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研究——“苏·桂·川”三地五工作室一校联合研修第五次活动
诗韵流芳润课堂,三地携手共研思。为深入探索新课标任务群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路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来自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培养对象刘艳红名师工作室、桂林市小学语文朱玉琼名师工作室、桂林市二塘中心校青禾语文工作室、成都天府新区元音小学廖从城组块教学研究工作室、江阴市夏港实验小学的老师们齐聚“云端”,共同研讨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
析课例,拓诗词教学新路径
古诗词是凝练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情感与智慧,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江阴市徐霞客实验小学的尚贺臻老师以《读诗 明史 知人》为题,对五堂精彩的古诗词课展开深度评析。
尚贺臻老师认为孙鑫瑶老师执教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以新课标为指引,将多媒体辅助法与创新设计深度融合,陆丹老师则将《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南宋爱国诗整合教学,以对比分析法构建深度课堂,让学生在“互文共读”中触摸爱国情怀的本质,夏磊老师在执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以“见景、见情、见人”三级任务链,搭建层级化学习框架,让辛弃疾的词境与心境清晰呈现,赵坚老师的课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诵读”为核心,让杜甫的“喜欲狂”从文字走向行动,实现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共生,周老师针对《石灰吟》《竹石》两首咏物诗,以“知人论事法”帮助学生领悟“托物言志”的精髓,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尚贺臻老师在评课中指出,五位老师的古诗词教学都做到了“读诗”(读出节奏、韵味与情感)“明史”(明晰故事背景)“知人”(链接作者与作品)。同时她也强调古诗词教学需打破碎片化、单一化,通过归类整合、任务驱动,才能实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育”的转变。
知诗人,辟诗歌解读新视角
诗人不是“神”,而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烟火气的普通人。在专题讲座环节,江阴市长寿中心小学的王凯磊老师以《从诗人走向诗歌》为题,从“知人”的独特视角切入,从“神化诗人”到“看见真人”,从“解读诗句”到“共情人生”,带领大家走进诗人的真实人生,探寻诗歌背后的情感与故事,为古诗词教学打开了一扇“人文之窗”。
王凯磊老师首先提出“诗人,是人”的观点。王老师从“看诗人,要除去‘滤镜’”“看诗人,要结合环境”“看诗人,要了解心境”三个维度,讲述李白、宋之问、高适、杜牧等诗人的故事,展现诗人不完美的真实一面,还原诗人“社畜式”的生存困境。王老师强调:“诗人是‘擅长写诗的人’,不是‘神人’。他们有欲望、有缺点,甚至会犯错,不要把诗人去神格化。”接着,王老师围绕“景相同 意不同”“人虽同 景不同”两个方面解读了诗歌是艺术的浓缩,是心情的浓缩,是人物一生背景的浓缩,所以即使看到了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诗人眼中,诗也会呈现不一样的感受。而后,王老师解析了李白诗歌与人生的“割裂”。王老师感慨,李白诗歌的浪漫,正源于其困顿的现实,人生不幸历练心性,方能创造出别样的文字。
讲座最后,王老师提出:“读诗不必依赖教材。诗歌是艺术,艺术本就‘千人千面’。”他呼吁教师们先读好古诗,再带着学生读古诗,不仅仅是为了教学,为了考试,更多的是为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集智慧,话诗词研修新收获
一场讲座,一次思想的深耕;一段分享,一份教学的启迪。
杨 薇:
此次学习王老师和尚老师的分享,我收获颇丰,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新认知。王老师“从诗人走向诗歌”的分享让我对诗歌解读有了全新视角。他强调除去诗人滤镜,打破神格化认知,用鲜活例子,揭示诗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王老师还提出结合时代环境与心境解读,如白居易早年奔波、杜甫困顿生活,让诗歌回归真实生活语境。这些丰富的诗人典故、生平细节与作品关联分析,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扎实思路,让我明白唯有深入了解诗人其人其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歌内核,感受文字背后的真情实感。尚老师分享的教学案例极具借鉴意义,多媒体AI技术活化课堂,通过对比阅读深化爱国情怀,情境创设,以任务链构建认知梯度,诵读感悟,紧扣托物言志悟人格。这些实践印证了“读诗、明史、知人”的教学逻辑。今后教学中,我会注重整合归类,借助多元方法将知识传授转为素养培育,让古诗词教学更具文化底蕴。
夏 磊:
再次点开尚贺臻老师《读诗 明史 知人》的讲座视频,二十分钟的时长里,五位老师对任务群教学的解析如投石入湖,在心底漾开层层涟漪。那些曾在文字中反复咀嚼的感悟,此刻与教学实践的场景碰撞,忽然有了更真切的重量——原来“读诗、明史、知人”不仅是个体的精神之旅,更是打通古诗词教学壁垒的密钥。“任务群”此时也绝非生硬的教学框架,而是让诗歌“活”起来的路径。我忽然明白:好的古诗词教学,从来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搭建一座“诗—史—人”的桥梁。忽然懂得,尚贺臻老师和五位同行的探索,其实是在做一件温柔的事——他们用任务群的丝线,将诗歌、历史、人性缝制成一件可以传递的衣裳,让每个穿过它的孩子,都能在文字的温度里,既看见古人的星辰,也照见自己的道路。
朱燕林:
这次培训让我对古诗词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例,把“读诗、明史、知人”和“从诗人走向诗歌”这两条思路拧成了一股绳,说到底,都是想让学生跳出孤立的诗句,在更鲜活的背景里理解诗歌。
古诗词教学不该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带着学生在诗里感受场景,在历史里寻找脉络,在诗人的故事里体会情感,才能让那些千年的诗句,真正和当下的生命产生连接。这大概就是教学的意义——让过去的智慧,照亮现在的成长。
连立亭:
在古诗词教学思路上,我明确了“读诗—设境—知人”三阶路径。读,方法多样,如互文共读,对比读,评价读等;设境,方式新颖,效果显著,如再现画面,了解历史,角色扮演等;知人,通过关联作者生平与时代,深悟“知人论世” 之妙。这让诗词教学不再浮于文字,而是带领学生触摸历史温度,共情古人情怀。
更懂得打破碎片教学的关键。以主题整合、群文联动,从零散知识点,编织成系统的诗词文化网。像爱国主题诗词串联,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味不同时代的家国热忱,实现知识从课堂到生活的外化,让诗词真正成为滋养灵魂的养分。AI的运用更让课堂灵动,学生学习体验更深入。
袁林溪:
本次讲座深化了我对古诗教学的理解。王老师“从诗人走向诗歌”的理念让我顿悟:破除诗人神化滤镜至关重要,学生才能共鸣诗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这启示我未来教学需通过互文共读、角色扮演,带学生“读情读心”。
尚老师的“设境”实践使文字具象化为可感的历史温度。我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如AI生成画面)和任务链设计能有效构建认知梯度,让学生从“旁观”转为“体验”,增强文化认同。
两位老师均强调“知人论世”的系统性。尚老师以爱国诗词群文阅读为例,串联陆游、文天祥等不同时代的家国情怀,点明主题整合是打破碎片教学的关键。
以诗育人,教学需以“读诗-设境-知人”为径,借力技术赋能与群文联动,让古诗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灯塔。
本次“苏·桂·川”三地联合研修的诗意之旅暂告一段落,但对古诗词教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人文初心”,在课堂上搭建起“诗人与学生”“过去与当下”的桥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理解与共情中悄然生长,开出更绚烂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