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 功能性读写教学实录 2025-09-02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3-0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那个星期天》 功能性读写教学实录

师:人生充满了等待,很多等待的故事将成为难以忘怀的回忆。

师:(出示课文《腊八粥》的图片)你看,这是谁等待的故事?

生:这是八儿在等待吃腊八粥。

师:(出示课文《盼》的图片)这又是在等什么?

生:在等雨。

师:作家用笔将等待的故事分享给每一个读者。

师:你有哪些难以忘怀的等待?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生1:有一次,我等车,等了好久,才等到。

生2:过年了,我等待我的爸爸妈妈回来过年。

生3:爸爸答应给我买一个乐高,我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

……

师:今天,我们也要像作家一样用笔把这些等待的故事,等待的回忆分享给别人。《文心雕龙》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起读一读。

生:情以事迁,辞以情发。

师:意思是说,写文章要像说话一样,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等待的那份回忆在分享的时候,不仅仅分享的是一个故事,更要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淌进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生若有所悟。

师:怎么做到这点呢?今天我们就要像另一位大作家学,这位作家叫史铁生,他写了一篇文章是《那个星期天》,这也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妈妈带着出去玩。(板书:那个星期天 等)



学习任务一

读得出






师:我们怎么学呢?首先要读得出,读得出作者故事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看看你能不能读得出。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出来了吗?

生点头。

师:我们怎么读出来的呢?我们先来看两个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惆怅,惊惶。

师:字音都读正确了,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竖心旁

师:竖心旁的字都跟什么有关?

生:心情。

师:惆怅是什么心情?

生:惆怅是一种失落的心情。

师:惊惶又是什么心情呢?

生:惊慌。

师:读到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我们就能一下子读出情感。

师:接下来还有四句话,开火车读。

生1: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生2: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

生3: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生4: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什么在变?

生:光线在变。

师:还有什么在变?

生:时间在变。

师:作者整整等了一天的时间,从早晨等到上午,从上午等到下午,从下午等到黄昏。(板书:早晨 上午 下午 黄昏)

师:其实,不光时间在变,聪明的读者还能读出什么在变?

生:心情在变。

生:情感在变。

师:藏在景物中的情感也被你们读出来了。

师:每一次等待,妈妈其实总是在说——

生: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

师:其实我反复告诉我自己——

生: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等一会儿。

师:像这样反复的语言,作者写了很多,我们也要读出其中的情感。

师:在这等一会,等一会中,作者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呢?你们读出来了吗?再次默读课文。

师:我等着妈妈带我出去玩,早晨,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期待、兴奋

师:上午呢?

生:焦急、兴奋。

师:等一会,等一会,等到了下午,下午呢?

生:焦急、失落。

师:等一会,等一会,等到了黄昏。

生:失望、委屈。(板贴:期待兴奋 焦急兴奋 焦急失落 失望委屈)

师: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着起起伏伏的变化。(师画心情曲线图)聪明的读者就要读出作者这种情感的起伏变化。

学习任务二:

借得到

师:更聪明的读者不光要读得出,还要借得到作者是怎样让等的真情实感在笔尖流淌的方法。

师:等待总是从期待开始的,我们先一起看看3、4小节。第3小节除了期待和兴奋,你更能读到什么心情?分别用一个字来表达?

一生读第3小节。

生:急。

一生读第4小节。

师:第4小节除了焦急,你更能读到的是什么心情?也用一个字来表达。

生:挨。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第一句话,这段时光真难挨。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份着急的等和难挨的等写出来的呢?我们一起看看,文中的“我”都做了些什么?拿起笔圈一圈。

生默读圈画。

师:谁来说说第3小节,文中的“我”做了些什么?

生1:起床、刷牙、洗脸。

生2:问、跑、站、等、藏、想、问。

师:发现“我”做的事是多还是少?(板书:多与少)

生:做的事情多。

师:怎么会写自己做的这么多事情?

生:因为等的着急,不定心,一会儿做做这个,一会儿做做那个。

师:对呀,所以写了这么多事。

师:第4小节,文中的“我”又做了什么表现难挨的?

生:跳方格、看云彩、拨弄蚂蚁、翻看画报。

师:做了几件事?

生:4件。

师:做的事多不多?

生:多。

师:这里为什么也要写这么多事情呢?

生:做很多事情可以表现出自己在打发无聊的时光,表现出这段时光不好挨。

师:在等的过程中不论是急的等,还是难挨的等,选择把自己做的很多事写出来就能将这份情感流淌到读者的心间去,这是我们借到的第一个方法。

师:都是做了这么多事情,3、4小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生讨论。

师:有点难度,我们先来看看第4小节,发现了吗?

生:第4小节作者是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写,每件事都写得很清楚、很完整。

师:你很会发现。

师:再来看看第3小节怎么的事情写起来又有什么不同?

生:我感觉文中的“我”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一件事还没做完就做另一件。

师:让你想到了那一种动物?

生齐:猴子。

师:猴急猴急的。做不完整一件事。

师:不光做不完整一件事,谁来读读第3小节的第一句话。

生: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师:正常,应该怎么写?

生:先写天气,再写做的事。

师:为什么这么写?

生:表现自己的兴奋、期待和着急。

师:你看,打发无聊的时光,挨过去的时候,把事情写得完整,就表现这份“挨”,着急地想出去不定心的时候,就像猴子一样,就要把事情写得琐碎一点。(板书:整与碎)

师:再看看第4小节,这4件事写得很完整,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详有略。

师: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跳房子、看云彩、弄蚂蚁写得简略,最后翻看画报写得很详细。

师:为什么写得越来越详细了呢?

生:因为我等的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无聊。

师:这段时光真难挨呀?后面写得越详细,越能表现出这份无聊和不好挨。(板书:详与略)

师:你看,在结构安排上可以通过整与碎、详与略来表现情感。这又是我们借到的方法。

师:接下来,请你和同桌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小节,分工合作朗读,读出不同的心情来。待会,我请同桌合作朗读展示。

生合作读。

师:发现没有,读第3小节的时候,节奏是快还是慢?

生:快。

师:第4小节呢?

生:慢。

师:为什么?

生:快的节奏能表现急,慢的节奏能表现难挨。

师:这个节奏不仅是我们感受出来的,还是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的,看看3、4小节句子在长短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3小节短句多。

生2:第4小节长句多。

师:短句如鼓点,表现急吼吼的,长句如笛声,悠扬地表现挨。这又是我们借到的方法。(板书:长与短)

师:在第3小节中还藏着很多对话?和我们平时写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1:没有提示语。

生2:标点也不对。

师:我请两个同学还原一下他们的对话。

两生模仿对话。

师:作者为什么不这么写?

生1:因为我当时等着妈妈带我出门,很急。

生2:把句子变短。

生3:把节奏变快。

师:对呀,看来你们真的借到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秘密了。

师:写急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很多事来表现他的急,而且这些事写得都很琐碎。那写挨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写很多事来表现他的难挨,不过这些事写得都比较完整,还可以通过越来越详细,写出他越来越难挨。更妙的是,写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运用短句来营造急的感觉。写难挨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长句来拉长节奏,使人感到越来越难挨。这些就是更聪明的读者应该借到的方法。

学习任务三:

用得上

师:最聪明的读者,不仅要读得出,借得到,更要用得上。还记得开始我们很多同学都交流了等的故事吗?

生点头。

师:你看,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你着急地回家,你会写你做的事情多还是少?

生:多。

师:说说你的故事。

生1:我一会儿踮起脚尖看公交车是不是来,一会儿再看看手表。

生2:我还会不时地问周围的人,上一班车是那一路,还会绕着公交站台等。

生3:……

师:这些事情是碎碎地写,还是完整地写。

生:碎碎的。

师:用长句,还是短句。

生:用短句。

…… ……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