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拓视野 功能读写促提升 ——“江阴市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暑期研修活动 2025-09-04
网站类目:专题讲座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8-25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多元融合拓视野  功能读写促提升

——“江阴市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暑期研修活动

  为拓宽教师专业成长视野,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江阴市蔡海峰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于 2025年6月25日至28日开展了主题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功能性读写实践”线上研修活动。本次活动通过“云端课堂+专题讲座+互动答疑”的形式进行,工作室学员们全程认真学习,收获丰实。

名师之路:以“知行合一”的新思想促专业自觉

25日上午,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张先义院长作《精深行知新思想,争做“四有”好名师》专题讲座。他从陶行知先生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理念出发,结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提出了“行知新思想” 的内涵拓展。张院长指出,在当下教育环境中,“生活即教育” 应延伸为 “数字化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短视频、在线协作平台等数字化资源,让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数字生活。在谈到如何争做 “四有” 好名师时,张院长将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与“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相结合,提出了“三维成长路径”。在理想信念维度,要像陶行知那样“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树立教育报国的初心;在专业素养维度,要践行“学高为师”,构建“学科知识+教育技术+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仁爱之心维度,要传承“爱满天下”的精神,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名师引路:以“教学合一”的新理念促课堂变革

薛法根:指向“教学评一致”的写作教学

25日下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进行《刷子李》课堂教学展示,他以 “民间高手的‘规矩’”为切入点,设计了“找规矩—品规矩—创规矩” 的教学链条,每个环节都暗藏精巧设计。在“找规矩”环节,他让学生默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圈画出刷子李的各种 “规矩”,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有学生发现 “刷子李刷墙必穿黑衫”,有学生找出“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还有学生注意到“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薛老师对学生的发现一一肯定,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规矩背后的含义。

随后,薛老师作专题讲座《指向 “教学评一致性” 的写作单元整体教学》。他首先指出了当前写作教学中“评教脱节”的三大痛点:教学目标模糊,教师不知道要教到什么程度;评价标准缺失,学生不清楚写得好不好;教学活动与目标、评价脱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薛老师展示了自己团队研发的 “写作目标—评价标准—教学活动”三维对照表,以五年级“说明文写作”单元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针对每个能力层级,都匹配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活动。比如评价标准为“使用的数字准确,打比方符合事物特征”,对应的教学活动有 “数据收集闯关”,让学生收集不同事物的准确数据并进行交流;“说明方法擂台赛”,分组比赛使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述同一事物,由其他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打分。薛老师强调,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确保目标具体、可测量;在设计评价标准时,要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他们清楚知道好的标准是什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薛老师深入浅出的课堂和讲授,赢得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和共鸣。

沈玉芬:指向核心素养的组块教学

26日上午,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沈玉芬老师执教《寒号鸟》,展现了组块教学的独特魅力。她将课文分解为“寒号鸟的叫声”“喜鹊的劝告”“天气的变化”三个教学块,每个组块包含“文本研读—角色体验—生活联结”三个环节。在“角色体验”环节,她创新使用 “情绪温度计” 教具,让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寒号鸟的心理变化,使抽象情感可视化。

随后,沈老师作《指向核心素养的组块教学策略》专题讲座,她系统介绍了组块教学的“四步设计法”:教材解读时的“知识点聚类”、目标设定时的“能力点整合”、活动设计时的 “训练点串联”、评价实施时的“生长点追踪”。她展示的 “小学语文 1-6 年级组块教学图谱”,涵盖 320 个教学组块和 86 个核心素养发展点,被参与教师称为 “教学导航图”。

蔡海峰:感受神话的文学魅力

27日上午,江阴市小学语文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蔡海峰老师,带来的《女娲补天》课堂展示,他以“灾难叙事—英雄诞生—文明传承” 为主线,设计了 “神话地图绘制”“补天材料辩论会” 等创新环节。通过引发学生对 “人类早期为何创造神话” 的深度思考;在文本研读阶段,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补天故事,引导学生发现神话中蕴含的先民智慧。

随后,蔡老师带来专题讲座《故事文本功能性读写教学要义——以神话故事为例》。蔡老师提出阅读神话故事首先要进行文本解构,这是读懂神话的基础。可以从情节、人物、场景三个层面入手,比如梳理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神话人物的形象特点,感受神话场景的奇幻色彩。就像读《女娲补天》,要先理清天塌下来的原因、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以及最终补天成功的结局,再看看女娲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勇敢和无私,感受天塌地陷时的恐怖场景和补天成功后的祥和景象。

其次,要进行文化解码,挖掘神话背后的文化内涵。神话是先民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里面藏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蔡老师举例说,很多神话故事里都有英雄战胜灾难的情节,这体现了先民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和勇气;还有一些神话涉及到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像 “盘古开天” 解释了天地的由来,这反映了先民探索世界的欲望。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内容,理解神话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另外,还要学会艺术鉴赏,感受神话的文学魅力。神话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这是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比如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女娲的神力;“夸父逐日” 中夸父口渴喝干黄河、渭水的情节,充满了奇幻的想象。阅读时要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妙处,感受神话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名师实践:以“学思合一”的新思维促专业成长

27日下午,学员们认真聆听了湖北师范大学李新博士的课题指导《大学视角下的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他从“选题切口”“文献综述”“研究设计” 三个维度进行专业引领。他特别指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常见误区:“很多老师把课题做成了工作总结,真正的教育科研应该像解剖麻雀,要聚焦一个小问题,用科学方法做深做透。” 他现场点评了 3 个教师课题方案,提供了“问题转化矩阵”等实用工具。

28日上午,《小学语文教师》主编杨文华的《编辑视角下的论文撰写与发表》讲座,为学员们揭秘了期刊用稿的 “黄金标准”。他结合 200 余篇退稿案例,详细说明标题拟定的“三秒法则”、摘要撰写的“四要素”、关键词选择的 “高频词原则”。在互动环节,他现场修改了5篇教师论文标题,原本平淡的《谈谈阅读教学》被优化为《从 “读懂” 到 “会读”:阅读教学的转型路径——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专题研修活动结束后,工作室发布的课后测试显示,广大参与教师都能准确复述“教学评一致性” 的核心要义,并表示会在本学期尝试组块教学策略。工作室主持人表示,将根据本次活动反馈,整理形成《名师教学创新实践手册》,并计划开展“线上名师工作坊”,持续跟进教师的实践应用情况。

此次线上研修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正如一位参与教师在总结中所说:“云端相聚虽隔屏幕,专业成长却无边界。这些扎根实践的智慧,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