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标准与特征
——读《学习者的隐秘生活》有感
青阳中学 赵荣娟
《学习者的隐秘生活:让课堂学习看得见》这本书的作者是新西兰的格雷厄姆·纳托尔,他在书中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详细过程,通过对学生之间公开和私下对话的研究,阐明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概念的过程,以及误解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根据对新体验的评价,将其整合到先前知识中,或改变先前知识,或被先前知识改变。
这本书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以及他们如何从体验中学习。读完这本书,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能从活动中学到知识,而其他学生却不能从相同的活动中学到知识。他们的动机和兴趣、注意力和参与度都可能受到他们与同伴的持续关系的强烈影响。
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有效教学的标准或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第一个原则:学生在做中学。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不难发现,很多课上认真抄写黑板上笔记、课后对所学内容死记硬背的学生往往很难在大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部分人,他们每天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他们所学并擅长的内容。事实上,当我们设计学习活动时,我们需要记住,在参与的活动中遇到课程内容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兴趣和愉悦感也会被激发出来。正如我们常说的,Tell me, I w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I can understand.
第二个原则:社交关系决定学习。对于高中生而言,与和老师的交往相比,他们与朋友和对手的关系更加持久、更加深入。当同伴文化与教师的管理发生冲突时,获胜的一方每次都是同伴文化。因此,长期有效的教学需要与同伴文化合作。教师需要知道谁和谁是朋友,谁喜欢谁,谁有地位,谁被排挤。由于学生对课程的大部分学习都是从同伴那里学习或者相互学习的,与同伴文化合作是我们管理他们大部分学习的唯一方法。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创造另一种文化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相互尊重与合作的文化,一种每个人都希望在课堂活动的某些重要方面取得成功的文化。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充分利用同伴关系中的正反馈,积极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
第三个原则:有效的活动必须围绕重大问题进行设计。为了确保学习活动的结果不仅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也能体现在学生的生活和兴趣里,我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设计与实施这些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持续专注于学习行为。学习活动的焦点设计必须突出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结合,旨在唤醒学生的内心潜在资源,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力,而不是单纯地解决问题本身。
第四个原则:有效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这样的活动关注对学科、学生生活和文化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问题或难点的解决,它能让学生持续参与学科中适当类型的智力工作。有效学习活动的一个平行目标是让学生将程序内化,使其成为自然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纳托尔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有效的课堂并非源于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由学生主动建构、深受同伴关系影响、并由重大问题驱动的高度社会化过程。这四条原则共同指向教育的本质——即从“控制”转向“赋能”。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权威,而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和深度思考的引导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习者的隐秘生活”,让学习从不可见的个体挣扎,变为可见的、合作的、充满活力的集体探索,最终培养出能够自我管理、终身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这,正是教育所能抵达的最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