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古诗词中言象意的转化
——“苏•桂•川”三地五工作室一校联盟
基于文类功能的古诗词教学研究第二次活动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词穿越千年,一次次在我们的心灵撞击出回响和共鸣。为进一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深入探讨新视角下的古诗文教学,2024年12月26日,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与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刘艳红工作室、桂林市小学语文朱玉琼名师工作室、桂林市二塘中心校青禾语文工作室、成都天府新区元音小学廖从城组块教学研究工作室,以及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开展了以“透视古诗词中言象意的转化”为主题的线上联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PART.1 探:古诗词中的言象
江苏省教学名师、首届“锡教名家”培养对象、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导师蔡海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讲座《透视古诗词中言象意的转化》。
蔡老师先提出要抓住古诗中的“言、意、象”,从“言”起始,字词是诗人表意的基石,“象”由言生,是诗词的鲜活肌体,“意”为归宿,是诗词的深邃内核。
接着,蔡老师按照先秦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宋时期的发展顺序,剖析了三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别注重言的运用、象的描绘和意的表达。教师要在古体诗、近体诗和唐宋词中感受物象的同时,领略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蔡老师还以山水诗《望天门山》《望洞庭》,羁旅诗《枫桥夜泊》《泊船瓜州》,边塞诗《出塞》《塞下曲》为例,带领工作室成员们从一首诗看到一类诗,从一个人看到人一生。
古诗词中,诗人“情动辞发”,依情驭言造象;读者“披文入情”,循言捕象会意。言象意层层转化,宛如曲径通幽,于尺幅间藏万千丘壑,使古诗词成为华夏文明不朽瑰宝,持续润泽后世心灵。蔡老师启迪我们要寻言 、观象 、得意,转化视角,以读者视角披文入情,这是教师解读古诗的基本方式也是教学的基本方式。
蔡老师指出,古诗词的言不是分析出来的,是读出来的,第一学段要带领学生识字诵读,感受韵律之美。第二学段要带领学生阅读想象,领悟形象之美。第三学段要情感体验,把握情意之美。教师要按学段循序渐进地教,不仅带领学生感受音韵之美,更要通过古诗词的语言敏锐学生的语感。教师要有教学的技术,更要有教学的艺术。
PART.2 思:课堂中的教学评
随后,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鞠益芬教导带来了专题讲座《基于文类功能的古诗教学研究》,为这次活动中的七节古诗教学课进行了评课。鞠教导从教师对古诗教学的困惑出发,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古诗词的功能定位,从“言、象、意”三个方面给予了7节课例较高的评价。
PART.3议:实践中的读讲思
讲座结束,学员们进行了深入思考,交流所获:
王凯磊:诗言志,歌咏言。古诗是承载着中华文明血脉的重要载体,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蔡校的讲座,以古诗教学入手,让老师们用更深邃的眼光去发现古诗背后的文字、文学和文化。诗歌是什么?是兴观群怨的文字,是高度浓缩的文学,更是延绵不息的文化。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扔掉刻板的教学思维,把自己,把学生代入时代,读懂诗歌,读懂作者,映照自己。听了蔡校的讲座,我感受到古诗教学之路,我们还可以走得很宽,走得更远,因为这一路,我们在并辔前行!
尚贺臻:听了蔡老师的讲座,我再次感受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的学段进行古诗教学,循序渐进。注重古诗词中的“言、象、意”,是解读古诗词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符合诗人创作的基本规律,也符合古人读诗的一个基本规律。古诗词是雅言,我们要重拾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古人的学习方式。
蔡老师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教古诗要把这首古诗放到这一类古诗里,把诗人放到他的一生之中,继而了解这首诗。解读诗歌的时候,要一类一类解读。思考:诗人看到什么、怎么去看,诗的背后诗人内心的情感又是什么样的?由类及篇,举三反一。听了讲座我知道了,第一学段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慢:读准读通读顺;二快:看谁读得遍数多,加强对学生记忆和语感的训练;三节奏:也就是表达,继续把刚才的语感往审美层次上去点拨。第二学段概括要领是:正确、节奏 加长短。第三学段概括为:表情、心情、感情。都是需要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做到知人论事。在蔡老师的点拨下,相信以后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会更加明晰而有成效。
高汕:今天蔡校的讲座立足于“古诗词中言象意的转化”这一视角,让我收获颇多:“情动而辞发”是站在作者视角,理解诗人创作思维的关键。“批文以入情”则是立足读者视角的阅读姿态,亦是我们教学的核心路径。“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诗人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言”,将“象”勾勒串联,而当这些“象”清晰呈现,我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意”。以“言象意”为切入点,逐层品读古诗词,可以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时,遵循“寻言-观象-得意”的阶梯式进阶,便能在这由言及象、由象得意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眼中有象、心中有人”。
沈若尘:蔡校长讲座中的核心观点——“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让我深刻体会到古诗词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先秦到唐宋,古诗词的表现形式从语言的精炼,到物象的描绘,再到意境的营造,无不体现出诗人以情驱辞的艺术追求。例如,《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虽都以山水为题,却通过景象的层层展现,引领读者在自然之美中感受诗人的深邃情感。蔡校长从“象言意”的角度分析古诗词结构,使我更加明白“得意而忘象”的诗学哲理,即语言与物象虽为媒介,但终极目标是触及情感与思想。这让我思考,在今后的阅读和赏析中,更应注重意境的理解,学会“沿波讨源”,从文字中探寻作者内心的波澜。
徐露:蔡校的讲座从“情动而辞发”和“披文以入情”两句引申开来,深刻揭示了古诗词创作与阅读的内在逻辑。
首先,“情动而辞发”强调诗歌创作以情感为源泉,通过语言将内心波动外化为文字。从先秦到唐宋,无论是《诗经》的情感节奏,还是山水诗的象物抒怀,诗人的每一句都是情感驱动下的自然流露。这让我感悟到,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注重探寻字里行间的情感脉络,以情为线贯通诗意。
其次,“披文以入情”则从阅读的角度出发,讲述如何通过赏析入情入境。他提出的“寻言、观象、得意”,通过言辞领悟意象,通过意象体会情感。这让我意识到,古诗教学绝不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情感的重现和共鸣。
第三,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在不同学段各有侧重,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感知、想象和体验是逐步深入的。第一学段的“韵律之美”培养了语言敏感性,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段通过“画面之美”激发想象力,让学生能在文字间勾勒出画面;第三学段的“情意之美”则升华了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感。这种由浅入深的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用心感受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古诗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技能的交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开展创新性、多元化的古诗教学研究,通过创设古诗词体验情境、解构古诗词意向表达、应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探索更多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让古诗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后续,工作室的成员们将在蔡老师的带领下继续从功能性读写的角度设计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