教学应该注重观察训练,尤其是起始阶段, 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让他们形成周围世界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
表1 小学中年段观察类习作分布
|
三年级上册 |
三年级下册 |
四年级上册 |
四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猜猜他是谁” |
我的植物朋友 |
推荐一个好地方 |
我喜爱的一个地方 |
第二单元 |
日记 |
看图习作 |
小小“动物园” |
|
第三单元 |
|
过节 |
观察日记 |
我的动物朋友 |
第四单元 |
|
我做了一项实验 |
|
游记 |
第五单元 |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
生活万花筒 |
|
第六单元 |
这儿真美 |
身边有特点的人 |
记一次游戏 |
|
第七单元 |
|
|
|
我的自画像 |
第八单元 |
那次玩得真高兴 |
|
|
|
2.观察习作应该有训练序列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中年段的观察类习作内容很丰富,但是同是观察,观察的对象各有其类,习作也有不同要求,因此,观察习作应该有训练序列。就如“人物观察”,我们发现中年段的每册教材中都涉及该内容,但是如何循序渐进,我们要找出其中的衔接点,练成线。从表2中我们能看出这些习作内容始终从学生出发,互相衔接,螺旋上升:观察人物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身边的同学——家庭成员——自己;观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观察身边有特点的一个人——加入联想观察——多方位观察。
表2 小学中年段人物观察习作训练序列
|
习作内容 |
要素梯度 |
三上 |
“猜猜他是谁” |
关注身边一个同学,选择一两点印象深刻的地方,内容简单有趣。 |
三下 |
身边有特点的人 |
观察身边的人,聚焦一个特点,在观察人物主要特点的同时,并会趣味概括。 |
四上 |
小小“动物园” |
观察自己的家庭成员,加入联想,把自己的家想象成动物园。 |
四下 |
我的自画像 |
多方位观察人物,向新来的班主任介绍自己,学习用多种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 |
二、从两个“应该”引发三个“带动”
这样的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从无意观察转向有意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思维结合起来,从而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提供观察的驱动力量、给予细致的观察指导、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这些都是我们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在整个单元教学中,我们根据文本特点,设计观察传动链。
1.观察兴趣带动观察习惯。
本单元四篇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搭船的鸟》一趟坐船之旅一只外形漂亮、动作敏捷的翠鸟,《小蜗牛过马路》买菜路上一只慢悠悠的蜗牛,都是作者平常生活中的偶遇;《金色的草地》《芒果》《我家的狗》《我爱故乡的杨梅》,文中的主角“草地”“芒果”“小狗”“杨梅”,这些观察的对象都是作者身边的熟悉事物。这些日常生活中偶遇的事物、熟悉的事物都是缤纷世界的主角。
而如今,我们的孩子常如培根说的那般—— “戴上墨镜,世界在你眼前就立即失去了光彩”,孩子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因此,初学“观察”,我们要引领孩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观察点,帮助孩子走出忽视对外界观察的误区。我们用一篇篇例文、一次次尝试告诉孩子,留心观察,我们平常生活中有新发现,留心观察,我们熟悉环境中有奇妙变化。
因此,学习精读课文后,与“初试身手”相整合, 设计“我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观察记录单,让孩子们记录眼中的缤纷世界。孩子们每天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可以观察不同的事物,也可以连续观察同一事物,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除了积累习作的素材,更重点在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留心观察,我们平常生活中有新发现,我们熟悉环境中有奇妙变化。
表3:“我眼中的缤纷世界”观察记录单
时间 |
地点 |
观察方法 |
“我”的发现 |
“我”的想法 |
|
|
|
|
|
|
|
|
|
|
|
|
|
|
|
2.观察习惯带动观察方法。
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更要逐步教一些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方法很多,整个单元的每一篇教材都应该有侧重点。
方法1:多感官观察——观察时不仅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如《芒果》短短四句话将“看”“摸”“闻” “剥”多感官多角度的观察方法一一呈现。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将杨梅外形、颜色、味道三方面的观察写得具体可感。
方法2:聚焦变化细观察——细致地观察,聚焦变化,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对于变化中的事物,在观察中就要注意事物的变化。如,草地的色彩有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有时张开有时合拢。如,杨梅一开始遍身长着小刺,等渐渐成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方法3:边观察边思考——观察不止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搭船的鸟》中,作者一边观察一边猜想,有了更加独特的观察体验,这一只翠鸟是一只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因为观察时有了疑惑,才有了蒲公英张开合拢的新发现。《我家的小狗》作者边观察边猜想,更写出了王子的淘气可爱。
3.观察方法带动观察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观察”是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能力。三年级学生尚未经历系统的观察训练,要提高其观察质量,使之成为技能,还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观察指导必不可少。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活动时,可以明确、清晰的语言,向学生下达观察任务,指明观察的方向,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对象,并力求深入到对象的细微部分。就如今天的冯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乌龟捕鱼,分步走细致观察乌龟吃小鱼的动作。陆老师指导观察含羞草地变化,一强调时间,二强调变化的特征。
其次,观察交流多元参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坚持写像“初试身手”一样简单的观察发现,进行多元交流。借助视频软件、QQ 语音等方式讲述观察点滴,发在家长群里,也让家长一起参与进来,拓宽学生交流分享的渠道,在多元多渠道交流中增强观察的兴趣与动力
最后,观察评价不容忽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目的地提高观察能力,我们可以在班级中评选“观察之星”。一个阶段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们来阶段小结,进行评价,从而促进观察能力的形成。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观察之星”评价表
评价内容 |
评价星级 |
喜爱观察 |
☆☆☆☆☆ |
观察有方法 |
☆☆☆☆☆ |
观察有新发现 |
☆☆☆☆☆ |
观察有记录 |
☆☆☆☆☆ |
三、从三个“带动”引发习作“能动”
继三年级“留心生活,留心观察事物”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又以“连续观察”为主题进行系列训练,“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是顺承,更有提升。提升梯度在于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还要注意事物发生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连续的观察,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单元的习作是观察日记,要求围绕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
1. 细观察,习作有话说。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话形象地说明了观察与习作的关系。我们教会学生细致观察,学生就找到了习作的“流”,习作的“源”。
——在对比中细观察。决定让孩子们自己亲手种大蒜,隆重举行《大蒜宝宝成长记》的启动仪式后,面向全体同学详细地讲解大蒜种植的过程与注意点。孩子们根据讲解的方法,带着兴奋的心情,和家长一起动手,让蒜宝宝安家落户。孩子们兴致盎然,写下了第一篇观察日记。第二天,在孩子们的日记中挑出了以下两段,读给孩子们听,问:读着这些句子,你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仔细观察?这些内容你也观察了吗?在对比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细致观察不是随便看看,如把大蒜种下这个过程,可以细致观察大蒜的样子,可以细致观察种大蒜的动作等。
●头一回这么近距离看大蒜宝宝,它圆鼓鼓的,为了保护自己,披了一件又一件的外衣,大家肩并肩、头碰头,一瓣一瓣紧紧地挨在一起,真像团结和睦的一家人。我试着把他们掰开,还使一股劲呢!
●仔细挑了个头大的一瓣大蒜,用两根手指轻轻地捏起,像奶奶一样,尖的一头朝上,朝土里用力一摁,大蒜宝宝就算在我家安家落户了。
——在指导中细观察。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就必须让观察变“无意”为“有意”,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孩子掌握有效的观察方法:让孩子看一看蒜宝宝,还可以量一量、摸一摸等;可以侧重观察蒜宝宝的外形(大小、 长短、粗细、厚薄等),也可以重点观察它们的颜色、变化等;观察的顺序可以是近至远、由远到近,也可以是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或者是仰望,俯视……只有对事物有充分、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从观察中获取到的信息才能丰富习作的内容。
2. 爱观察,习作有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的:“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在期待中爱观察。孩子们因为对大蒜宝宝有憧憬,所以才会每天期待着与它见面,就如父母看新生的婴儿一样,每天呈现在世界的都是新的可爱模样。当他们的兴奋点处于最高潮,爱上观察时,情绪、语言便会形成一组合力,他们内心潜伏着的表达欲求就自然迸发。“距离上周日种大蒜已经过去了3天、72小时、4320分钟、2592900秒了,我无时无刻都希望我的蒜蒜们,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的确,“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文章令人心动的不仅仅是巧妙的布局,华丽的辞藻,更主要的是内在情感的抒发。
——在发现中爱观察。为了让孩子们真正从内心升腾起对蒜宝宝的热爱,我们进行“每日播报新发现”的交流,蒜宝宝牵动着孩子的心,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使学生拥有最为热切的情绪和最为清晰的记忆。“今天我准备给我的蒜宝宝们量身高啦!它们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一个个把背挺得直直的,排好队,接受我的检测。”“放学一回家,我就只奔向阳台,去看望我的蒜宝宝们!阳台上的小蒜苗似乎都在等着我的到来,前一秒还像个犯错误的小娃娃一样垂头丧气,后一秒就绽开了笑容,在夕阳下摇摆着身子,臭美。”此刻真情拨动心弦,爱上观察,才能让作文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3.巧观察,习作有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习作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可以说,谁的联想能力更强,谁的作文思路就更广,作文内容也就更丰富,意境也就更深远。联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中年段的孩子,习作刚起步,这方面的训练也是浅浅的。
——在趣味中巧观察。枯燥乏味的作文多是因为缺少具体生动的联想,丰富的联想能够使内容更加充实。“这两瓣大蒜真好看,一瓣红,一瓣白。红的犹如怒发冲冠的奶奶,白的好象喜笑颜开的爷爷。我想,如果这两个“人物”同台表演的话,那一定很有趣。仔细瞧,“老人”更形象了,根须也长了出来,上面长了“头发”,下面长了“胡须”。哈哈,这白中带黄,黄中带白,越看越像我那可爱的爷爷奶奶了。”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嘴角是不是也情不自禁地上扬。
——在想象中巧观察。在学习叶圣陶的《荷花》时就感受到了作者变其身的联想。“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作者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众多荷花的一员,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情趣。学着《荷花》孩子这样联想:“看着奶奶种下的一菜畦大蒜,绿油油、嫩生生的,在微风中摇曳,在深秋里跳舞。看着看着,我似乎也成了一片蒜叶,热情的我和这个交头接耳,和那个点头哈腰,真快活……”
3. 会观察,习作有思考。
思考是获取知识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它贯穿于观察、阅读、习作的每一个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教师如果鼓励学生多方思考,更能激活写作思维,获取写作灵感。
——在疑问中会观察。在阅读孩子日记中发现很多观察中的质疑:“同学们的大蒜宝宝都发芽了,为什么我的还没有发芽呢?”“我好期待我的大蒜宝宝茁壮成长,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咦,大蒜会结果吗?”“大蒜宝宝离开了土,还能生长吗?能不能水培呢?”顺着孩子的疑问让他们去“探”个究竟。在“探索”中,他们有所“收获”,就会情不自禁地倾吐在习作中。
——在感受中会观察。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谁说我们的学生不能透过现象看到内在的“真”?那是我们没有去引导他们去观察思考,大蒜宝宝成长了,我们的孩子也在成长。一旦所观察的事物现象与他们内心的新、奇、趣相符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寻找其内含的“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是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通过这次,我明白了要顺从大自然的顺序,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事千万不能做啊!”“我觉得观察大蒜不仅是一种乐趣,更是我的责任了。”孩子的感悟尽管稚嫩,却反应了他们的真想法。
在小学习作训练体系中,习作起步是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观察类习作更是考验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能力,是各种写作类型的基础。中年级观察习作更是链条中的一环,是奠基工程。观察习作以观察为前提和依据,因此,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选择就必须遵循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规律,让观察,打开起步习作。
一、聚合散点明确单元核心目标
1.链接散点 明确功能
本单元主题为“留心观察”,教材力图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单元要素如下:
表1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教材各部分内容与功能
项目 |
内容 |
导语 |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
1.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2.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
|
精读课文 |
《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 |
交流平台 |
1.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
初试身手 |
《蜗牛》《芒果》片段 你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
习作例文 |
《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 |
习作 |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习作单元的设置, 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的“单元内容组合方式多元化”的编写理念,结合教材,本单元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精读课文——借助文本内容,习得“观察”方法;
交流平台——注重对话交流,梳理“观察”方法;
初试身手——尝试“观察”写话,体会“观察”乐趣;
习作例文——研读“观察”例文,体会表达秘妙;
习作练习——记录“观察”所得,交流“观察”发现。
在落实每一部分目标的同时,我们观照单元整体,加强板块之间的整合。围绕一个大主题“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设计情境板块,将单元各部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小步快进、层层递进通过逐步实现阶段目标走向终极目标。纵观整个单元的散点要素,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如下几个情境板块的推进。
表2 “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内容体系与阶段学习目标
学习情境 板块 |
学习内容 整合 |
阶段性学习目标 |
表现性 任务 |
课时安排 |
观察动物 |
《搭船的鸟》 《我家的小狗》 初试身手《蜗牛》
|
1. 图文结合,体会搭船的鸟外形美丽、动作敏捷的特点,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动物外形、动作的方法。 2. 阅读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感受作者留心观察小狗的种种表现,用心感受,展开联想,将小狗的淘气可爱写得活灵活现。 3. 仔细观察动物,试着“抓特点”描写动物的外形,运用“动作分解”描写动物的活动,试着把看到的以及想到的写下来。 4. 认识到仔细观察,平常生活中就有新发现,感受观察的乐趣。 |
片段习作: 动物萌宠 |
3 |
观察场景、植物 |
《金色的草地》
|
1. 通过读文,说出草地变化情况以及变化原因。 2. 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认识到熟悉环境中细致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 3.聚焦变化,细致观察,交流身边一处场景的变化。 |
片段习作_____变了 (植物、场景) |
2 |
观察水果 |
《我爱故乡的杨梅》 初试身手《芒果》 |
1. 通过阅读例文,认识到观察时的多感官,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鼻子闻,有时还可以尝一尝。 2.多感官观察一种喜爱的水果,将观察所得写下来。
|
片段习作: 我爱的水果 |
2 |
自主观察综合观察
|
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1. 通过联系精读课文、习作例文,观照单元整体,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提炼留心观察、有序表达的方法。 2. 通过记录“我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观察记录表,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关注生活,初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3.自主观察,寻找自己观察的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
完成“我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观察记录表; 运用观察方法。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
3 |
【参考文献】
[1]施茂枝.确保教学与学生的适配——中年级应以观察习作为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3(01):54-58.
[2]梁珊.站在习作单元的高度学观察——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阅读,2019(87):13-15.
[3]吴寿锦.观察思考 快乐发现——让“儿童的发现”倾吐在作文中[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9(05):15-16.
[4]蓝光伶.观察 阅读 思考 练笔——轻松作文四步曲[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4):97.
此文在2020年全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