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 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1. 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 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1. 单元引导
①齐读单元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句话你怎么解读呢?
2. 明确语文要素
学生自由读,教师提问:这个语文要素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呢?
(1)生回答。
(2)教师引导: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3. 猜谜导入课题
4. 了解作者
二、 情境切入,发布任务
“写作交流大会”
亲爱的同学们:班级写作周即将举行“写作交流大会”,交流写作经验、分享写作知识,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学习任务一 美文朗读,初步感知时间
一、读课文,疏通字词
1、按要求阅读课文。【出示学习提示1】
学习提示1
读 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圈 圈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2、学生阅读圈画。
3、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出示课文难认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挪移 察觉
叹息 徘徊 游思 赤裸裸
(2)出示两组词语
渐渐 默默 匆匆轻轻 悄悄 伶伶俐俐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茫茫然
指名认读。
交流发现。读完第一、二组词后,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组叠词的音律美:第一组词是写时间的悄然飞逝,第二组词是写作者在面对时光流逝时内心的感慨。
4、聆听名家朗读课文。
PPT播放康辉朗读《匆匆》的视频。
听了这篇课文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板书:感受)
小结:抒情散文,其实表达的就是作者真实的心声。因此,我们读散文,就要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展开对话,读懂作者的心声,体会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 表达感情,探索写作密码
过渡:同学们,这单元是写作单元,我们在学习美文时不仅要会欣赏,还要去找到作家如何表达感情写好文章的,现在我们去探索作家的写作密码吧!
写作密码一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化抽象为具象
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心感受的?你发现了什么写作秘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学习任务,聚焦其中的一到两个语段,细细品味。(板书:写作密码)
1、按要求批注课文。【出示学习提示2】
聚焦第一自然段
思考: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是如何表达的。
批注:将自己的发现批注在旁边。
交流: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
2、畅所欲言,汇报交流。
(1)预设一:体会用“排比” 的句式表达情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引导明确。作者通过写燕子、杨柳、桃花这些自然景物的循环往复,写出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相机板书:排比)
(2)预设二:感悟用“对比”的方法表达情感。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①提问。世界万物仿佛是循环往复可以重来的。只有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复返。你从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对比)
②学生自由回答,围绕感受到对时光易逝的怅然若失等回答皆可。
3、学习仿写。
出示第一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引导练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这样循环往复的呢?让我们仿照着课文来说一说。
出示练习:
了,有再 的时候; 了,有再 的时候; 了,有再 的时候。
4、小结方法。
作者正是这样运用排比、对比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不安,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这段文字。
5、指导朗读。
教师引导朗读,出示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感受作者眼看时光流逝怅然若失的心情。
写作密码二 用一连串的问句,直接表达情感
1、按要求完成任务。【出示学习提示3】
聚焦第一、四自然段
自主思考: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找出来读一读。
组内交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畅所欲言,汇报交流。
点拨一:学习“连续问句”表达情感。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①质疑。作者真的不知道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吗?那他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②组织交流:作者为什么还提出了后面这么多问题,会不会多余?
引导明确:层层递进,加强语气,强烈表达情感。(相机板书:用一连串的问句 直接表达情感)
③指导朗读:读时要紧凑,停顿间隔短。
点拨二:再品连续发问的魅力。
这样的问句,还集中地出现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问了几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组织交流。作者的情感是一成不变的吗,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引导体会作者焦虑、苦闷、恐慌、惆怅与不安,不甘和眷恋的情感。(相机板书:惋惜、惆怅、伤感)
(2)指导朗读。
教师引导朗读,出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惆怅、不安等心情。
学生有感情朗读。
(3)师生合作朗读。
写作密码三 选取具体事物, 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
日子的匆匆流逝,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在作者朱自清的笔下,日子的流逝,却仿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我们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做到的。
PPT呈现语段: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1.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听读后交流:你仿佛看到日子了吗?它像什么?或者说,它长什么样?
2. 读这段话,我们的确好像能看见日子,它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它好像有腿脚,步履匆匆。那么,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日子这样的特点呢?
交流反馈,之后课件中标出一组关键词: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说说有什么发现。
交流,引导发现:这组动词,从连续的几个“过去”,变成“跨过”“飞去”“闪过”,让人感到日子是那样的匆匆,逃走的速度越来越快,让人无法挽留。
3. 有人说,朱自清这篇《匆匆》,最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就是这段话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点拨: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朱自清的生活中有,老师的生活中有没有?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生活中有没有?你的生活中有没有? (观察学生反应)
是的,所有的人,只要他是个正常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因此读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大家都会受到触动,都会产生同感,都会觉得这好像就是在表达我自己的感受啊!这就是朱自清写作的高明之处!他善于选取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同时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了。
聚焦第二、五自然段,发现其他写作密码
1、聚焦第二自然段,抓关键词
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声无息,“我”有怎样的表现?
预设2:我从第二自然段当中找到的相关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从“头涔涔”和“泪潸潸”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了作者面对时光悄无声息地流逝的慌乱。
2、聚焦第五自然段,关注结构
教师提出问题:齐读第5自然段,说说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生齐读。
学生汇报。
预设1:从结构上看,这段话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预设2:从内容上看,这段话突出作者的感慨,引人深思。
学习任务三 学以致用,迁移表达技巧
仿写第三自然段
1. 出示任务:你能仿照这段话,写一写自己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感受吗?
2. 方法点拨
日子匆匆、不可挽留。这样的感受和体会,其实每个人都有。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或场景,让你也觉得日子匆匆呢?借助思维导图,打开生活经验。
3.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将要举行“写作交流大会”,交流写作经验、分享写作知识,下面就一起开始吧!
4. 出示评价表,学生动笔写片段。
5. 写后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评价表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建议。
教师引导:欣赏了同学们的小练笔,我读出了大家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伤感、彷徨。大家已经初步习得了作家的写作技巧,我们来看看范例吧!
练笔示例: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周末我起床的时候,窗外透进几缕明媚的阳光。时间它有翅膀啊,轻轻悄悄地飞走了,我也迷迷糊糊地跟着旋转。于是——写作业的时候,时间从笔尖下过去;玩游戏的时候,时间从屏幕前过去;发呆时,便从呆滞的眼神中过去。我察觉它去得匆匆了,赶忙伸手挽留时,它又从挽留的手边溜走了;夜幕降临,我坐在书桌前,它便轻轻松松地从我头顶飞过,从书本上掠过了;等我完成作业准备休息,这算又过去了一天;我沉沉入睡,新的一天已经在我的做梦时款款而来了……
总结方法,推荐阅读:
1. 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朱自清用一连串的问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直接抒发情感,吸引读者。同时,他还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情感,让人感觉更真实。这也正符合单元导语里所说的——“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2. 作业布置。
(1)搜集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推荐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 《春》《荷塘月色》《背影》。
板书设计:
匆匆
散文
写作密码:一连串问句直接表达情感
选取具体事物,具象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