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海探航 二〇二四年第十二期 #
发挥评价作用,助力精准教学 ——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
【摘要】评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中介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评价意识,明晰评价要点,运用评价策略,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从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评价意识 评价要点 评价策略
【作者简介】潘开英,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江阴,214400)研训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能利用评价在教与学过程中起着的重要调节、中介作用,使之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笔者认为,通过评价来审视教学,进而对教学活动做出适当的调整与优化,是一线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技能,也是一线教师从模糊教学走向精准施教的必然途径。 一、深化理解“教—学—评”一体化,增强评价意识,明确教学以达标为目的
(一)深化理念:整体看待与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师落实该理念的第一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把教、学、评三者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与实施,将评价嵌入学生学习的轨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三者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矫正,形成一股合力,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这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评价意识,并时刻以评价指标来检测、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不能只知道这堂课要“教什么”,却不知道“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以及“教得如何”。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怎么学”及“学得如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三者统筹考虑,切不可只想其一或其二,如此才能让教学实施走向精准,让课堂学习更具目的性与意义性。
(二)转换思维:把“教完教学内容”转化为“帮助学生做成一件事” 从课堂调研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普遍知道自己在课堂上要教授哪些知识,而且努力将其教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表现。事实上,素养时代的课堂上远不是教一些知识点就够的,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思维:把“教完教学内容”转化为“帮助学生做成一件事”,即学生能够运用核心知识,完成关于某话题的真实交际任务。如教授关于“出行方式”话题的语篇时,就不能满足于教会学生一些出行方式的词汇,引导学生会用核心句式进行程式化的问答,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词句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交际。学生应能根据自己真实的出行情况进行回答:“I usually go by car, but sometimes my father is busy, I go by taxi. / I usually go on foot, but sometimes it is not fast, I go by car.”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要能围绕话题自由真实地表情达意。教师一定要具备效果意识,课堂以达标为要求,“帮助学生做成一件事”是一堂课的达标要求,只有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做成事,他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也只有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才会得到切实发展。
二、明晰评价要点,聚焦靶向以精准为要求 要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师首先要知道评价的要点及其实施标准,只有对此二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从教学设计与实施上聚焦靶向,收集数据,进行有效评价,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整与优化。
(一)抓住评价要点 课堂上,教师要抓住要点开展评价,知晓在教学的哪些环节需要细细审视、用心推敲。新课标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课堂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以评价标准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课时作业)是否科学有效,确保教学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具体来说,在教学设计时推敲教学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活动是否有效,在设计作业时思考其是否得当。教师以评价标准为依据,不断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通过数据评判自己的教学,不断调整,可使教学更优化。
(二)明确实施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活动和作业的具体实施标准是教师进行精准教学评价的首要条件。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科学设置教学目标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以素养为导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再将它转化为课时评价目标,这样,教师就能正确把握评价的尺度。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因材施教,对此,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考虑所设置的教学内容是不是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能不能让学生“吃得了”“吃得饱”“吃得好”。
第二,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心中要有基本达标和高级达标两种要求,前者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指标;后者基于学生能力设计,体现教学的以生为本,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译林版三下Unit 8 We are twins!(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基于教材内容的达标要求为“学生在听懂、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课文”。完成“这一件事”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的普遍要求。而基于学生能力设计的教学目标则是“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交际更加生活化、富有生动性”。如学生不仅能用教材核心句型“Who is he/she?”进行“认识人”的交际,还能结合原来学过的颜色类单词,运用“Who is this/that in blue/yellow?”进行指向性询问,学生可以运用前面学过的评价语“He’s cool. / She’s nice.”等,也可以加入话题的开头“Look at this/that.”,使表达更丰富、完整。完成“这一件事”能够让基础好的学生找到表现的舞台,收获成长的喜悦。
2.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学生逐步完成一项任务,做好一件事情,进而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活动要有建构性,要清晰、完整地呈现任务的脉络;活动与活动之间要有关联性并体现进阶性,前一项活动的完成要为下一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在Unit 8 We are twins!(Story time)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入话题“学校开放日”,让学生理解开放日的文化含义,然后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Whose school is it? Who do they meet in their school? How to talk about them?学生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能知晓语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谈论的。其次,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活动须体现新课标理念,教师可以基于“少教多学”“自主参与”“多维互动”“思维进阶”等理念设计活动,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用英语思考、做事、做成事,进而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3.有针对性地布置课时作业 作业具有检测、巩固、拓展教学的作用。作业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作业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完成Unit 8 We are twins!(Story time)的教学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以下作业:
(1)选择教材中的人物图片,如Miss Li、Helen、Uncle John,引导学生细致读图,准确填写语篇核心词句,如“A: Who’s that? B: ______ is my teacher, Miss Li.”“A: ______ this girl? B: She’s my ______, Helen.”,这可以检测学生对话题知识的掌握情况;
(2)呈现Mike家庭树的部分图文内容,先让学生根据树干信息填写所学人物关系词汇,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时主要语言知识补全主题对话,这主要检测学生对话题内容的理解情况;
(3)创设学校开放日后续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信息合理选词,开展主题对话,这主要检测学生对话题的综合运用情况。 作业二(家庭树图片略) Liu Tao: Mike, ______ the old ______ with beard (胡子)? Mike: ______ my grandpa, and the woman next to him is my grandma. Liu Tao: They look so kind. What about ______ ______? Mike: She’s my ______. She is tall and thin. Liu Tao: ______ they your parents? Mike: Yes, they are my father and ______. Liu Tao: ______ are the children? Mike: ______ my ______ Helen, my brother Tim and my ______. Liu Tao: What a big ______! 作业三:迈克的叔叔和杨玲的阿姨下午继续进行开放日活动,一起帮他们认识一下同学吧。选择合适的词完成对话(有一项是多余的):He’s, Who, Is, She’s, who’s, They’re, Are Mike's uncle: Mike, ______ he? Mike: ______ my friend, Liu Tao. Mike's uncle: ______ the girl ______ your friend too? Mike: Yes, ______ Yang Ling. 58 Mike's uncle: OK. I see. Yang Ling's aunt: ______ are they, Mike? Mike: ______ twins, Su Hai and Su Yang. Yang Ling's aunt: Wow, they look the same. Mike: Yes.
三、运用评价策略,监测任务以优效为旨归 为真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结果导向:看是否“做成一件事” 教学是一场有目的的旅程,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教学达标。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须牢牢把握评价的逻辑——以结果为导向,用学生是否做成一件事来评判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不仅看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看他们学会了没有。当教师为评价要点确定了教学指标要求后,就是为教学描绘了“施工效果图”,按照“施工效果图”来检验目标达成情况。既然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助力学生完成一件事,那么到教学结束时就要检测学生能否会做这件事。如教师在进行译林版四上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教学评价时,如果只看见学生在动手做水果沙拉,而不是用英语边说边做,那么教学就没有达标,就应该进行调整。总之,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课堂评价中,教师需要具备这样的评价思维:不是看教师自己做了什么、采取了什么形式,而是要检测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否运用核心词句完成交际任务。
2.多维视角:全面观察“做事”状况 要使评价真正发挥促进教与学的作用,教师不能只从学了多少知识的维度进行评判,认为“学会某个语言点”或“做成一件事”就大功告成,而应该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多维视角收集数据,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去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包括到底多少个学生会了?学生的表达是否流利?他们的思维是否灵活?表情是否积极、专注?通过教学是不是更加爱上学习了?等。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及学习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从语言输出中看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从语言流畅度、表达情况等方面把握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情况,从而让评价更全面。
3.以人为本:促进教学优化发展 好的评价一定是以人为本的,能够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或建议,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进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学、促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当教师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很轻松地完成任务时,就可以把教学目标定得高一点,或把教学节奏加快一点;如果许多学生觉得学习材料很难,教师就要尝试变换教学方法与手段,必要时及时以身示范,让学生清楚具体的做法并进行有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做到不赶流程,确保这一步做到位再到下一步;教师要学会“卡点停顿”。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心中有尺(课标、理念)、心中有效(目标、效果意识)、心中有生(学生的发展)、心中有法(语言学习规律、心理特点等),开展有实效性、针对性的课堂评价,以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伊娜,苏勇,王彩琴,等.英语新课标研读“十人谈”之小学篇[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0):36-47. 责任编辑:吕兴祥 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