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苏·桂·川”三地五工作室一校联合研修第三次活动
春日花香溢,清风迎客来。3月19日晚,来自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刘艳红名师工作室、桂林市小学语文朱玉琼名师工作室、桂林市二塘中心校青禾语文工作室、成都天府新区元音小学廖从城组块教学研究工作室、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齐聚“云端”,共同研讨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的古诗词教学实践。
专题研讨:思维碰撞,探寻最优路径
江苏省教学名师、首届“锡教名家”培养对象、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导师蔡海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专题讲座《感受三美:古诗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
讲座伊始,蔡海峰老师以 “感受三美” 作为切入点,瞬间抓住了老师们的注意力。他详细地阐述了 “三美” 的深刻内涵,所谓 “三美”,即意境美、形式美与音乐美。接着,蔡海峰老师对跨学科的定义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跨学科并非简单地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堆砌,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以一种融合的视角,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从而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后,蔡老师着重探讨了古诗词跨学科的途径。他创新性地提出,通过诗歌与音乐、绘画、书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古诗词的跨学科实践。让学生作为朗读者,在朗读古诗词时,注重字正腔圆、节奏分明、长短交错,通过语调的变化,读出诗词中的表情、心情和感情。让学生成为传唱人,为诗词选择适配的音乐、歌手,将诗词与音乐巧妙融合,在旋律的烘托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体悟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做创作者,依据诗词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在选材、构图、线条、色彩的选择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内化诗词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将抽象的诗词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让学生成为发现者,从书法作品的字体、材料、形式和布局中,感受诗词背后的情感。还可以让学生作为书写者,亲自挥毫写下古诗词,在笔墨的挥洒间,感受文字的韵味和诗词传递的深情厚谊。
紧接着,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成员赵静老师进行了《任务群实施路径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讲座分享,赵老师从古诗词的审美维度开始解读,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个任务群为设计落脚点,从古诗词中的反复诵读,进入意境,创意表达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实施路径。
本次线上研修,为老师们打开了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进行古诗词教学实践的新思路,让大家对古诗词跨学科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心得分享:经验传承,共促教学提升活动结束,教师们分享了本次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的古诗词教学实践学习心得。
听完蔡海峰导师的讲座,我深受触动。以往,古诗词学习常局限于语文课堂,主要是背诵与理解诗意。而蔡老师提出的跨学科理念,为古诗词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在跨学科实践中,把古诗词与音乐结合,学生能化身朗读者,字正腔圆、节奏分明地诵读,体会诗词情感;还能成为传唱人,为诗词挑选适配音乐、歌手,感受韵律。与绘画结合时,学生既能作为欣赏者,从诗与画中领会梅的品格,也能当创作者,通过作画内化诗词内涵。这种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古诗词学习更立体、多元。它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魅力,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
02王凤琴听了蔡海峰导师关于《古诗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的讲座,我深受启发。新课标下,跨学科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蔡老师指出,古诗词可与多学科融合。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配乐传唱,既能感受诗词韵律,又能体悟内涵,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拓宽了知识边界,助力学生理解文化历史。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关键,能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一理念融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03王春歌聆听蔡老师的讲座后,我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教学,我重诗词内容理解,忽视意境、形式、音乐之美。今后,我打算借助绘画、书法、吟诵辅助教学。如今,我对诗词教学核心是审美教育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日常教学里,我会引导学生用 “美的眼睛” 看世界,学完写景诗后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之美;用 “美的思维” 理解情感,解读诗词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共情;通过组织诗词改写活动,让学生用 “美的方式” 表达自我,把生活感悟写下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情感体验。
04缪蕊忆蔡校为我们带来了《感受三美:古诗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的专题讲座,他提出的“感受三美”即用美的眼睛观察世界,用美的思维思考世界,用美的方式表达世界。这种对美的能力的关注与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审美创造”高度契合。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所说: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而且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确艺术是不分家的,我们在进行古诗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用上“诗歌+音乐”“诗歌+绘画”“诗歌+书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声音与情绪、画面与意境、字形与美感等方面既能读出古诗的意蕴、诗人的情感也能读到自己对美的追求。古诗、书法、国画、戏曲等很多艺术形式,在我看来都属于“中国美学”范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读得懂,也要看出美,长大以后还能创造美、传承美。
05金安郁蔡校的讲座打破了我对古诗词教学的传统认知,这次讲座中重点关注的跨学科理念,让我意识到古诗词教学能与多学科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更为丰富立体的学习情境,让我意识到跨学科融合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潜力。将古诗词与美术结合,让学生为诗词配画;与音乐结合,为诗词谱曲吟唱。这种融合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当学生尝试为诗词谱曲吟唱时,韵律的把握、情感的表达在音符中得以升华。这些方法给予了我在课堂教学时很多灵感。
06黄丹有幸聆听蔡校关于古诗词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的讲座,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全新认知。蔡校巧用音乐、绘画、书法,为古诗词赋予鲜活生命力。今后教学,我打算借鉴跨学科方法。讲古诗词时,播放适配音乐,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情感;组织绘画活动,让学生把诗词画面绘出;开展书法练习,让学生在书写中品悟韵味。这些方式能让学生沉浸古诗词世界,提升语文素养与审美,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
本次从学习任务群视角出发的古诗词教学实践研讨虽已落幕,但探索才刚起步。课堂实践、研讨交流与心得分享,让我们深知其对丰富学习体验、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任务设计,让诗意在多学科滋养下,于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古诗词学习成为充满乐趣与收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