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课堂上闪光——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有感(王丽萍) 2023-09-23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3-09-23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让思维在课堂上闪光    

——读《新版课程标准解析和教学指导》有感                  

                          晨光实验小学    王丽萍

     思维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着他能有多大的发展。学习了第一节理念解读,我首先对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思维发展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直觉思维,二是以表象为中介的形象思维,三是以概念为核心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建立在直觉形象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为感性思维,建立在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为理性思维。传统语文教育偏重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缺乏抽象逻辑思维。在我们现在的语文的课堂上,也比较重视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对于逻辑思维即理性思维的培养的确是不够的。所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作为侧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课程内容,第一次集中出现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架构中。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性任务群,对接的是“思维能力”这个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突出了“思辨”特性,指向“理性思维主导下的阅读与表达”。思维能力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表现,即思维方法与思维类型,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与创造思维,二是思维品质,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三是理性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崇尚真知、勇于探索。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依然是阅读与表达。本学习任务群学习方式无非是: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是培养学生梳理观点、事实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辨析立场与观点。能保持好奇心,勤学好问;具有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学生思维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遵照课标要求,循序渐进,在不同年段重点培养不同的能力,只要每个学段的目标的都得到落实,孩子们会学得更加轻松,高效。
    关于各学段课标具体要求,共同点是从阅读、表达两个方面展开,不同点是随着学段的提高,阅读内容在增加,阅读难度在提高,表达方式在增加,表达形式在丰富。
    从具体内容来看,第一学段主要阅读有趣的短文,发现、思考身边的大自然、生活日常事物的奇妙之处,谈自己想法。第二学段主要阅读科学短文,发现大自然奥秘。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第三学段则是阅读中华美德、社会公德方面的短评、简介,阅读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阅读哲人故事。
    从表达内容来看,第一学段大胆提出问题,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学段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观点,用列提纲、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道理,主动记录整理交流发现的问题,学习辨析、质疑、提问。第三学段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表达科学发现发明的过程,体会猜想、验证、推理等思维方法。        
    从教学提示来看,仍然围绕创设学习主体和学习情境,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学习资源,关注评价这四个方面。
    关于学习方式方面,特别强调了各学段的重点:第一学段,重在保护好奇心、自信心;第二学段通过具体例子展开;第三学段分析证据和观点之间联系,有条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的来说,各个学段相互衔接、融合,又各有侧重点。作为老师要精准把握课标在各学段的不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的贯穿课标要求,精心设计好适应本学段儿童特点的课堂思维训练活动。

   第二节案例呈现部分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故事”主题单元为主体,参照“思辨性任务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设计了“小故事大道理”这一学习主题。其中任务二“议事厅,从故事中学做人学作事”考验了学生的思维力,从浅显的故事中读出深刻的道理并能联结生活作深度解读,足以体现思维的水平和品质的提升。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整堂课的提问都非常简单,学生都是可以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都停留在浅表性思维,思维品质没有得到提高,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交互,让学生在观点的交流和互动中锤炼思维品质。

部编版三上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经历,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在课文教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思辨性问题让学生谈论交流,让学生思辨红头脱险的原因,是对全文的整体观照,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次的过程。

师:在危急关头,青头到底靠什么救了红头?请同桌讨论一下。

    1:青头靠自己的科学知识救了红头,他知道牛会反刍,所以一点都不慌张,不害怕。

    2:青头靠它的勇气救了红头。

师追问:它的勇气来源于什么?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勇气?

3:勇气来源于同伴,因为同伴遇到了危险,他一定要救伙伴,所以他有了勇气。

师:谁能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全面地说一说青头到底是靠什么救了红头?

4:友谊给了他勇气,知识给了他力量,他靠这两样救了红头。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推动思维的发散与深入,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考路径,可以互相启发,彼此借鉴。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这样交互,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层层追问,会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

杨九俊先生曾经说过,一堂好课的标准在于三个度,一是目标实现的程度,二是情感体验的深度,三是有效思维的长度。高质量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情,更要看学生的思维含量和品质,既要议论纷纷,又要静思默想,要致力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注重有效思维,消除浅表思维、惯性思维、惰性思维。思辨性的学习任务,就是要设计真实又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透过表象看真相、透过特殊看一般的逻辑思维过程,从而延长有效思维的长度,锤炼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批判性。

 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堂上,教师经常链接生活,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广开言路,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切入,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善于打破成规,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

三下第六单元有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整堂课都是站在宋庆龄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宋庆龄的诚实守信,感受她虽然没能去到伯伯家看到鸽子,但是她信守了对小珍的承诺,就不后悔。

在课尾,我让学生变换了一个角度,从小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设置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第二天,小珍遇到宋庆龄,得知她一直在家等自己没去伯伯家,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这样让学生站在小珍的角度,来表达小珍没有守约的后悔之情,以及以后碰到这种事情的正确处理办法。一下子就给了学生新鲜感,他们积极投入,从小珍的视角述说着自己的心情,也从侧面衬托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变换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切入,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具有极高的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一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将课堂重心放在语文核心素提升上,设计能促进思维发展的高质量教学活动,将课标要求具体落实到每堂课,让语文教学迸发更加耀眼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