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2025-09-17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数学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四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教材专门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画线段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线段图并不陌生也知道线段图的用处,只不过很多时候都是教师直接提供,更多地指向意义理解和结果探寻,加之画线段图比较麻烦,学生往往故意避之,探索策略的经历不够,对其价值的体会不深,应用的内驱力不强,“课上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现象经常发生。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策略教学展现应有的活力呢?我的做法是:探索时完整经历——研究时深度感知——应用时多维对比,在自然而然中生发内需,感悟价值、活学活用。

 

一、独立尝试,自主交流,积极探索策略

:同学们,之前我们研究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回忆一下,都有哪些?

1: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2:简单的也可以列表整理。

……

:同学们记得真清楚!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电脑出示: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会解决吗?

生:会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单上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主要有两种做法)

:(出示图1)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来看第一位同学的作品,你觉得对吗?

:我觉得她做的不对,她算出小春有48,小宁有24,这样小春比小宁就多 24,而题目是小春比小宁多12枚。

:他把算得的结果和题目的条件进行了比对,好办法。

:(出示图2)那这位同学呢?

 

 

1:对的,小春42,小宁30,小春比小宁多12,与条件吻合。

:这就可以了吗?

2:还要看另一个条件,小春的加小宁的共是72,与条件也是吻合的。

:不错,要判断结果是不是错了,只要发现一个条件不吻合便可确定。但要判断一个结果是不是对的,需要所有条件都吻合才能确定。

:结果对了,那过程呢?能看明白吗?

(只有部分学生点头)

:看来有些同学看懂了,有些同学还不明白。这样吧,我们请小陈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如何?掌声有请小陈老师。

(生解读,说得比较冗长)

:谢谢你,请回。你们听明白了吗?

(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

:请你再来说说。

(这名学生说得吞吞吐吐)

:挺难说的,是吧!没关系,请坐。这道题有点儿难度,看来只是简单地听一听还不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一看就明白呢?

:画图。

:(故意质疑)画图?你会画吗?生点头!这样,你来说我来画。

(随着学生的描述,教师完成线段图,如图3)

:画好了,现在请大家结合图再来看看是不是能看懂?

(不少学生豁然开朗,纷纷举手想上台展示)

1:把多的12枚去掉,总数就变成了60,60除以2就算出小宁的邮票数为30,3012就算出小春的邮票数是42

师:有问题要问吗?

2:为什么要去掉 12枚呢?

1:(手挡住多出来的那段)这样小春就变得和小宁一样多了。

3:60指的是什么?

1:(边指边说)是小宁的2倍。

:还有问题吗?没问题就掌声通过。

(学生开心地鼓掌)

:刚才不怎么明白,现在一下子就明白了,是谁在帮助我们?

:线段图。

:是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

【教学思考】形成策略意识是策略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环节学生面对问题时,教师没有作任何铺垫与引导,甚至连课题、作业单都没透露任何“画线段图”的线索,而是放手让学生真正面对问题、自主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全面展现了学生的原始状态:有的不会做,有的会做但说不清楚,有的能说清楚但别人听不懂,这些都为“画线段图"埋下了伏笔。在对与错的判断中,在“清”与“乱”的徘徊中,做错的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内驱力,做对的学生有了想讲清楚的渴望,线段图在所有学生的迫切需求中自然走进课堂。

 

二、拓宽思路,适时勾连,深度感知策略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画线段图有什么好处?

1: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
2: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
:说得不错!告诉大家,画线段图的好处多着呢!我们接着看。
:(指着图3)刚才我们从总数里把“多的 12枚”先去掉,得出了小宁的2倍,先求的是小宁的,大家看着图再想想,有没有别的思路?
(沉默片刻,学生眼前一亮)
3:(上台)还可以把小宁的邮票数加上12枚,这样小宁的就变得和小春一样多了,总数也就变成了84枚,也就是小春邮票数的2倍,84除以2就算出小春的邮票数是42,小宁的邮票数就是42减12等于30。
(教师提供原图板贴,学生边讲边完善。如图4)
:他讲得怎么样?
:(齐)好!
:谢谢你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新思路。
4:(迫不及待站起来)老师,我还有一种想法。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教室里以一下子安静下来)

4:(细致描述)12除以2就是小春把多的12枚平均分成2份,把1份给小宁,这样小宁就多了6枚,小春就少了6枚,72除以2就是小春给小宁6枚以后的数量,也是小宁拿了小春6枚以后的数量……

:(问其他学生)怎么样,有道理吗?

(只有少数学生点头,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4:(有点急)老师,我还是结合图来讲吧,能借我幅图吗?

:当然,只要你需要。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原图板贴。生4上台

边操作、边讲解、边板书,如图5)

师这次怎么样?

(学生会心地鼓起了掌)

:都明白啦!那谁来说说36在这里表示啥意思?

:是假设小春给小宁6枚邮票,这时两个人就一样多了,都是36枚。

:那和原来相比呢?

:小春现在有36枚,比原来少6枚。小宁现在也是36枚,比原来多6枚。

:看来大家是真的明白了,把掌声送给他

们,他们不仅让我们打开了思路,还让我们又一次感受画图的好处。

:看到刚才的第三种思路,细心的同学一定会想起第一位同学的做法。

(实物投影再次出示图1,组织学生与图5进行对比)

:都是先用72除以2算出36枚,她算的为什么就不对呢?

: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要算出小春原来的邮票数,只要把36加6就可以了而他加了12,加多了。

:(问做错的那位同学)到底应该加12还是加6,现在明白了吗?

:(不好意思)明白了。

:好的,错了不要紧,明白错的原因同样是一种收获。我们要感谢她,正因为
她犯的错让我们的认识在对比中更进了一步。

(教室里又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孩子们,刚才我们研究了三种方法,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电脑分别出示三种方法,如图6)

:三种方法看上去不一样,其实也有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哪儿?
1:都除以了2。
2:都是围绕着“多12枚”来思考的。
:嗯,不过这都只是表面,还有更重要的
3: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一开始不一样多,三种方法都是先想办法把它们变得一样多。
:会看图、会比较、会表达,太厉害了!
【教学思考】画线段图的价值主要有二:一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厘清数量关系;二是变抽象为直观,宜于学生开拓思路。为此,教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充分感知。在例题研究中,学生想到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个别学生未画图想出来的线段图的出现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清晰。后两种方法是学生创生出来的,线段图的支撑让学生的思路由窄变宽,特别是第三种方法的研究,学生从“不需要画图’到“主动要求画图”让线段图的价值在深度体验中自然明晰。

 

三、学分层练习,多维对比,灵活应用策略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已经初步学握了画图的方法,感受到丁画图的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问题一起来用一用。

1.看一看。(如图7)

:谁来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意思?

:有3条短花边和1条长花边,共90cm,长花边比每条短花边长 10cm。

:嗯,眼力不错,那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短花边:(90-10)÷4

=80÷4

=20(厘米)

长花边:20+10=30(厘米)

长花边:(90+10x3)÷4

=120÷4

=30(厘米)

短花边:30-10=20(厘米)

:两种方法都对吗?

:是的。

:有什么不一样的?

:一种是先求短花边,另一种是先求长花

:不错!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先求短花边时,要从总数里减去1个10,而先求长花边时,总数要加上3个10。

:提醒得好。

(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掌声)

2.画一画。

(电脑出示:用同样的卡车运货,第一天运了4次,第二天运了6次,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运36吨,每次运货多少吨?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这是我们班两位同学的做法,都对吗?

(如图8)

:都对。

: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画的图不一样。

:喜欢第一种的举手?

(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采访)能说说为什么喜欢第一种吗?

:第一种线段图一段一段的很清晰,一眼就能看出来2次是36吨。

:有道理!喜欢第二种画法的同学,你们也说说。

1:我觉得第二种方便,不用一段一段地画,标注一下就可以了。

2:我也觉得第二种画法简便,如果是40次、60次的话,像第一种那样画太麻烦了。

:是的,孩子们,画图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只要能帮助我们分析题目的意思就可以了

3.想一想。

(电脑出示:一个双层书架,上层书的本数是下层的3倍。下层有10本,上层有多少本?学生读题,独立解答。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有的学生图还没画好)

:(采访最先做好的学生)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0x3=30(本)。

:能确定对吗?

:(自信)当然,只有一步计算。

:你画图了吗?

:没有,这道题很简单,不用画图。

:简单的题目不用画图,有道理吗?
:有!
:那你觉得什么时候需要画图?
1:难的、计算步骤比较多的。
2:题目中条件多的,不太好分析的。
3:数量关系复杂的,一下子看不出来的。
4:验算的时候有时也需要画图。

……

师小结:是的,画图虽好,关键是看我们是否真的需要。

【教学思考】如何让策略的学习不流于形式,不形成思维定式?本节课教师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看一看”环节突出“如何识图”。在与例题的对比中学生感悟线段图的多样性;“画一画”环节突出“怎样画图”,在数据由小到大的对比中学生感悟画线段图要把握适切性;“想一想”环节突出“是否需要画图”,在难与易的对比中学生感悟画线段图的必要性。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独立尝试、生动展现、积极交流,在多维对比中真诚接纳,自然求同,课堂既有活力,又富张力。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