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发展:《教育评价学》(第 4 版)读书笔记
2025-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陈玉琨教授所著的《教育评价学》(第 4 版)作为国内教育评价领域的权威教材,以 “系统构建理论、精准指导实践” 为核心,从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出发,逐层深入到方法技术与各学段、各领域的评价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搭建了从 “懂评价” 到 “会评价” 的理论框架。通读全书后,不仅明晰了教育评价的逻辑脉络,更对潘开英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实践(如教师能力评价、教学成果评价)产生了深刻的启示,现从三方面梳理读书心得。
一、理论体系:构建 “宏观 - 中观 - 微观” 的评价逻辑链
全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其系统性的理论架构,打破了 “评价即考试” 的传统认知,将教育评价置于整个教育系统中审视。在宏观层面,教材阐述了教育评价的本质 ——“以价值判断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需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导向性原则,这一观点彻底扭转了我对评价的刻板印象:评价不是 “筛选工具”,而是 “发展助力”。例如书中提及的 “发展性评价” 理念,主张通过评价发现评价对象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这与工作室 “分层培养教师、助力成员进阶” 的目标高度契合 —— 工作室对新成员与骨干成员的差异化要求,本质就是发展性评价在教师培养中的实践落地。
中观层面,教材聚焦教育系统各要素的评价,涵盖课程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领域。尤其在 “教学评价” 章节,书中提出 “教学评价需兼顾过程与结果”,既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学生成绩提升),也重视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让我联想到工作室研修计划中 “单元整体教学展示周” 活动:评价教师的单元教学成果时,不能仅看课堂展示效果,还需追溯其 “单元目标设计 — 课时活动安排 — 作业反馈调整” 的全过程,通过 “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的结合,全面判断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微观层面,教材细化到评价指标的设计、评价数据的分析等具体环节。书中以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 为例,提供了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效果达成” 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甚至给出了权重分配的方法(如德尔菲法)。这为工作室构建 “成员研修评价档案” 提供了直接参考 —— 此前工作室的评价多依赖主观判断,而借助教材中的指标设计方法,可将 “参与研训次数、课题研究进度、成果输出质量” 等模糊指标量化,让评价更科学、更具说服力。
二、方法技术:提供 “实用 - 可操作” 的评价工具箱
如果说理论体系是全书的 “骨架”,那么丰富的评价方法与技术便是填充骨架的 “血肉”。陈玉琨教授在书中避开了晦涩的学术术语,以 “原理 + 案例” 的形式,介绍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评价方法,让读者能快速理解并应用。
在定量评价方法方面,教材详细讲解了测验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例如 “测验法” 章节,书中强调 “测验设计需与评价目标匹配”,若评价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测验题目不能仅局限于词汇记忆,还需包含文本理解、推理判断等题型。这启示工作室在设计 “单元作业评价” 时,需避免 “一刀切” 的机械练习,而应像书中所说,根据 “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素养养成” 的不同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并通过测验数据的分析(如不同层次作业的正确率),判断作业设计是否满足学生需求。
定性评价方法的介绍则更贴近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书中提及的 “课堂观察法”,主张通过 “听课记录、学生访谈、教学日志分析” 等方式,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如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回应是否及时、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工作室在开展 “素养课堂观摩研讨” 时,便可采用这种方法:评课教师不仅记录 “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环节”,还需观察 “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如是否主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是否深入),通过定性描述补充定量数据的不足,让评课结论更全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材在 “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 章节,提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评价中的应用(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这为工作室未来的研修评价提供了新方向:可借助 “锡慧在线” 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成员录制的公开课被观看的次数、评论反馈的关键词,进而判断研修成果的辐射效果,让评价从 “人工统计” 走向 “数据驱动”。
三、实践启示:架起 “理论 - 实践” 的桥梁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阅读《教育评价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书中的理论与方法,不仅解答了工作室研修中遇到的评价困惑,更让我对 “如何通过评价推动工作室发展” 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在教师培养方面,书中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的理念,让工作室的 “师徒结对” 计划更具针对性。此前工作室的导师指导多以 “经验分享” 为主,而根据教材观点,导师应先通过评价(如听课、查看教案)找出新成员的薄弱环节(如 “课堂互动设计不足”),再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最后通过阶段性评价(如校内汇报课)检验改进效果。这种 “评价 — 指导 — 再评价” 的闭环,能让培养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在课题研究方面,教材 “科研成果评价” 的标准,为工作室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提供了评价依据。书中提出 “科研成果评价需兼顾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价值看成果是否填补了研究空白(如工作室提炼的 “三阶阅读教学模式” 是否有创新),实践价值看成果是否可推广(如《深度阅读教学案例集》是否能被其他学校借鉴)。这让工作室明确了课题结题的努力方向:不仅要完成研究报告,更要打磨出可复制的实践成果,确保研究 “落地有声”。
最后,在区域辐射方面,教材 “教育评价的公平性与开放性” 原则,启示工作室的跨区域教研活动需更注重 “评价的双向性”。此前工作室与南通海门、无锡梁溪区的联动,多是 “成果输出”,而根据书中观点,评价应是双向的 —— 在分享工作室研修成果的同时,也应收集对方的评价反馈(如 “单元作业设计是否符合当地学生需求”),通过 “输出 — 反馈 — 调整” 的循环,让研修成果更具普适性,真正实现 “区域协同发展”。
结语
《教育评价学》(第 4 版)并非一本束之高阁的理论著作,而是一本扎根实践、指导实践的 “工具书”。它让我明白,教育评价不是冰冷的 “打分工具”,而是温暖的 “发展助力”—— 无论是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进步,还是工作室的发展,都需要科学的评价来指引方向。未来,潘开英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实践,将继续以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把评价贯穿于研训、课题、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为江阴小学英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