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有感 2025-09-0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让学习真实地发生

——读《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有感

我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困惑,为什么多次反复巩固的知识点依旧会有部分学生难以掌握,在学习检测中常常失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响不错,课后也及时对相关知识点加以夯实,但仍然存在一遇考试就“原形毕露”的现象。我想,陈静静老师的这本《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为我们做出了解答。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很多老师也在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的惯性,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然而往往收效甚微。学生课堂不积极、学生能力差距大、教学任务重、进度赶不上等已然成为了我们教学中难以逾越的鸿沟。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不能一味“甩锅”给学生,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感兴趣地学,有深度地学。陈静静老师在书中一直强调“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她指出,学习的过程是在“自我”与“共同体”地张力中不断重构的过程。然而,当下课堂的学习,存在诸多“虚假学习”与“浅表学习”的现象。学生假装学习,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迷惑老师,以达到逃避学习的目的,实际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于是,我们的课堂上便出现了一大批“伪装者”。而那些浅表学习的“伪学优生”则完全听令行事,亦步亦趋,丧失了自主思维,又成为了一批“观光者”。学生已经逐渐在课堂中没有了“自我”。陈晶晶老师深刻剖析了这一现象,并指出,面对这样一群缺乏主体意识的“看客”,让他们找回自我,重塑自我,给予他们更让多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和创造性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深度学习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就要避免课堂走“过场”。我们常常因为课堂时间紧凑的原因,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时候甚至将知识压缩打包直接“喂给”学生,学生也就直接囫囵吞枣,这样的课堂看似高效,实则极大地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将繁冗复杂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学习困境。在“习惯性无助”的困境下,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自主自我,出现“虚假学习”甚至直接摆烂的现象。深度学习要求我们要敢于慢下来,尝试放手,勇于试错。它是基于学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设计要以促进学生“探究未知”为出发点,设计适切的“脚手架”,助推学生自主突破难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学会迁移,最终走向深度学习。

正如书中所说,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愿景是:保障每一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作为执教者和引导者,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新颖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中,我们既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也要尝试把“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