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深学:《学生学习的评价》读书笔记 2025-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所著的《学生学习的评价》,以 “理解性学习” 为核心锚点,打破了传统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 的局限,提出 “逆向设计” 的评价思路 —— 从 “期望学生达成的理解目标” 出发,反向设计评价证据与学习体验,为教师搭建了 “让评价真正促进深度学习” 的实践框架。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通读全书后,不仅刷新了对课堂评价的认知,更对潘开英名师工作室聚焦的 “深度阅读教学”“单元整体评价” 产生了强烈共鸣,现从核心理念、实践方法与教学启示三方面梳理心得。
一、核心理念:重构 “理解性学习” 的评价逻辑
全书最具颠覆性的观点,是对 “理解” 与 “评价” 关系的重新定义。作者指出,传统评价常陷入 “覆盖知识点” 的误区,将 “学生能背诵单词、完成习题” 等同于 “掌握知识”,却忽略了 “理解” 的本质 ——“能迁移应用、能解释辨析、能自主探究”。这种对 “理解性学习” 的界定,彻底扭转了我对小学英语评价的认知:例如评价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应仅关注 “是否能读懂字面意思、完成选择题”,而应看 “是否能结合文本解释观点、联系生活迁移应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工作室在 “深度阅读教学” 中追求的核心目标。
书中提出的 “理解六侧面”,更是为评价 “理解性学习” 提供了清晰标尺 —— 解释(能说明现象、原因)、释义(能解读意义、价值)、应用(能迁移解决新问题)、洞察(能多角度分析)、移情(能共情文本情感)、自知(能反思自身认知局限)。这六个侧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评价维度。以小学英语《Our school subjects》单元为例,若期望学生 “理解学科价值”,评价时便需关注:学生能否 “解释” 为何要学习不同科目(解释)、能否 “联系自身” 分享喜欢某科目的原因(移情)、能否 “迁移” 设计自己的理想课程表(应用)。这种多维度的评价,远比 “默写科目词汇” 更能检测学生的真实理解程度。
作者还强调,评价的核心功能是 “提供证据”—— 证明学生是否达成理解目标,而非 “筛选优劣”。这一观点与工作室 “发展性评价” 理念高度契合:在教师培养中,评价成员的 “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不应仅看 “设计方案是否完整”,而应通过 “课堂实践效果、学生反馈、同行评议” 等多维度证据,判断其是否真正理解 “单元整体教学的育人逻辑”,进而针对性提供改进建议,而非简单打分。
二、实践方法:“逆向设计” 的三步评价框架
书中最具操作性的,是作者提出的 “逆向设计三阶段” 框架 —— 从 “确定期望的理解结果” 到 “设计证明理解的评价证据”,再到 “规划学习体验与教学”,形成闭环的评价与教学体系。这一框架并非抽象理论,而是可直接落地的实践路径,尤其适用于小学英语单元教学与专项课设计。
第一阶段 “确定理解结果”,要求教师跳出 “罗列知识点” 的惯性,聚焦 “核心持久理解” 与 “基本问题”。作者指出,“核心持久理解” 是 “学生长期保留、能迁移应用的关键认知”,而 “基本问题” 是 “能激发探究、引导理解的开放性问题”。以工作室研究的 “英语深度阅读” 为例,若选择 “绘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作为教学素材,传统设计可能将目标定为 “掌握食物词汇、理解故事梗概”,而按 “逆向设计” 思路,“核心持久理解” 应是 “生命成长需要规律饮食、耐心等待”,“基本问题” 则是 “毛毛虫为何会变成蝴蝶?它的成长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这种目标定位的转变,让阅读教学从 “语言知识学习” 升华为 “意义理解与价值建构”,评价也随之聚焦 “学生能否围绕基本问题展开探究、达成核心理解”。
第二阶段 “设计评价证据”,是逆向设计的核心环节。作者提出,评价证据需 “多元、真实、匹配目标”,既包括 “正式评价”(如项目成果、书面报告),也包括 “非正式评价”(如课堂讨论、学习日志、同伴互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这一方法极具指导意义:例如评价学生的 “学科表达能力”,可设计 “正式评价”—— 让学生制作 “我的 favorite subject” 海报并上台演讲(需体现对学科价值的理解);同时搭配 “非正式评价”—— 课堂小组讨论 “如何让 Maths 课更有趣”(观察学生是否能主动表达、倾听他人)。这种多元证据的结合,能更全面地捕捉学生的理解过程,避免 “一考定优劣” 的片面性。
第三阶段 “规划学习体验”,强调 “教学与评价的融合”—— 让学习过程成为 “获取评价证据、深化理解” 的过程。作者反对 “先教后评” 的割裂模式,主张将评价嵌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 “探究、实践、反思” 中逐步达成理解。例如在英语单元教学中,可围绕 “基本问题” 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先通过 “学科体验活动” 激发兴趣,再通过 “小组合作探究” 收集观点,最后通过 “成果展示” 呈现理解 —— 每个任务都是评价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持续获取评价证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 “教学评一体化”。
三、教学启示:让评价点亮小学英语深度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书中的理念与方法并非 “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可直接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 “操作指南”,尤其对工作室聚焦的 “深度阅读教学”“单元整体评价” 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 “深度阅读教学” 中,书中的 “逆向设计” 思路可直接落地。此前工作室在设计英语阅读课时,常陷入 “先讲单词、再读文本、最后做练习” 的固定模式,评价也局限于 “文本理解题”。而按书中方法,可先确定 “核心理解目标”—— 如 “理解‘不同玩具带来相同乐趣’(Different toys, same fun)”,再设计 “评价证据”:让学生分组制作 “玩具分享卡”(需写出喜欢的玩具及原因,体现 “乐趣共性”)、开展 “玩具辩论会”(讨论 “简单玩具是否比复杂玩具更有趣”,体现洞察与移情);最后规划学习体验:从 “玩具导入” 到 “文本共读”,再到 “实践分享”,让评价贯穿始终。这种设计不仅让阅读课更具探究性,更能真正促进学生对主题的深度理解。
在 “单元整体评价” 中,书中的 “理解六侧面” 为设计评价指标提供了参考。工作室在《What we wear》单元评价中,曾面临 “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穿搭表达能力” 的困惑。结合书中理念,我们重构了评价维度:看学生能否 “解释” 不同场景穿不同衣物的原因(解释)、能否 “设计” 适合特定场合的穿搭方案(应用)、能否 “评价” 他人穿搭的合理性(洞察)。例如让学生完成 “季节穿搭海报” 任务时,评价不再仅关注 “衣物词汇是否正确”,更关注 “是否能结合季节特点解释穿搭理由、是否能考虑舒适度与美观度”,这种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从 “机械记忆” 走向 “深度思考”。
书中对 “反馈” 的论述,也为工作室的 “教师培养评价” 提供了启示。作者强调,有效的反馈应 “聚焦理解目标、具体可操作、引导反思”,而非笼统的 “很好”“需要改进”。此前工作室对成员的评课,常停留在 “课堂环节完整、互动积极” 等表面评价,而按书中方法,评课应聚焦 “是否达成理解目标”—— 如 “深度阅读课中,是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达成‘理解文本情感’的目标?”“哪些环节的反馈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理解局限?”。这种聚焦目标的具体反馈,能让教师更清晰地找到改进方向,真正促进专业成长。
结语
《学生学习的评价》并非一本 “评价技巧手册”,而是一部 “深度学习的评价哲学”。它让我明白,课堂评价的终极目的,不是 “证明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如何探究、如何成长”。未来,潘开英名师工作室的英语教学实践,将继续以书中的 “逆向设计” 与 “理解性评价” 为指导,把评价嵌入深度阅读、单元教学、教师培养的每一个环节,让评价不再是 “学习的终点”,而是 “深度学习的起点”,真正实现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理解”,助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仅掌握语言知识,更培养迁移应用、自主探究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