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研讨 2025-09-02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2025 年高考语文落下帷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全国一卷,在命题思路、考点设置、思维考查等多方面展现出独特之处,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难度适中,整体稳中有变,稳中求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基础、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命题思路与导向:立德树人,多元融合

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革命文化方面,紧扣时代脉搏,如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将家国情怀融入试卷 。全国一卷作文试题给出组合性材料,构建了从民族蒙难到救亡图存,再到民族自强的叙事脉络,引导考生结合自身感悟,思考家国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激发考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体现出命题紧密联系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大格局与大视野。

二、解题与备考:精准审题,深度分析

(一)信息类文本

1.命题特点: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信息类文本选材广泛,如全国一卷阅读 I 以种植入门技能为线索,采用问答体结构,逻辑严密。这种选材和结构方式,旨在考查考生对文本结构脉络的把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考点分析:试题聚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如第3题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测材料中空缺部分的问题内容,考查了考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引导考生突破思维定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对考生逻辑思维的锻炼。

3.解题技巧:阅读时应先快速浏览,把握文章结构与核心观点。答题时精准定位信息区间,依据上下文逻辑进行分析。如回答推测问题内容的题目,要仔细梳理文本的逻辑脉络,从问题的层层推进中寻找线索,合理推测。

4.备考方略: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术论文等各类信息类文本,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文本结构,总结归纳观点,通过练习类似题目,提升信息整合与问题推测能力。

(二)文学类作品阅读

1.命题特点:2025 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文学类作品阅读命题紧扣时代脉搏,选材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以阅读 Ⅱ 为例,选取老舍《鼓书艺人》节选及《我为什么离开武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将考生带入抗战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其感悟老一辈作家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这一选材不仅体现出对家国情怀的厚植,更展现了对时代主题的呼应。

2考查重点:

①核心能力考查:着重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这涵盖了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情节设置的深入理解、环境描写的细腻感知以及主题思想的准确提炼。在《鼓书艺人》中,考生需从方宝庆在逃难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去分析其坚韧、善良且具有朴素爱国情怀的人物形象;要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理解其如何在战争背景下推动故事发展、展现人物命运;还需领会文中对逃难环境的描写,如江水、难民群像、战机投弹等场景,对营造氛围、揭示时代背景的作用,进而精准提炼出作品所表达的在战争苦难中民族不屈的主题。

②细节感知与个性化解读:要求考生关注文本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理解人物性格、情节走向的关键。如方宝庆面对失去家园父母孩子时的复杂情感,想唱却开不了口这一细节,深刻反映出他内心的痛苦、无力与同情。考生需结合上下文,从这一细节出发,进行个性化解读,阐述其对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的意义,这考查了考生对文学作品细节的敏感度以及基于文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备考方略

①经典作品研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老舍、鲁迅、沈从文等名家之作。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对作品细节的品位,要求学生标注出感触深的语句、段落,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在阅读老舍作品时,关注其对人物语言、神态的细腻描写,体会其如何通过这些描写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及人物性格。

②个性化阅读培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对作品进行点评批注。可以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同一部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与感悟。如针对《鼓书艺人》,有的学生可能关注到方宝庆一家的家庭情感纽带在战争中的维系,有的学生则侧重于分析作品中展现的民间艺术在乱世中的命运。通过这样的交流,拓宽学生思维,提升其文学鉴赏与创造思维能力,使其在面对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时,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且有理有据。

(三)古诗文阅读:

1.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选材创新与深度融合:文言文阅读选取了四则材料,前三则分别来自《左传》《列女传》《韩诗外传》,第四则材料《考信录》将它们组合起来 。这种多文本组合形式十分新颖,材料内容浑然一体。文献来源以先秦两汉为主,体现经典文言文语言风格,题材涵盖史实、故事与议论,历史记载简洁晓畅,故事描写生动形象,议论分析条理清晰。这种选材既契合高中毕业生文言文阅读认知水平,能全面考查文言文必备知识,又利于区分不同考生的阅读水平层次差异。

诗歌鉴赏紧扣时代与文化传承:选取北宋王安石的七律《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作为阅读材料,通过诗歌让考生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情境 ,感受其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的高尚情操,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当下时代背景下,强调文化传承与精神滋养。

1.考查重点:

文言文阅读: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着重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像 11 题对文言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的考查,关联《屈原列传》等课文知识 ,要求考生熟悉教材文言知识,并能迁移运用到新文本中,通过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理解,检验考生对文言文本的基础理解能力。②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强调对多则材料的综合分析,考生需梳理不同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提炼核心观点。例如分析崔述如何运用前三则材料支撑自己观点,以及对材料中人物言行、事件发展进行深入剖析,考查其逻辑思维、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文言文深层内涵的理解能力。

诗词鉴赏:①诗歌要素的全面把握:全面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从《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中诗句描绘,感受诗人营造的氛围;对情感的精准把握,理解诗人借石砚传达的对友人的情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等;对表现手法的细致分析,像诗中运用的比喻、对比等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对语言特色的品位,体会诗歌用词精妙、节奏韵律之美等。②情感梳理与深度解读:以 16 题对尾联情感梳理为例,考查考生深入挖掘诗句内涵的能力 。考生要结合全诗,理解尾联以物喻人手法,从石砚颜色联想到友人官位,进而赞美友人坚贞节操,精准梳理出丰富情感层次,体现对诗歌深度解读与鉴赏能力。

2.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①实词虚词积累与推断:日常学习中广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多种含义、虚词用法。解题时,结合语境运用联想,如遇到陌生实词联想学过课文中该词用法;借助语法分析,判断实词词性、句子成分确定词义;利用结构推断,根据文言文句式对称特点推测词义 。②文本整体理解与信息整合:阅读文言文时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行文脉络、人物关系等整体信息。做题时将题目与原文细致比对,注意上下文逻辑关系,避免孤立理解。如概括多则材料观点,需综合分析各材料关键语句、事件,提炼共性与核心内容。

诗词鉴赏:①意象意境与情感分析:阅读诗歌时准确把握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通过意象组合构建意境,如看到 “月”“柳” 等常见意象联想其代表情感。从标题、注释、诗句等多方面分析情感,结合表现手法阐述情感表达,如借景抒情诗中,分析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关联。②诗句细节与整体把握:关注诗句细节,像字词运用、修辞表达等,从细节入手理解诗歌精妙之处。同时从整体着眼,将诗句放在全诗框架下理解,梳理情感发展脉络,如分析《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尾联情感,需结合前文对石砚描写、对友人馈赠感激等内容综合考量。

4.备考方略

①经典文本研读与知识积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论语》《孟子》《史记》等经典文言文篇章,积累文言字词、句式、文化常识等知识,培养文言语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归纳总结,如整理实词一词多义、虚词常见用法、特殊句式类型等,强化记忆与理解。

②思维训练与综合能力提升:进行多文本对比阅读训练,选取不同题材、体裁文言文,让学生分析材料异同、逻辑关系,提升综合分析能力。设置观点探讨类题目,鼓励学生对文言文中人物观点、历史事件发表看法,培养辩证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

③广泛阅读与鉴赏方法学习: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不同时期、风格诗词作品,从唐诗的雄浑大气到宋词的婉约细腻,感受诗词魅力。学习诗词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意境营造、情感把握、手法赏析等,通过具体诗词案例讲解与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鉴赏技巧。

④深度解读与个性化表达培养: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深度解读,挖掘诗词深层内涵,理解诗人创作背景、情感复杂之处。组织诗词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理解感悟,鼓励个性化表达,提升文学鉴赏与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高考诗词鉴赏中能展现独特见解与较高文学素养。


(四)作文写作的备考方略

1.关注时代热点,积累多元素材

紧跟时代脉搏:日常学习中,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如国家重要纪念日、社会发展成就、全球性问题等 ,思考其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针对抗战胜利 80 周年,深入了解抗战历史,包括战役、人物事迹、文化现象等,积累相关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内容支撑。

拓宽素材来源:从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新闻报道、纪录片等多渠道获取素材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老舍、茅盾、巴金等作家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挖掘其中人物展现的精神品质;观看历史纪录片,如《抗战》等,直观感受历史场景,积累真实生动素材,使文章内容更具可信度与感染力。

2.强化思维训练,提升思辨能力

开展深度阅读与讨论:对教材及课外经典文本进行深度阅读,分析文本结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如阅读《茶馆》,思考其如何通过小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变迁;组织小组讨论,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或文学作品中的观点,发表自己看法,与同学交流碰撞,拓宽思维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 ,如讨论 “在和平年代,民族精神的内涵与体现方式是否发生改变”。

进行思维拓展练习:针对作文题目,进行多角度立意训练,如以 “挫折” 为话题,从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层面思考挫折的意义与应对方式;开展逻辑推理训练,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因果分析、类比推理等,提升思维逻辑性与敏捷性,让考生在考场上能迅速理清思路,精准立意。

3.加强写作实践,优化表达能力

勤加练习:按照高考作文要求与不同文体规范,定期进行写作训练 ,如每周完成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练习过程中,逐渐熟悉各种文体写作技巧,提高写作速度与质量,克服写作畏难情绪。

注重修改与反思:完成作文后,认真修改,从立意准确性、结构合理性、语言流畅性、表达生动性等方面进行审视 ,可与同学交换作文互评,或请老师点评。反思写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如立意不深、逻辑混乱、语言平淡等,针对问题进行专项改进,不断优化写作表达能力,提升作文水平。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