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探寻情感表达的秘密 2025-09-02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6-1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探寻情感表达的秘密

有间功能读写教室

学习任务一:读得出

师:《文心雕龙》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起读。

生:情以事迁,辞以情发。

师:是的,作家写文章的时候啊往往都藏着情感,作为读者,我们要有方法读出这种情感。(板书:读得出)

师:相信同学们在读情感类的文章时,一定会读到这样的句子。谁来读读这一句。

PPT出示第一句:

①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金色的草地》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我读到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

师:你一下子就捕捉到了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谁再来读第二句。

PPT出示第二句:

②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三月桃花水》

生:读句子。

师: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沉醉。

师:你也捕捉到了作者的情感。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

生:喜爱、沉醉。

师:读到这样的词语,我们一下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叫直接抒情。(板贴直接抒情)

师:像这样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很多,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表示情感的词语中,哪些在平时的阅读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

生:喜爱、赞美、思念、敬佩……

师:根据这些词语就可以建立情感词库。在阅读时,捕捉到这些情感词,就能直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师:除了词语,句子里还有一些标点也很有意思。

PPT出示句子

师:你看到了什么符号?

生:问号和感叹号。

师:来读一读,体会标点符号表达的情感。

生: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师:感叹号呢?

生:表达对蒲公英的喜爱。

师:原来,问号和感叹号也能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师:有些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有些句子写了一遍还不够,还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PPT出示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比如这句话,读。

师:回忆一下,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像这样同样的句子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写法就叫?

生:反复。(板贴:反复)

师: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情感词、问号、感叹号、反复手法来直接体会作家情感。

师:不过,作家写情感的时候是含蓄的,他们更喜欢把情感藏在文字中,需要我们用心去读。

PPT出示《那个星期天》四句光线句。

师:请四位同学开火车来读读这四句话。

师:你读到了什么情感?(板贴:读到什么情感?)

生1:高兴、开心。

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板贴:从哪读出来的?)

生1:阳光明媚。

师:读到了什么情感?

生2:失望、难过。

师:从哪读出来的?

生2:光线渐渐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飘渺。

师: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情感?

生3:孤独、惆怅。

师:从哪儿读出来?

生3: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

师:第四句里你读到了什么情感?

生4:失望、失落。

师:从哪儿读到的?

生4: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师:发现了吗?作者的情感藏在了哪里呢?

生:藏在了光线里。

师:对,光线就是景。作者把情感都融进了景物中。这样的方法就叫——融情于景。(板贴:融情于景)

师:作者除了将情感藏在景当中,还把情感藏在了哪儿呢?

PPT出示课题《桂花雨》《丁香结》《月是故乡明》《梅花魂》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一起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发现作者把情感藏在哪儿了么?桂花雨藏在了?丁香结藏在了?月是故乡明藏在了?梅花魂藏在了?

生:桂花、丁香、月亮、梅花。

师:作者借桂花、丁香、月亮、梅花这些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方法就叫借物抒情。(板书:借物抒情)

师:这段文字写的是我等待母亲时焦急又难捱的心情。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生:跳房子、看天看云彩、拨弄蚁穴、看画报。

师:作者将等待时的焦急和期待融进了做的四件事中,这就叫融情于事。像这样的写法,我们在《祖父的园子》里也学过,还记得吗?

PPT出示课文

师:作家萧红回忆了童年时候在园子里和祖父栽花、拔草、溜土窝、铲地、摘黄瓜、追蜻蜓等一系列事情,表达了怎样情感呢?

生:对祖父的思念。

师:还有吗?他回忆的可是童年时候发生的事哦。

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小结:作者在写文章内容的时候(板书:内容),就把情感藏在了景中、物中、事中,像这样的写法就叫间接抒情。(边指板书边说)

师:好的作家也是语言高手,他的情感还可以藏在哪儿呢?

师:看,这篇文章熟悉吧。老舍先生写的《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舍笔下的这只猫。

生:齐读。

师:你读到了老舍的情感了吗?

生:喜爱。

师:从哪儿读到了这份喜爱?

生:温柔可亲。

师:在老舍眼中猫也不再是猫了,是什么?

生:人/好朋友/家人。

师:把猫当成了人来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拟人。(板贴:拟人)

师:还有吗?看这里,老舍眼中猫的脚印已经不是脚印了,老舍把它联想成了?

生:小梅花。

师:把脚印联想成了小梅花,这样的手法叫?

生:比喻。( 板贴:比喻)

师:作家可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情感。

师小结:高明的作家藏着的情感往往是在内容上和使用的修辞上,聪明的读者一定能够读得到的。


学习任务二:做得出


师:你们是不是聪明的读者呢?考考你们,这里有一篇文章,这可是六年级毕业考试中的真题,一起读题目。

生:齐读《理想的风筝》。

师:文章篇幅比较长,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

师:文章读完了,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思念。

师:从哪读出来的?

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读了这句话,读到了这样的情感词,我们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这就是——直接抒情。(指板书)

师:不过读得出还不够,还得做得出。(板书:做得出)

师:这里有一道题,考考你们。

指生读:文中最后一句话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其中的省略号能否换成感叹号?

师:感叹号改成省略号,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同桌之间讨论交流一下。

师:谁来说说?

生:不能,思念是持续的。

师: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用感叹号也能表达出这种强烈情感,但是省略号更能传递思念的悠远绵长。

师:你看,一个省略号也能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板书:省略号)

师:看来你们都是聪明的做题者,继续考考你们。一起读读下一道题目: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回忆这些事情?拿起笔,在学习单上把你的思考写下来。

师:请一位同学来交流你的思考。

生:作者回忆了和刘老师有关的两件事,分别是笑谈腿疾和放风筝。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写了作者回忆了与刘老师有关的两件事,只有两件事吗?还有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五小结。作者回忆了与刘老师有关的三件事,我们要把这三件事写清楚。

师:第二个问题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思念吗?还有哪些情感藏在其中?

生:敬佩、感恩。

师:这样我们把作家表达的情感也写清楚了。

师:这样答就答清楚了吗?但是老师觉得还没有。第一个问题是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和作者情感相关的,那作家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内容和情感联系起来的呢?

生:融情于事

师:有内容、有方法、有情感,这样才能把问题回答清楚,请你再来说一说。

生:作者主要写了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这三件事,采用了融情于事的方法,把情感融进一件件事情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思念、敬仰以及深深的感恩之心。

师:内容答清楚了,方法有了,情感也答清楚了。这就是作家的思维,也是你答题的思路。

师: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提示,修改你的回答。注意,要答得清楚。

生:修改回答。

师:学会了这种方法,相信下一道题对你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读题,拿起笔把你的思考写下来。注意答题的时候要有内容、有方法、还有情感。

师:内容答清楚了吗?有方法答清楚了吗?有情感答清楚了吗?恭喜你,成为了一个聪明的答题者。

学习任务三:问得出


师:不过,做得出题目还不是最厉害的,带着思考和理解问问题这才是最聪明的!这就叫问得出。(板书:问得出)

师:刚刚我们已经围绕直接抒情、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这三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回答了三个问题。还剩下什么?

师:还可以围绕哪些方面来问问题呢?(指板书:借物抒情)

师:我们就先围绕借物抒情这个角度来出题,这篇文章中的物是什么?

生:风筝。

师:那我们可以试着从“风筝”这个角度来出题。把你的问题写在学习单上,看看哪个同学的问题最有价值。

预设1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

预设2文中为什么会出现风筝?

预设3文章写的对刘老师的思念,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风筝?

师:同学们都很会思考,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老师也思考过,是不是都差不多呀?

师:虽然问得不同,思考的时候从内容上、方法上、情感上都是相通的。

师:我们还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出题。

师:课后,咱们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一块“我问你答”专栏,把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写在专栏里,让老师来评一评谁的问题有价值。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寻了作者表达情感的秘密,更知道了一个聪明的读者不光要读得出,做得出,更厉害的是问得出。当然我们现在还是小学生,相信今后你们在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中,会探寻到更多作者表达情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