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成员论文发表于《阅读》:由果溯源: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前置性评价实践研究 2025-09-0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由果溯源: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前置性评价实践研究

——以译林英语六下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ry》第二课时教学为例

 

【摘 要】语法是语言知识的核心。当前语法教学呈现评价滞后、语法目标不明确、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义务教育英语课标指出要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前置性评价则能帮助教师在课前明晰学生还“缺什么”、想“学什么”、从而精准定位在课中“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通过前置评估学生学情、设计评价目标、评价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切实探究在语法教学中开展前置性评价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前置性评价;英语语法教学;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

 

一、引言

语言能力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教育部,2022)。作为语言知识中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英语语法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评价滞后,缺乏对学生已有语法学习学情的分析。二是语法目标定位不准,导致教学活动与评价任务缺乏逻辑。三是评价标准单一,语法教学的检测与评价过度关注语法的机械使用,忽视迁移运用。美国课程专家戈兰特·威金斯提出“逆向教学设计:先确定希望学生理解的内容以及改进这种理解的评价任务,教师才能确定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威金斯,麦克泰格,2017)。前置性评价符合逆向设计原则,切实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习起点,精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任务以及学习活动,更好地发挥评价对语法教学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探索基于前置性评价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旨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前置性评价理念与特征

前置性评价是指通过课前评估学生学情以及前置确定课堂教学效果和评价任务,精准导航后续教学活动。前置性评价通过清晰告知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什么目标和学习结束后学习成果以什么方式呈现,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聚焦、对标学习目标,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前置性评价是结合逆向教学设计原则,先在课前评估学生学情,再前置确定评价效果以及评估证据,最后设计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范式 ( 如图 1) 。

 

具体来说,前置性评价具有以下特性:1.可预设,教师在课前通过评估学生学情以及前置确定课堂教学效果,能更好地预设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结果呈现方式。2.可评估,教师根据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价证据,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任务,能更好地关注学生学前、学中、学后的表现,让学生的进步“可见”。3.过程性,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并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促进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生长。

因此,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实施前置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从“学生应当习得什么素养”出发,通过“有预设、可评估、全过程的评价反馈”检验学生学的程度与教师教的效果,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培育综合素养。

三、前置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本文依据前置性评价原则,结合译林英语六下Unit 6《An interesting country》第二课时语法板块教学,具体分析前置性评价在小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情评估前置,把握学习起点,发现缺什么的问题

基于语法教学的前置性评价首先应让学生知晓目前“有什么”,还“缺什么”,从而更好地明确接下来要“学什么”。因此,教师需立足素养目标,通过梳理主题相关内容以及前置分析学生学习语法基础,精准诊断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

1.梳理主题内容,明确有什么

以译林英语六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第二课时语法板块教学为例,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第二课时子话题为“An interesting country:the UK”。通过前置梳理,本单元第二课时在话题情境、主题内容、核心语法以及句型等方面与以下几个单元或课时建立关联(见表1)。

 

     表1:《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第二课时已学、将学知识梳理

通过梳理可知,学生在第二课时即将重点学习一般将来时以及关英国的风土人情。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能灵活运用be going to引导的一般将来时以及初步运用will引导的一般将来时描述即将发生的事件,且知道描述澳大利亚可以从哪些内容维度展开,对于即将学习的英国主题也已经知晓其国旗、运动、假日、交通等内容。

2.评估学生学情,发现缺什么

学生对于上述已学的英国主题内容是否全部掌握,又有哪些课外习得与认知,对于这一主题感兴趣的点主要聚焦于哪些方面,教师不得而知。为了更好地分析学情,教师设计如下课前学习测评单(见表2)。

 

表2:六下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the UK课前测评单

由上述测评得知:学生对于之前所学(K)的英国的碎片化内容有不同层次的记忆。在课外,学生对于英国的认知主要聚焦在英国的天气(多雾、多雨)、英国著名的城市(伦敦、牛津)、标志性交通(双层巴士)、标志性建筑(大本钟)等。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起点。同时,学生对于主题的想知(W)主要聚焦在饮食文化、著名景点、更多地运动等。针对该评价结果,教师可将Fun time中的英国文本信息进行适度拓展,增设学生感兴趣的部分。除此以外,学生在测评中能聚焦感兴趣的方面自学英国文化,并写下已学(L),从而获取新知。

以上前置性测评表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课前学习活动,有效评价并检测学生的已知、想知和自主所学,凸显了前置性评价的导向性、可操作性和增值性。

(二)评价目标前置,确定预期结果,思考去哪里的问题

在充分明晰学生已“有什么”、还“缺什么”后,教师需前置设计评价目标,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去哪里”的问题,以此精准导航后续课堂表现。

课标中的语法知识内容要求(二级)提出:在语境中理解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形式、意义、用法”(教育部,2022)。同时,第二课时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第一课时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在教材板块提供的不同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蒋来,2022)。因此,教师立足单元整体下的第二课时教学,遵循“形式——意义——使用”三维语法目标,前置设计如下评价目标,并以此确定预期效果:

①在语境中,学生能借助信息卡运用一般将来时复述澳大利亚信息,培养其语言输出能力。(学习理解)

②通过观察、分析例句,学生能归纳并进一步掌握一般将来时的形式及意义,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理解)

帮助Paddington游英国的情境中,学生能掌握for example, like,Oxford, Big Ben, London Eye, Tower Bridge等新词以及结构化句型: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分析并检索英国文化元素,制作剪贴簿并介绍英国,培养小组合作能力,感知与体验文化多样性。(应用实践)

Paddington介绍中国的情境中,学生能合作设计中国旅行推荐册,并灵活运用核心句型描述中国的风土人情,树立文化自信。(迁移创新)

其中,评价目标①②指向三维语法中的“形式”与“意义”的感知与理解,旨在评价学生是否能在语篇中感知、归纳和总结一般将来时的结构与规则。评价目标③指向对三维语法中的“形式”与“意义”的强化与巩固,旨在评价学生是否能在情境中内化与巩固运用一般将来时。而评价目标④则指向三维语法中的“使用”,旨在要求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迁移运用一般将来时。以上目标阶梯式地帮助学生感悟与巩固语法的形式和意义、综合运用语法,为后续教学和评价活动提供了方向。

(三)评估证据前置,设计表现任务,探究如何判断到了哪里的问题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前置性评价是将评价置于活动之前,从学习结果出发确立评估证据,以此检测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结果以及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确保评价目标的达成。本节课为语法课,重点是在情境中理解、巩固和运用一般将来时。因此,教师设计如下理解性、巩固性和迁移性表现任务,以此解决“如何判断到了哪里”的问题。

1. 理解性表现任务

教师设计制作澳大利亚信息卡、梳理和归纳一般将来时等评价活动,以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否能达成学习理解类目标。

任务1——Make a card for Australia: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通过课前自主梳理story time文本信息,完成澳大利亚国家信息卡。

                 

评价与反馈:教师重点观察与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全面地提炼澳大利亚信息并初步运用一般将来时进行介绍,并据此调整课堂教学速度。

任务2——Observe and find the rules:学生从含义、结构、时间类标志词等维度思考和总结一般将来时的形式和意义。    

评价与反馈:该评价任务用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在形式和意义上对一般将来时进行梳理和概括。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提升观察和分析信息能力。

2. 巩固性表现任务

教师设计联想、制作英国旅行剪贴簿活动,以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否能达成应用实践类目标。

任务1——Make a scrap book for the UK:从英国的基本信息以及有趣的部分两大维度提炼梳理英国信息,制作旅行剪贴簿,并能运用一般将来时进行介绍。

                   

评价与反馈:教师观察学生能否在听力中获取英国基本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迁移教学新句型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的表达;同时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在文本中获取英国有趣的点,并运用上述句型进行准确表述。该任务用于考查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信息梳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迁移性表现任务

教师设计制作中国旅行推荐册活动,以此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是否能达成迁移创新类目标。

任务1——Make a recommendation book for China:组内合作确定想要向Paddington介绍中国的部分,并填写推荐册目录信息。每人选择1幅剪贴画,在每一页的图片下配以简单的介绍。最后,组内练习运用There is/are.../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等句型翻页介绍中国。

                        

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教师及同伴点评等方式,完成中国旅行推荐册。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以口头或肢体语言等反馈方式就“表达是否流畅”“语法是否正确”对学生给予必要指导和支持。该任务用于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运用核心句型准确并创造性地介绍中国。

(四)学习活动设计,指向目标达成,解决如何去那里的问题

教师应通过设置与评价目标相对应的学习体验活动,搞清具体“教什么”、“怎么教”,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育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关联递进的语法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内化以及运用语法。

1)学习理解,感知语法知识结构 

《课标》对学生在语篇中运用语法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对语法知识内容的二级要求“在语篇中理解常用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教育部,2022)。基于此,教师设计如下学习理解类语法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Let’s play):看到关于澳大利亚的图片和文字,快速说出来!看到有故障的电脑说:Oh,no!

学习活动2(Let’s retell ):学生基于前置性作业(绘制澳大利亚思维导图),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介绍澳大利亚信息。

学习活动3(Let’s find):学生在以上描述澳大利亚的信息中分析、归纳由will引领的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和规则。

学生通过完成以上活动,做到在语境中准确理解、提炼和归纳一般将来时的结构和规则,并初步运用一般将来时介绍澳大利亚,为后面介绍其他国家做铺垫,实现预期成果(即评价目标1和2)。

2)应用实践,强化语法语义功能

学生在理解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表意功能后,教师应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内化语法知识。因此,教师围绕“Help Paddington introduce the UK”的情境开展相应的语言内化实践活动,具体学习活动如下:

学习活动1(Let’s guess):介绍新人物Paddington,并以问题:“Where will Paddington go?”“What will his uncle buy for him?”“What will his aunt do for him?”猜测Paddington一家人的计划,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一般将来时进行由扶到放的巩固训练。

学习活动2(Let’s say):学生根据对英国的了解向Paddtington说说英国信息。

学习活动3(Listen and say):通过收听英国BBC广播,帮助Paddington获取英国的基本信息:weather ,people ,cities,理解词汇 London, Oxford,for example,like且能正确朗读,并运用一般将来时介绍英语基本信息。

学习活动4(Read and make):通过阅读英国报纸,帮助Paddington获取英国有趣的点:places, sport,food,并完成英国剪贴簿。同时,学生合作学习词汇Big Ben, Tower Bridge,horse races, fish and chips,并运用句型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介绍英国。

学习活动5(Let’s say):组内合作汇报英国的风土人情,内化与运用目标语法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完成以上任务,在情境中分析并检索英国文化元素,制作剪贴簿,内化和运用句型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介绍英国,实现预期成果(即评价目标3)。

3)迁移创新,凸显语法语用功能

课标提出: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用语法恰当地表达意义(教育部,2022)。因此,教师基于情境“Introduce China to Paddington”,设计“制作中国旅行推荐册”的任务,帮助学生迁移运用语法知识,实现能力向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教师设计如下任务:

学习活动1(Let’s say):学生基于对中国的认知,说一说可以介绍中国的哪些方面。

学习活动2(Make and share):四人一组设计推荐册目录及内页,学生选择一人一句或齐说的方式运用一般将来时翻页介绍中国。

学习活动3(Let’s enjoy):欣赏关于中国图文结合的宣传册,感悟中国的伟大,增强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完成以上任务,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句型There is/are.../You’ll find....like.../You’ll find....,for example,....等句型介绍中国,实现预期成果(即评价目标4)。

以上学习活动以前置性评价目标为引领,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层面帮助学生对英语语法的学习逐步从理解、内化升级至运用。学生在学习体验和语言实践中发展语用,最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四、结语

总之,以逆向设计原则为依托的前置性评价,变“评价滞后”为“评价优先”,通过前置分析学情,将评价目标以及评价任务先于学习活动进行设计,切实帮助教师提前明晰学生“缺什么”、前置思考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以此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实施起到监测、定位、导航和纠偏的作用,最终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