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实践评课堂:《课堂教学评价》读书笔记 2025-09-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周卫勇教授所著的《课堂教学评价》,以 “贴近国内中小学教学实际” 为鲜明特色,跳出了纯理论阐述的框架,将课堂评价拆解为 “可操作的流程”“可复用的工具”“可参考的案例”,系统解答了一线教师 “如何评、用什么评、评了怎么用” 的核心困惑。作为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通读全书后,不仅明晰了课堂评价的实践路径,更找到了与潘开英名师工作室 “深度阅读教学”“单元整体教学” 相适配的评价方案,现从操作流程、实用工具、教学启示三方面梳理心得。
一、操作流程:构建 “课前 — 课中 — 课后” 的闭环评价
全书最具指导意义的,是对课堂评价流程的系统化拆解。周卫勇教授指出,优质的课堂评价绝非 “课中随意观察、课后简单点评” 的零散行为,而是贯穿 “课前准备 — 课中观察 — 课后反馈 — 改进应用” 的完整闭环,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我对课堂评价的碎片化认知。
“课前准备” 环节,书中强调评价需先 “明确评价目标与维度”—— 避免 “眉毛胡子一把抓”。例如在评价工作室成员的英语深度阅读课《Different toys, same fun》前,按书中方法,我们需先确定评价目标:“检测教师是否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玩具的共性乐趣’”,再拆解为具体评价维度:“大问题是否聚焦核心理解”“小问题是否支撑细节探究”“学生回答后的追问是否促进深度思考”。这种提前锚定目标的做法,让评课不再停留在 “课堂氛围好、互动多” 的表面描述,而是直指教学核心。
“课中观察” 环节,书中提出 “聚焦关键行为、记录具体证据” 的原则。作者反对 “全程记录所有细节” 的无效观察,主张根据课前确定的维度,捕捉 “典型教学行为” 与 “学生反应”:如评价 “教师问题设计” 时,需记录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多少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回答”“学生回答偏离时教师如何引导”。在工作室的 “单元整体教学展示周” 中,我们运用这一方法,不再笼统记录 “教师完成了 3 个教学环节”,而是具体记录 “在‘季节穿搭建议’环节,教师用‘Why do we wear coats in winter?’引导学生思考,80% 的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解释,教师对 2 名表述不清的学生补充‘Is it cold in winter?’的追问”—— 这些具体证据让后续评价更具说服力。
“课后反馈与改进” 环节,书中强调 “反馈需聚焦问题、提供改进路径”。周卫勇教授在书中批判了 “只提优点、回避问题” 或 “只指问题、不给方法” 的无效反馈,主张采用 “优点肯定 + 问题聚焦 + 改进建议” 的结构。例如评价新成员的英语词汇课时,我们按书中方法反馈:“优点是通过实物教具帮助学生记忆词汇,问题是‘词汇操练缺乏分层设计,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改进建议可参考‘先集体认读(基础层)、再小组接龙(提升层)、最后句子创编(拓展层)’”。这种带路径的反馈,让被评价者不仅知道 “哪里不好”,更清楚 “如何改进”,真正实现了评价的 “发展性功能”。
二、实用工具:提供 “可直接复用” 的中小学评价模板
书中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是大量适配中小学教学的评价工具模板。周卫勇教授没有空谈 “工具设计原理”,而是直接提供了 “课堂观察量表”“学生成长档案袋指南”“评课记录表” 等可修改、可复用的模板,解决了教师 “知道要评价,却不知用什么工具评” 的痛点。
“课堂观察量表” 是书中的核心工具之一,作者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设计了差异化模板。其中 “小学英语阅读课观察量表” 对工作室尤为实用,该量表将评价维度拆解为 “目标达成(20%)、问题设计(30%)、学生参与(30%)、评价融入(20%)”,每个维度下再设具体观察点与评分标准(如 “学生参与” 维度,“优秀” 标准为 “90% 以上学生能主动举手回答,小组讨论时全员参与”,“待改进” 标准为 “仅 50% 以下学生参与,讨论时部分学生游离”)。此前工作室的评课多依赖主观判断,而使用该量表后,不同评课教师的评分误差大幅降低,且能快速定位短板 —— 如某节课 “问题设计” 维度得分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是 “缺乏促进情感共鸣的深问题”,为后续改进指明方向。
“学生成长档案袋” 工具则为 “过程性评价” 提供了落地方案。书中详细介绍了档案袋的构建方法:“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单元小测、实践成果、自我评价”,并强调 “档案袋需体现学生的成长轨迹”。在小学英语《What we wear》单元教学中,我们按书中方法,让学生收集 “课堂绘制的穿搭海报”“单元作业中的句型仿写”“给家长介绍穿搭的录音记录”“自我反思‘我学会了用 3 句话介绍季节穿搭’”。通过对比档案袋中的材料,能清晰看到学生从 “只会说‘I wear a coat’” 到 “能说‘I wear a coat in winter because it’s cold’” 的进步,这种过程性证据远比一张单元测试卷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成长。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 “学生课堂参与度记录表”“教学反思评价表” 等工具。例如 “学生课堂参与度记录表”,按 “主动举手、小组发言、提出问题、参与讨论” 四类行为统计学生表现,帮助教师发现 “沉默学生” 并分析原因 —— 是 “词汇量不足不敢说” 还是 “缺乏表达机会”,进而调整教学策略,这对工作室关注的 “全员参与、减负增效” 极具现实意义。
三、教学启示:让评价适配小学英语的教学场景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书中的流程与工具并非 “通用模板”,而是需要结合学科特点灵活调整,这一点在工作室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 “英语深度阅读教学” 中,书中的 “问题设计评价维度” 帮助我们优化了阅读课评价。此前评价阅读课,我们常关注 “学生是否读懂文本”,而按书中方法,我们将评价重点转向 “教师是否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读懂’走向‘理解’”。例如在评价《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绘本课时,我们不再问 “学生是否知道毛毛虫吃了什么”,而是按书中 “问题设计评价量表”,检查 “教师是否提出‘Why did the caterpillar become a butterfly?’的核心问题”“是否通过‘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caterpillar’s growth?’引导学生迁移思考”—— 这种评价让阅读课真正聚焦 “理解性学习”,而非 “事实性记忆”。
在 “单元整体教学评价” 中,书中的 “档案袋评价” 与 “单元作业评价” 形成了互补。周卫勇教授在书中指出,单元评价需 “整合过程性证据与结果性证据”,这与工作室的单元教学理念高度契合。在《Seasons》单元评价中,我们用 “学生成长档案袋” 收集过程性证据(如课堂绘制的季节图、小组讨论记录),用 “单元作业评价量表”(书中提供模板修改)评估结果性证据 —— 量表从 “词汇句型准确性(40%)”“语篇连贯性(30%)”“情感表达(30%)” 评分,例如对学生撰写的 “My favorite season” 短文,不仅看 “是否用对‘spring, warm’等词汇”,更看 “是否能连贯表达‘I like spring because I can fly kites. It’s fun.’”。这种 “过程 + 结果” 的评价,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效。
在 “教师专业成长评价” 中,书中的 “评课反馈流程” 提升了工作室的研训实效。此前工作室的评课常陷入 “各说各的、没有焦点”,而按书中 “课前定目标 — 课中记证据 — 课后给路径” 的流程,我们的评课效率大幅提升:例如评价新成员的《Our school subjects》课时,课前确定 “评价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表达科目喜好”,课中记录 “教师用‘Do you like Maths? Why?’提问,6 名学生能回答原因,4 名学生不能时教师未进一步引导”,课后反馈时聚焦 “需增加‘What do you do in Maths class?’的追问,帮助学生找到喜好原因”,并推荐参考工作室骨干成员的同类课例 —— 这种聚焦问题、提供路径的评价,让新成员的成长更快速。
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并非一本 “理论专著”,而是为中小学教师量身打造的 “实践手册”。它没有晦涩的学术术语,只有贴合教学实际的流程、工具与案例;它不追求 “高大上” 的评价理念,只专注于 “让评价能落地、能改进教学”。未来,潘开英名师工作室的英语教学实践,将继续以书中的流程与工具为指导,让评价真正融入深度阅读、单元教学、教师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不再是 “教学之外的附加任务”,而是 “优化教学、促进成长的核心助力”,最终实现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的小学英语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