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方式探究 2025-09-02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论文发表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古诗文阅读

一、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此类政策强调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求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变,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2]。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独特地位,其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更要使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获得思想启迪和情感升华。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以学习过程和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为核心的评价方式,能够通过情境任务、口头表达、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在理解、表达、迁移运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进而深化其对经典文本的理解,提升审美感悟,增强文化认同感,特别适合应用于古诗文教学[3]。因此,本文将从表现性评价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实施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有效提高古诗文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真正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表现性评价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价值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表现性评价能够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使其在课堂上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与成长。在语言能力方面,通过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体会古诗文语言的美感,增强表达的生动性与准确性。在思维发展方面,开放性探讨与辩论环节激发学生的逻辑推理与多角度分析能力,促使其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审美方面,通过情感朗读与角色扮演,表现性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艺术价值,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正如任治叶指出,教师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要手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审美素养等进行科学评判和实时监督,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诊断自身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让其从多个角度出发审视自我、完成自我评价[4]

(二)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注重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实现及时反馈,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在课堂上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针对性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感。例如,通过古诗文朗诵和鉴赏中的即时表现,教师能够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评融为一体。正如黄中兵指出,表现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记录,并和结果评价形成良好的互补,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5]。表现性评价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避免只注重结果,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下述部分将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10师说/韩愈”课程为例,详细论述表现性评价在古诗文课堂中的具体实施路径。围绕《师说》这篇古诗文,从细化目标要求、制定评价标准、创设情境任务、多元收集证据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表现性评价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学习效果。

(一)围绕核心素养,细化目标要求

表现性评价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并确保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师需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表现性评价通过将核心素养的要求内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使教学与评价相辅相成,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此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从而科学、全面地评估学生在语言、审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切实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师说》课程中具体目标要求如表1所示)

1 《师说》课程具体目标要求

核心素养

目标要求

具体关注点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双重理解,重点在于词义的多样性和上下文含义。

语言建构与运用

理解文章的句式特点,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句式的倒装、被动等特殊结构,翻译时注重原文的逻辑与表达流畅度。

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音韵节奏与情感。

音韵节奏与文章情感的契合,通过诵读感受韩愈的情感表达。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说理部分的论证手法与结构安排,体会韩愈遣词造句的精妙。

论证结构的逻辑性与说服力,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类比、对比等。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韩愈在文章中对教师作用的阐释。

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及韩愈对师道的核心见解,理解其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尊师重道”精神,联系现实谈其当代意义。

尊师重道思想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联系,关注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制定明确标准,保障评价公平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公平性与科学性尤为重要。制定明确、规范的评价标准是保障评价公正的关键。评价应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框架,涵盖语言表达、内容理解、讨论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避免单一标准的偏差。评价设计需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确保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明确的评分细则是保障公平性的核心,通过细化评价要素与评分标准,减少主观因素干扰。评分过程中,需将各维度表现划分为具体等级,确保每个学生的表现能得到客观评估。通过分层次标准,增强层次间的区分度,提升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2 高中古诗文课堂表现性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权重

(%)

优秀

(90-100)

良好

(75-89)

合格

(60-74)

需改进

(<60)

语言表达能力

15

表达流畅,准确使用古诗文关键词句,逻辑严密,富有感染力

表达较为流畅,使用古诗文关键词句有条理性,逻辑较清晰

表达较生硬,使用古诗文词句不够准确,逻辑较松散

表达困难,逻辑混乱,无法有效使用古诗文词句

内容理解深度

20

能够深刻理解并阐释文章主旨,提出独到见解,能够联系现实和背景

理解文章主旨,能做较为深入的分析,见解较为合理

能够理解文章表面主旨,但分析不够深入

对文章理解肤浅,未抓住核心主旨

参与讨论积极性

10

讨论积极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讨论深入

讨论积极参与,提出一定的见解,但缺乏深度

参与讨论有限,提出的见解较为浅显

讨论中不积极参与,或态度消极

独立思考能力

15

善于独立思考,观点新颖,逻辑严谨,具创新性

能够独立思考,提出一定合理的观点,但创新性较弱

独立思考能力一般,观点较为常规,缺乏深度

缺乏独立思考,观点陈旧或逻辑不清

合作交流能力

10

积极主动与同学合作,能有效沟通,推动团队进步

能够与同学合作,互动较少,但有效参与

合作较为被动,贡献较少,参与度低

合作过程中几乎没有贡献,互动极少

总分

 

2中权重分配的数值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和能力需求设定。内容理解深度(20%)是教学核心,直接反映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因而占比最高。语言表达能力(15%)是学生输出思想、表现理解的重要渠道,紧随其后。独立思考能力(15%)注重创新思维与个人见解,符合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要求。参与讨论积极性(10%)和合作交流能力(10%)反映学生的互动表现,强调课堂参与与团队合作,此类比例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平衡性和针对性。

例如,《师说》中,评价标准应结合具体的课程知识内容,涵盖以下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准确运用文中的核心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达,是否能通过背诵或引用经典语句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优秀标准为能够流利背诵并结合文章要点准确表达;合格标准为能背诵部分句子,表达较为清楚;需改进者为无法准确引用或表达不清晰。2内容理解深度:考察学生对《师说》主旨的理解,特别是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深层次领悟。优秀者能解释文章如何论述尊师重道的观念,并结合韩愈的生平背景加以分析;合格者能够理解文章表层意思,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需改进者仅停留在表面字词解释,未能深入理解。3讨论积极性:评价学生在讨论韩愈尊师重道观念时的参与度,是否能结合《师说》的内容提出个人见解。优秀者能够主动发言,提出为何当时社会师道衰微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合格者参与有限,见解较为浅显;需改进者则几乎不参与讨论。4独立思考能力:评价学生能否提出关于韩愈文章逻辑的独立见解,如为何他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优秀者能批判性地分析韩愈为何强调教师身份与地位的普遍性;合格者能解释此观点但缺乏深度;需改进者未能独立提出相关见解。5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评估学生能否与同学合作探讨《师说》的核心观点。优秀者在讨论中能够有效引导小组成员讨论师道与当代教育的关系,合格者能参与讨论但互动较少,需改进者参与度较低或贡献有限。

)创设情境任务,精准设计评价

在《师说》的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任务设计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文本内容,通过多样化的任务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韩愈师道思想的理解。以下是三个针对《师说》设计的具体任务

任务一:文人辩论——“师道之再思考任务形式为小组角色扮演与情景讨论。该任务主要内容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师说》中师道的思想。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者、知识分子,或现代的教师与学生。各组需就为什么从师?”“从师的目的与意义何在?等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情景讨论和角色扮演,展现对韩愈教育思想的理解,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现实,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最终,每组需展示其对师道思想的认识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任务的评价标准主要考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文本理解能力、对韩愈思想的逻辑分析,以及其语言表达的清晰度与创新性。教师应关注学生如何通过情景化的表达展现对古文思想的理解,以及是否在团队合作中展现了个性化的思维与创造力。

任务二:师说新解——“为师之道的现代创作任务形式为个体改写与散文创作。该任务要求学生将韩愈的《师说》进行现代化改写,题目为今天的师道何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师说》的思想内容,以现代视角重新构思文章,将韩愈的从师思想与当今的教育现实进行比较和重新诠释。改写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古文的核心思想,还要求能够运用现代语境进行创新表达。文章应保留《师说》的思想主旨,同时体现学生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批判与思考。评价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准确把握了《师说》的思想精髓,是否能够通过现代创作表达其对师道思想的深刻理解。教师应评价文章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学生在创作中的个性化思考与创新表达。

任务三:经典与现实——《师说》的现代教育价值探讨任务形式为小组辩论与评论写作。任务通过辩论与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韩愈的《师说》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适用性。教师提出辩论主题,例如《师说》的思想是否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教育体系?从《师说》看师生关系的现代转变,学生需分组进行辩论。辩论需结合《师说》的思想内核以及现代教育问题展开,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运用逻辑分析能力,并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辩论结束后,学生需撰写评论文章,阐述其在辩论中的思考与收获,并对《师说》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标准侧重于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辩论中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以及辩论后的评论文章中观点的独特性与清晰表达。教师应观察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辩论展示其对古文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思考,并在评论写作中展现出对现代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

(四)多元收集证据,反馈学习效果

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多元化的学习证据收集与学习效果反馈机制的优化。为了确保评价的全面性,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互评、作业成果分析、个别访谈、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从认知理解、情感态度、能力发展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了解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的进展与困惑,以最大限度地捕捉学生在知识掌握、情感体验、文化认同、语言运用等维度的学习状态,确保评价结果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反馈方式应注重多样化和针对性,可以采取口头反馈、书面评语以及同伴反馈等方式。反馈内容应涵盖对学生在古诗文理解深度、表达能力、思维逻辑性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具体分析,特别是对存在问题的指正和改进建议。通过有效的反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进而提升学习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主改进意识。

例如,在《师说》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如表3所示。

3 《师说》课程教师证据收集及反馈

评价维度

具体表现

数据收集方式

反馈方式

反馈内容示例

改进建议

中心思想理解

学生对‘师说’中心思想(尊师重教)的理解

课堂观察、学生作业(思维导图分析中心思想)

口头反馈、书面评语(关于尊师重教的理解)

反馈学生对尊师重教思想的理解,指出理解不足的地方

建议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经典,加强对尊师思想的理解

文章结构分析

学生对‘师说’中论证结构,如对比论证的分析

课堂讨论、学生自评(小组讨论文章结构)

课堂反馈、小组展示后书面点评

指正学生对比论证法的分析,指出结构上的忽视与不足

指导学生重新绘制论证结构图,提升文章结构分析能力

文言文翻译

学生翻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练习、课堂作业检查

翻译练习后的教师详细评语、课堂讲评

评估学生在翻译句子的准确度,给予进一步优化建议

通过更多翻译练习,提升古文翻译的精准度

古文背诵与默写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默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经典语句

背诵检测、课堂默写

背诵后的个别反馈与课堂点评

检查背诵情况,指出默写中错字或漏字部分,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多次默写练习,加强对关键句子的记忆

论证方法理解

学生对韩愈论证师生关系方法(先叙后议)的掌握情况

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分析论证方法的报告)

书面评语、个别指导如何改善论证分析

评价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并给出如何改进分析的建议

鼓励学生运用先叙后议的论证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四、结语

通过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好地契合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文化认同、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本研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了表现性评价在《师说》课程中的应用路径,强调了动态评价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机结合,力求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指导下,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深度融合,达到提升综合素质与文化认同的目的,为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与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10-17].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  王军.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实施方式[J].中学语文,2024,(19):93-96.

[4]  任治叶.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4,(07):40-43.

[5]  黄中兵.表现性评价在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2023,(2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