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
度量衡的故事 |
上课教师 |
陈晓旭 |
|||
教学目标 |
1.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材料等方式了解“度量衡”中“度”的历史,感悟古人创造“度”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体会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度量工具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历程。 2.查找资料,了解成语、古诗词中有关“度”的计量单位在古代的具体意义,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加深对度量单位、度量方法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 3.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情怀。 |
|||||
融合学科 |
数学、语文、历史 |
教学年级 |
五年级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视频片段。(关羽身长九尺,面如重枣、威风凛凛) 同学们,视频中的人物是谁?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知道关羽有多高?要先知道一尺有多长。根据现在一尺的长度(约33cm),估一估,关羽有多高。 关羽身高约3米,相当于一层楼高,这显然不太合理,那么古代的一尺有多长呢? 揭示课题:“度”的故事。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和度量方法 同学们,你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如果用数学的眼光看大禹治水,我们可以找到“度”的踪迹。 大禹疏通河道的时候制作了一套标准,用他身体上的部位去测量。大禹把他的身高称为1丈;脚步的一步称为1跬;从大拇指到食指的距离叫做1尺;手指上的一个指节长度叫做1寸;举起手,指尖到手肘的距离叫做1腕尺。我们也一起来找一找吧! 1.活动要求: (1)找一找:你能展示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吗? (2)比一比:这些“尺”跟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身体尺”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3)想一想:关于古代故事中的“度”,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2.分享交流 活动二:“布手知尺”中的一尺是多少厘米呢? 出示资料链接:你知道真正有记载的“度”出现是在什么时期吗? 《孔子家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意思是中指上一横纹叫一寸,拇指同食指一叉相距为一尺,两臂伸长的距离为一寻。 我们从历史故事《孔子家语》考证了“度”真正的产生。感受了“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古书里记载的这些长度单位“寸”“尺”“寻”到底有多长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一起来研究“尺”吧。 1.活动要求: (1)量一量:借助现在的尺子量一量古代的一尺有多长。 (2)说一说:同桌交流测量结果。(15厘米、17厘米或20厘米……) (3)想一想:用“布手知尺”测量的结果会有什么问题?思考:为什么都是用尺做单位进行测量,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 2.分享交流 以身体尺作为测量标准,误差较大,所以有必要统一计量单位。 资料链接:你知道是谁统一了度量衡吗?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是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统一度量衡的国家,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度量衡从多元走向了统一。 2.用“尺”来测量彩色卡纸的长度。 活动要求: (1)用秦国的尺子,同桌合作,测量彩色卡纸的长度。 (2)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一尺多一点) (3)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找更小的测量单位) (4)用现代的尺子测量彩色卡纸的准确长度。 2.分享交流 小结:计量单位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被细分,从而产生新的单位,产生的单位越小,计量的结果越精确。计量单位就是这样由粗略慢慢发展到精细。 活动三:“累黍成尺” 古人将100粒黍米的长度定为一尺。为什么要“累黍成尺”?“累黍成尺”中的一尺是多少厘米呢? 1.活动准备:黍米一袋,木条若干。 2.活动要求: (1)做一做:用手中的材料制作“黍米尺”。 (2)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更方便、更高效的制作方法? (3)量一量:你制作的“黍米尺”有多少厘米? (4)想一想:为什么同学们做出来的“黍米尺”长度都差不多? 3.分享交流 (1)出示不同朝代一尺的长度,算算关羽究竟有多高? 关羽是三国时期的,他的身高应该用24.2×9=217.8(cm) (2)资料链接:“累黍成尺”,“命一黍之长为一分,十黍之长为一寸,百黍之长为一尺”,如此累积统计,相对于用手作为度量器显得更为精细,既有分,又有寸;十分积寸,十寸积尺……黍粒横排着叫“横黍尺”,也叫“古尺”。 活动四:“度”的发展历史 播放视频,播放国际单位米的演变过程。 (1)古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现代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3)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有:分、寸、尺、丈、引,和现在的长度单位进率一样,进率都是十。 直到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数学书上,经常会看到关于“度”的单位,用到“度”这个测量长度的工具。 随着科技的发展,咱们的工具越来越精确了。古时候的测量工具只能做到粗略地测量。这就是度文明的又一大进步。 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天马行空地想象未来世界中可能出现的度量工具,感受“度”从现在到未来、从“有形”到“无形”的变化趋势。 四、应用知识,拓展思维 1.计算孔子的身高。 2.计算成语中的“度”。 鼠目寸光 火冒三丈 垂涎三尺 3.计算古诗词中的“度”。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计算古文中的“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篇》 (1)量一量你的一跬步有多长。 (2)计算走1千里需要多少跬步。 小结:如果你原地踏步,一年后你还是那个“1”,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你的进步会很大,远远大于“1”,每天退步,哪怕只有那么一点点,一年后退步到近乎为“0”。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每天都要有所进步。 五、展示评价,汇报成果 同学们,请你对自己在“度的故事”这个主题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作一下自我评估。
|
引入环节创设关羽身高的情境,引发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本环节,学生通过交流上古时期的测量方法和长度单位资料,明确:最初的度量方法是借助人的身体,最初的度量单位是以手、足等人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一种动作为命名依据的,并认识了古代的长度单位寸、尺、丈等。
量产生于量。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古代与现代结合,利用米尺来测量古代最早的人体之“尺”的长度,测量后发现得到的结果不一致,引发认知冲突,引发学生产生要统一度量单位进行测量的想法。
“累黍成尺”活动是让学生知道计量单位是人为规定的,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交流中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了量感,形成了科学探究精神。计算关羽的身高,用一尺的长度这个标准×9,体会测量的结果就是测量标准个数的累加,回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通过梳理整个“度”的发展流程,让学生感受到从一开始身体丈量万物或掌权者自定“度”的标准这种多元和混乱,到以黍米、音乐等自然物为标准,再到地球经线这种恒定不变的长度为标准,人们对于长度标准的定义越来越固定化、科学化。整个环节借助度量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再次体验到度量单位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加深对于度量单位、度量方法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最后,将度的发展史串成一条时间轴,感受发展脉络,梳理内化成网。
本环节,将“数学+语文+历史”深度融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活动,计算孔子的身高、感受成语典故中的“度”、感受古诗中的“度、”感受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度”,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计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
|
|||||
六、板书设计 度量衡的故事 布手知尺 累黍成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