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缘由
1.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让学生进行机械式、接受式,以记忆和复制为特征,不求甚解的浅层学习。教育进入新时代,教育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呼唤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深度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改造浅层学习、实现高效学习、营造智慧课堂的必然要求。
2.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我校在课题改革的某些环节上,特别是对在场学习的打造,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人际关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完善,系统性不够强。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师始终保持对课堂教学的积极情绪?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向心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保持持续的热情,充分感受学习的成就感?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在积极教育方面有十多年的连续性研究,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已初步把“在场学习”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实施、课堂建设、德育活动等各个层面,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推动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营造促进师生精神成长的积极环境和氛围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行走在现场
自古希腊开始,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教育者大多相信教育是心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提出了身体并不是一个介于“我”和世界之间的客体,相反,正是身体塑造了“我”对世界的知觉。在这种背景下,身体在教育中的回归和“行走在现场”成为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选择。
国内外学者对于“在场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关于“在场学习“的内涵分析,王美倩和郑旭东学者分析了“在场”的两重含义:一是处在在场的状态;二是表现出在场的行动。此外,Schubert指出了在场学习由三个部分构成:空间在场(spatial presence);参与感(involvement);真实感(realness)。并且,学者侯宝坤根据学习活动的形式将“在场学习”分为自我学习在场、同伴学习在场和教师教学在场,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是学生在场学习的内涵标志。张菊荣延伸了在场学习的外延,指出“在场学习”既需要有在场的参与,也需要有场外的功夫,从而构成“在场而不囿于场”的在场学习的完整意蕴。二是对“在场学习”的途径展开了探索,王美倩和郑旭冬提出需要具身技术是实现“学习者—学习环境”在场的中介。此外,寇东泉、杨晓等学者提出活动学习是在场学习的基本方式,其具体方式有知觉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和协商学习等。
2.高中语文的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取向也映射了近年来课程改革的理念,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学科实践强调从特定学科角度思考世界,完成相关任务,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层次组织课程内容、安排实践活动,精简课程容量,这样的概念极具潜力,可有效服务对世界诸多方面的理解。
佐藤学认为学科实践是编织个性的学习,是社会性、政治性、伦理性、存在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他说:“众所周知,只有用实践的方法才能解决理论上的对立”。崔允漷、张紫红和郭洪瑞等学者溯源与解读学科实践,徐宁,郑华恒专家谈三空间活力课堂助推学科实践。柳夕浪专家介绍实践型课程。
今天我们再次以核心概念强调高中语文的学科实践,而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我们有没有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压缩(那些知识点有没有减少),为学生比较充分的实践活动留出必要的时间?实践活动不只是需要纸质材料,还对活动器材、场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有相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究竟能提供怎样的支持?高中语文学科实践要真正走到人的培育的核心地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做。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 “行走在现场”、“高中语文学科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领域,对于“二者的实施路径研究还不足够,流于表面。以上相关研究成果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