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故里行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霞客故里行》

 

江阴马镇,徐霞客的故里。一条青石小路蜿蜒至深处,两侧是灰瓦白墙的老屋,墙上爬满了藤萝,显出几分古意。我踽踽独行,脚下石板的缝隙里钻出几茎野草,显出顽强的生命力。

徐霞客故居的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晴山堂”三字。这原是徐家藏书之处,如今却只剩几间空屋,陈列着些泛黄的书画与残破的器物。我站在堂前,见那木格窗棂上积了薄灰,阳光斜斜地穿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一只蜘蛛在窗角结网,从容不迫地经营它的生计。

后院有古井一口,井沿磨得光滑,想是经了无数代人的手。我俯身下望,井水幽深,映出自己模糊的面容。忽然想起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他每每出行,必携此井水一壶,行至万里之外,犹饮故乡滋味。如今井水尚在,饮者却已作古三百余年矣。

转过回廊,见一株老梅倚墙而立。树干粗粝如铁,枝丫横斜,显出倔强之态。导游言此树为霞客手植,历经沧桑而不死,每逢寒冬,犹自开花。我伸手抚其树皮,触感粗糙而温暖,仿佛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生命律动。

正午时分,游人渐稀。我独坐于故居后的小亭中,看阳光将竹影投在粉墙上,摇曳如水中藻荇。亭侧有溪,水声淙淙,间或夹着几声鸟鸣。徐霞客当年是否也常在此处静坐?或许就是在这般光景中,他萌生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念头。

午后,我循着指示牌去寻霞客墓。穿过一片稻田,稻穗低垂,在风中轻轻摇曳。田埂上野菊盛开,黄白相间,几只粉蝶在其间翩跹。这样的光景与三百年前的恐怕并无二致。

墓园不大,青松环绕,墓碑上刻着“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几个大字。墓前石案上放着几束新鲜的野花,想是有同好者不久前刚来祭奠过。我肃立片刻,见墓旁有一小碑,记载着徐霞客临终之言:“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夕阳西下时,我登上附近的小丘远眺。马镇全景尽收眼底,炊烟四起,暮霭渐合。远处长江如带,船只往来如梭。徐霞客当年就是从此处出发,一双草鞋,一根竹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没有官府的资助,没有皇帝的敕命,只凭一腔热血与求知的精神,便敢以身犯险,探索未知的天地。

暮色渐浓,我回首望了一眼霞客故居的方向。但见炊烟袅袅,融入暮云之中。忽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碑石,而在行走;不在言辞,而在行动。霞客精神,终究要在一代代人的脚步中得以传承。

江阴市澄西中学   高一(1)班  姚佳乐  体裁:散文   

 

姚佳乐同学的《霞客故里行》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散文。文章以游览徐霞客故居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将历史与现实巧妙融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语言优美,如“青石小路蜿蜒至深处”“井水幽深,映出自己模糊的面容”等句子,富有画面感和哲思。情感表达自然,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在景物描写中暗含了对徐霞客人物精神的刻画,结尾升华主题,点明“霞客精神”在于行动与传承,立意深刻。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