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语摄魂,留恋记返 ——高中议论文写作结尾技巧漫谈 2024-11-06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媚语摄魂,留恋记返

——高中议论文写作结尾技巧漫谈

   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夏海燕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中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中“媚语”之“媚”何解?个人理解应是在行文上的一种技巧。就表达方式而言,巧妙设问,激疑启思,或打造修辞,锦上添花;从表现手法上看,情境描摹,大放异彩,或自然收束,水到渠成。这些都是“媚语”的具体表现。但笔者以为,所有的媚语,若只是停留在单纯的炫技上,可能并不存在多大的意义。媚语之中,更应“摄魂”——“魂”才是一篇之的。

真正的考场作文,“善始者实繁”。同学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造一个漂亮的开篇上,或以华美的辞藻,或以深邃的哲言来引起阅卷者的注意,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然“克终者盖寡”,虎头蛇尾,草率收场,难免会有让前文努力落空之憾。所以作为阅卷教师眼光投放最多的“战略要地”之一,结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紧紧扣“魂”拟写结尾段落,收束好全文,是考生在考场上的应有之义。那么,何谓“魂”?大概正是行文的主旨所在,脉络的逻辑所循,也是情感的蓄势应达之点。如何打造令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的结尾,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中用心揣摩、勤加练习。

很多时候,同学们解释结尾之所以没有做好收刹的工作,是考试时间安排上的失误,给作文留有的时间太短,以至于结尾匆忙草率。这样的问题固然有着同学们自己这样那样的现实因素,但也不可否认,早在一开始行文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没有把文章整体的布局构思考虑在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不是一种科学健康的行文之道,应付了事的结果,是分数的随机生成。而在用心行文的过程中,“媚语摄魂”的第一步,也许就在构思阶段就应该统筹安排,整体布局。

作文构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构思的高下与文章整体的表现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文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积,而是需要对语句和用词、对语段及其安排进行用心的运用。结尾属于整篇文章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在对文章整体有考虑会安排的情况下进行设计。不管整体的行文结构是“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对照式”,结尾的安排都应该和文本整体的主旨表达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合理合情才是好的结尾。

我们举同学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这一材料作文中的表达来感受一二。

首先是同学对于文章结尾的升格:

原稿:

在当今这个社会,科技发达、交通迅捷,每个人都以为华山顶可登,罗马道能达,即使是一步登天的妄想也未尝是白日做梦。网红梦可做,时代潮可弄。但是在享受现代化便利的同时,我们应时刻警惕,防止在形式的背离下丢失传统习俗的内核。互联网这一工具使得这一过程更加迅速,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更应保持传统习俗。

修改稿:

在当今这个社会,互联网的时代是信息传递十分便捷。互联网让远隔山海的亲人通上了话,AI让人亡故的人音容宛在,飞速的高铁更是加快了人们相聚的步伐。但不论生活方式如何流变,只要我们文化的根脉与魂魄还在,我们的传统习俗就会不断接续传承,它会一如既往联通一代代人的心神。因为习俗重点在人,要义是情。习俗的形式也许会变,但生活最终需要的是返璞归真后的真心真情。繁文与缛节固然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在用了心的一粥一菜里,我们也能感受来自人间的真情与历史的温度。

 

分析上面两则语段的表达,我们发现,原稿是对当下“现代生活的速度”有描述,重点在“快捷”上;修改稿对当下生活方式有了更丰富的描述,特质的概括除了“快捷”,还有“便利”,这个特点的描述总结比原稿有进步。修改稿的第二个层次是对传统习俗的本质的挖掘,这较之于原稿更贴合材料要求,在结合了对前文分论点的梳理后,水到渠成地提出呼吁。较之原稿,修改稿文段层次清晰,扣住关键词的表达让文本不至于“脱轨”,文与理结合在一起自然不突兀。这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结尾与文本主旨做好结合。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脉络,这思路有的时候是理的逐层推进,有的时候是情的渐次表达。如果在结尾不能一以贯之上文的精彩,或虎头蛇尾,或简单重复上文观点,则显得意味单调,难以让人“执卷留恋”。

接下来再来看一看学生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练笔中的其他几个结尾:

1.习俗莫丢,传统莫忘。现代元素的加入,无疑能使传统这棵大树更为壮观。

2.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交融,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多元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并济,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3.大年初一的外卖订单和外卖骑手的身影,或许是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互磨合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们有责任让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我们的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

4.我们要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我们既要尊重并传承发扬传统习俗,也要积极拥抱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创新,并实现传统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的新突破,让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上面的几个结尾,虽有关键词的呈现,但1失之淡薄,2略显粗放。不能说和材料毫无关系,只能说换成任何一个材料,把关键词置换一下,这样的结尾似乎未尝不可,缺失独属于这份材料作文的个性化表达。而3与4这样的结尾,开始尝试结合材料的分析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观点。不过,表达似乎有些空洞,“不断发展壮大”“焕发生机与活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应该如何理解,怎样阐释,这样的思考是不是在前文论证分析中已然完成的内容?此刻复述是不是会给人雷同或赘余之感?如果此刻把前文具体的分析在此刻做一个更高度的提炼和收束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也有同学会想,既然自己的结尾显得淡薄粗放,那么,加上一些高大上的词汇,或者引用一下伟人或领导者的发言,会不会让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更有说服力?其实没有和文章整体做结合,不能在情理上和上文未能有效沟通,这样的操作也是油水分离,未能见其善的。

我们再看看同一话题的网传作文《时代的河流》结尾。

“人们在河岸上耕作,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时代的河流》中这样写。新时代的我们,在时代的河岸上精耕细作,遇见价值观的游牧者。我们扎根于传统习俗,却不放弃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我们的身影倒映在河流里,熠熠生辉。

这样的结尾,并没有高大上的伟人名言,而是引用《时代的河流》中的一句话,用形象的语言阐述自己对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向往。“我们的身影倒映在河流里,熠熠生辉。”我们恍然警觉这条河,是一条时间之河,历史之河,这样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常漂亮的结尾。

当然还要指出的是,这篇作文结尾的出彩不仅在于其运用更富诗意的文辞表达,同样还在于其非常巧妙地呼应了标题。“回眸一笑百媚生”,文章结尾的这一呼应与回扣,使得标题或开篇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照应开篇或呼应标题的表达中,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谨严,给读者留下文短意长的艺术效果。

所以好的结尾,合乎文理的表达,遵循情感的发展,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于是“曲终收拨当心画”,提升了文章的表现力,这样之后,阅卷者“执卷留恋,若难遽别”,青睐之下分数应该就会提升了吧?

     

 

  • 阅读(33)
上一篇: 撷物入文 托物言志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