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民间故事的传讲人
——《枣核》教学实录
学习活动一:好人“遇”坏人,摆出一个故事
师:同学们,喜欢读故事吗?最近在读什么故事?(学生分享读到的故事)
师:有一类故事,是我们老百姓自己编自己讲的,爷爷奶奶讲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听。你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生:民间故事。
师:民间故事就是这样一代讲给一代,一代传给一代。今天传到哪一代了?
生:我们这一代。
师:以后要不要传下去?
生:要。
师:那我们的任务就是——
生:传讲民间故事。(学生齐读学习任务。)
师:今天我们要传讲的民间故事是——《枣核》。生活中见过枣核吗?
生:见过。非常小、吃枣子剩下的中间的那个部分。
师:故事里,枣核是这么大小的一个人,有意思吧?除了枣核还出现了哪些人?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赶紧读读这个故事。(学生朗读课文)
师:民间故事的开头,往往会介绍主要人物。(板贴表示人物的词语,学生读)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吗?生:有一对善良的夫妻因得到枣核般小的孩子而欢喜。
师:故事里还有一些人物。(板贴表示人物的词语,学生读)
师:衙役和县官分别是做什么的?知道他们的关系吗?生:县官是古代某个地方的官员,衙役是他的手下。
师:看看图,故事里他们做了什么坏事?
生: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衙门还派衙役向庄稼人要官粮。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
师:牲口被牵走,庄稼人还怎么生活呢?难怪枣核要去替老百姓讨回公道,才有了这个故事。
师:这些不仅是课文的词语,也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我们一起读一读。刚才,我们根据人物的出场顺序把词语摆成了两排。能不能换一种摆法,变成一个故事。
(学生上台更换词贴位置)
师:老师采访你,为什么要把“枣核”放在正中间?
生:因为他是故事的主人公。
师:你把“夫妻、爹娘”分成一类,放在上面,把“衙役、县官”放在下面,这是为什么?
生:枣核的爹娘是好人,衙役、县官是坏人。
师:没错,民间故事就是“好人”斗“坏人”的故事。
师:光这样摆一摆还不行。我们给人物间添上线条,补上表示事件的词,才能变成故事。比如有一对夫妻“生下”枣核……谁来添一添?
生:有一对夫妻“生下”枣核,“成为”枣核的爹娘。枣核勇敢地站了出来,和衙役、县官斗争。
师:借助这张图,你能把这个故事简简单单说清楚吗?生:古时候,有一对善良的夫妻因得到枣核般小的孩子而欢喜。乡亲们遭遇大旱时,衙役和县官却强行牵走牲口、欺压百姓。枣核虽小,却勇敢地站了出来,与坏人斗争。
师:我们借助词语了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摆一摆故事,能简简单单把故事说清楚,了不起!
学习活动二:好人“斗”坏人,讲好一个故事
师:在这个故事里,哪个部分最有意思?
生:枣核和坏人斗争。
师:那我们就来看看好人“斗”坏人,讲讲这个故事。
师:民间故事里,坏人经常找老百姓惹麻烦,好人就得想办法解决麻烦,最后也肯定会有一个结果。这一来一回,就是“斗”了一个回合。
(板书:麻烦 办法 结果 回合)
师:枣核帮乡亲们牵牲口,和官府斗了几次?
生:三次。
师:枣核遇到了什么麻烦,想到了什么办法,结果又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故事,试着划划关键信息,填填表格。
师:先看第一个回合。枣核遇到了什么麻烦,想到了什么办法,结果是怎样的?
生1:麻烦是衙役牵走了百姓的牲口。
生2:枣核想到的办法是蹦进县衙门关牲口的院子,又蹦到驴耳朵里吆喝,折腾了大半夜。
生3:结果是枣核赶牲口回村了。
师:请你照着表格,把第一回合的故事连起来说说。
师:再看第二、第三个回合。枣核遇到了什么麻烦,想到了什么办法,结果又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表格内容)
回合
一
二
三
麻烦
牵走牲口
捉人
打枣核
办法
边蹦边吆喝
蹦出铁链
蹦到县官脸上
结果
赶牲口回村
被塞进钱褡
打了县官
师:做民间故事的传讲人,会讲一个回合可不行。得连起来讲整个故事。借助表格,从上到下顺着讲,从左到右连着讲,就能把故事讲清楚了。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一人连起来讲故事)
师:讲得比较清楚,但还不够。故事要讲得有意思别人才乐意听。怎样有意思呢?生1:表情可以再生动一些。
生2:加一些动作。
师:都是好办法。那我们试试加入动作。在枣核的所有办法当中,他有一个独门秘籍,是什么?
生:蹦!
师:现在枣核就在你的拳头里了,做个“蹦”的动作。枣核蹦到哪些地方?蹦到驴耳朵里;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蹦到这面来,蹦到那面去;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学生相机做“蹦”的动作。)
师:除了动作,还可以加些什么?
生:还可以学着枣核,边蹦边吆喝。
师:枣核是怎么吆喝的?请你边蹦边吆喝。
生:哦喝!哦喝!
师:吆喝声得再大点,牲口才会听你指令。
生:哦喝!哦喝!
师:很不错。那我们就试着给故事加上动作和吆喝声。谁再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村庄里有一对善良的夫妻因得到枣核般小的孩子而欢喜。枣核既勤快,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没收成,县官派衙役征收粮食,收不到粮食,就把老百姓的牲口都牵走了。大家很着急,枣核决定帮老百姓把牲口牵回来。第一回晚上,他趁衙役们睡着,解开牲口的缰绳,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哦喝!哦喝!”衙役们找不到枣核,枣核趁机把牲口赶回了村子。第二回,县官派人来抓枣核,拿铁链把枣核绑起来。枣核一蹦就蹦出了铁链。第三回,县官派人把枣核塞进钱褡,要打枣核。枣核蹦来蹦去,最后蹦到县官的胡子上荡秋千。衙役们一棍子打上去,没打到枣核,反而把县官的牙都打下来了。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师:像这样讲,就能把民间故事讲得既清楚,又生动了。
师:说着说着,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啊?
生1:勇敢。
生2:聪明。
师:课文里枣核在帮老百姓解决困难时说了几句话。(指读)
师:枣核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生:第一句话是牲口被牵走了,大伙儿愁得很。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生:热心肠、助人为乐。
师:一起读出枣核的助人为乐。
生:第二句是乡亲们不相信枣核能想出办法的时候说的。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生:坚定。
师:读。
生:第三句是县官带着那么多人要来捉拿犯人的时候说的。
师:那么小的枣核,面对这么大、这么多的坏人,丝毫不慌张。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枣核?
生:勇敢。
师:读。
师:枣核虽小,但充满了智慧和勇敢。真是了不起!
学习活动三:好人“胜”坏人,创造一个故事
师: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县官被打,他会善罢甘休吗?
生:肯定不会。
师: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顺着这个故事继续续编下去?
生:是的。
师:刚才我们一起梳理的表格大有来头,我们可以借助这个表格来发现一些编故事的奥秘。
生:我们编的故事也可以分成三个回合。
师:是的,回合少了读起来不够尽兴,回合多了会审美疲劳。三个回合正合适。
生:每个回合都可以按照“坏人找麻烦,好人想办法解决,有了一个暂时的结果”这样的顺序来编。
师:这是民间故事的精髓,你很会学习。
师:不管每个回合的结果如何,故事最终的结局是谁获得胜利?
生:枣核。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民间故事是谁编的?
生:是老百姓编的,老百姓当然希望好人战胜坏人。
师:是啊,这就是民间故事的主题——惩恶扬善,它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师:发现了这些奥秘,我们就试着来编一编枣核的故事。
师:县官和衙役苦思冥想对付枣核的办法。棍子打不死,链子绑不住,他们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用水淹。一天夜里,他们趁大家都不注意,朝枣核家所在的位置开闸放水,等枣核醒来的时候,这水已经淹到脖子了。枣核会想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麻烦?
生:蹦!
师:没错,“蹦”可是枣核的必杀技。他会怎么蹦呢?
生:他会先蹦到窗户上,再沿着窗户蹦到房顶上,最后再蹦到树上溜之大吉。县官和衙役只好就此罢休。
师:一波未平,一波未起。一天下午,一个小偷鬼鬼祟祟地来百姓家偷米。大伙儿都在田里干活,只有枣核在家。你猜他会怎么办?
生:他可以蹦到小偷的耳朵里大声吆喝,把小偷吓跑。
回合
一
二
三
麻烦
淹死枣核
小偷偷米
……
办法
结果
师:同学们,课后我们可以这样继续编下去,讲下去,把故事讲完整、讲生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枣核》的故事,通过摆一摆人物图的方式简简单单把故事说清楚;借助“回合:麻烦-办法-结果”的思路表把故事讲具体;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把故事讲生动。不止是《枣核》的故事,用上这样的叙事结构,我们就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故事,也能将民间故事的魅力继续传承下去,让民间故事代代相传。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