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整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分析行文思路(脉络)题
解题步骤: 1、论证的整体结构: 总分式,还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2、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接着”“最后”等表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行文内容)
例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0年新高考Ⅰ卷)
【答案】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
②其次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
③最后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分析论证结构题(清晰、严密)
解题步骤: 1、论证的整体结构: 总分式,还是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2、使用“首先”“其次”“再次”“接着”“最后”等表次序的词语。(论证方法+行文内容)
(1+2=思路题:解决“论证结构清晰”的问题)
3.表明关系:解决分析“论证结构严密”的问题分析。
论证严密的角度:可从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结构上)、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等角度进行分析。
“交代了……立论背景” “确立了……立论前提”
“引出后文的议论对象…”“为后文对…的论述做铺垫” “增强了论证……的现实针对性”
“使读者对……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些句子起到了从……过渡到……的作用”
例:材料的结构清晰、严密,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论证结构清晰:为总分结构,先提出“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的观点,然后分别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论证观点。
②论证层次清晰、严密:分论点一先写创作者创造空白,而后论证空白对创作的作用;分论点二先论证欣赏者的再创造的价值,进而揭示空白对再创造的作用。
③段落衔接严密:中间段的首句承上启下。如第二段首句承接中心论点,引出空白的产生,第四段段首句从创作者过渡到欣赏者。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如下:
答题格式:按“论证方法+文本说明+手法作用”的步骤规范答题,只要列举文本一两项对应的内容即可。
使用了.....的论证方法,哪里使用,证明了....(观点、论点),从而使论证具有.....的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4、比喻论证: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深奥为浅显),容易被人接受。
5、类比论证:通过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6、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原理、公式、定理等作为论据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显得更有高度、深度、可信度。
7、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使得文章逻辑性强、思辨性强、无可辩驳。
四、分析文本论证特点(”六角度”)
1、整体论证方式的特点:是立论、驳论,还是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先驳后立”的情况多见),并简明概述文本是怎样立论、怎样驳论或怎样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 。
2、整体论证结构的特点(总分、并列、递进、对比等关系):概述文本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然后具体说明文本是如何安排这种结构的
3、论点的特点:
(1)论点的位置:先明确指出论点所处位置,然后概括不同位置提出论点的作用。(开门见山、提出话题然后引出观点、提出现象在引出论点、卒章显志)
(2)立论的视角:“论点新颖、观点独到”、 “鲜明、有力、深刻”、 “时代性、有现实意义”。
4、论据的特点: 一要看论据是否典型、是否新颖。
论据能有力地论证论点,可概括为“论据典型,说服力强 ”;
论据不是常见常用的,且有典型性,可概括为“论据新颖”。
二要看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5、论证方法的特点: 根据文本内容,简明指出文本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单一运用某种论证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怎样的论点,达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
6、论述语言的特点: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一般有准确、严密、概括、简洁、鲜明、生动等特点。
答题注意点:
多角度切入(6个方面)、使用专业术语,答出效果
按照思考的先后顺序,依次为: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论证语言。注意开头与结尾的论证特点。
五、下定义:
例: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解析:第一步:通读全文,找信息点,要全面。
材料一中有“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相互比较的内容,其中包含关键信息“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等;材料二中有对历史地理学独特性的解说,“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
第二步:整合信息,分条概括,须规范。
根据上面的筛选区间及关系词句,运用摘录组合法,把所涉及“历史地理学”本质特征的关键句进行摘录,整合成答案。
答案: 历史地理学(种概念)是以时空结合为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研究目的(本质特征)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概念)。
选文创新(一)
科普文(说明文)的特点
(1)科学性。提供的材料都应是准确无误的事实材料,经得起实践检验。
(2)思想性。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也在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3)通俗性。指用明白晓畅的方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和表现科学内容,使之生动具体。
(4)逻辑性。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在不断地说明、叙述、论证中揭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得出新的概念和结论。行文缜密,结构严谨,富有理趣。因此,逻辑思维是科普文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5)生动性。语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有时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的说明,甚至兼以议论、抒情等。
2.科普文的结构特点: “倒金字塔”:
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新问题、新挑战;
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3.科普文的说明顺序
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4.科普文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方法阐释
效果作用
举例子
举生活中人们熟悉的真实事物来说明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比较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浅显易懂,让人信服。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可以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欠缺。
对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作解释。
具体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对比。
突出事物的特点。
引资料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文献、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1)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出说明对象;(2)通过引用故事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引用诗歌使文章更有趣味性。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别加以说明。
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读者头绪分明。
列数字
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引用的数字要准确无误,估计的数字要有可靠依据。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以便读者理解。
选文创新(二)
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一种新闻形式。
1.访谈的基本特征
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方式进行,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显的。
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
2.访谈的要求
(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
(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
吸引访谈对象,引起访谈对象兴趣,积极进入主题。
主体
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结尾
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
(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
(5)情境: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
(6)技巧:访谈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
3.访谈的提问技巧: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可以细分为:
趣问
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
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
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
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
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方法如下:
追问
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提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
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
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谈者一般要进行对比提问;也可以引入一些其他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进行对比提问。
4.访谈的形式要求
(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主题要体现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要始终围绕访谈者的思路(话题意识)。访谈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要尽力引导访谈对象回答,争取让访谈对象把问题讲透。
(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要拉近与访谈对象的心理距离,从某个典型细节谈起。
(4)访谈者在总结时要注意:有观点,有事实依据,语言通顺。
(5)访谈的题材通常是名人事迹、国家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特别是负面的,要指出正确的方向)。
5、解题技法指导:赏析访谈技巧“两步走”
第一步:根据所掌握的提问方法及其作用,结合文本界定访谈提问的技巧。
第二步: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
1.常见考法品悟
(1)(2020·全国卷Ⅲ)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A能够从访谈对象写过的一句话入手,进行切入,引用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过的一句话“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迅速拉近采访人和被采访人的距离。
B充分了解访谈对象的信息,在访谈前做了大量的细致的调查工作,对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掌握的很充分,对其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非常熟悉。
C访谈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得访谈能够从表及里,由被访者的作品到被访者书写的人物深层挖掘再到被访者的创作手法。整个访谈具有一定的层次。
(2)这篇访谈,记者在提问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这篇访谈的提问技巧。
(4)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