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照亮成长之路的“智能小橘灯”
——读《AI伴学》有感
“当机器学会倾听,当科技有了温度—
这是一场关于爱与成长的AI启蒙,
这是人机携手编织的教育诗篇。”
——题记
暑假的一天,蝉鸣声声中,我与三个即将踏入初中的孩子围坐书桌前,共同翻开了李尚龙老师的《AI伴学》。书页间跃动的“AI复习神器”“上课不犯困,AI帮你整理知识点”“家长的AI指南针”等新潮标题,恰似夏夜的萤火,瞬间点亮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本凝结着教育智慧与科技温度的著作,不仅为家长打开了认知AI教育的新窗,为教师提供了技术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更让孩子们在字里行间找到了与“机器老师”共处的亲切感。
教师札记:让AI做“默默托举的脚手架”
作为教师,我曾担忧AI会削弱师生互动的温度,但《AI伴学》给出了更辩证的答案。书中提出“AI应承担‘重复性工作’,释放教师的‘创造性精力’”,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生动验证。上学期,我设计了一堂《趣探营养午餐》综合实践课,这个课例让我真切感受到AI如何成为课堂的“隐形助手”。
课程要求学生为班级设计一周营养午餐食谱,需满足热量、蛋白质、脂肪等指标均衡。AI营养专家的介入,让孩子们瞬间明晰了午餐营养的量化标准;小组合作时,AI点餐系统快速统计营养数据,省却了繁琐计算,孩子们得以专注于调整菜式、平衡搭配。最妙的是与“AI华老师”的对话——当食堂华老师那熟悉的声音通过技术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眼睛亮了:“这不是食堂华老师的声音吗?” 那一刻我顿悟:AI 从不是冰冷的替代者,而是托举师生飞向更高教育维度的脚手架,连日常的烟火气都能被技术酿成鲜活的教学素材。
家长手记:当AI成为“会呼吸的辅导伙伴”
书中提到的“AI复习神器”,我们在暑假亲身体验后,愈发觉得奇妙。孩子通过文小言、ChatGPT 等工具,输入“帮我生成一套一元一次方程题,含选择、填空和计算”,完成后 AI 会自主分析错误原因、定位薄弱点,随即生成知识清单,再推送同类题型强化训练。这种“举一反多”的练习,让知识点在循环巩固中被牢牢掌握。而我只需在旁观察,偶尔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AI的解题思路和你不同”。“AI负责精准辅导,家长负责情感支持”的模式,既减轻了我的负担,更让孩子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关于“AI 成为亲子沟通桥梁”的探讨。暑假里,三个孩子总把午后时光耗在躺平、玩闹上。那天我忍不住数落几句,一向憨厚的大儿子竟咆哮反驳,亲子关系瞬间降到冰点。后来我试着让AI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成因,设计沟通方案,甚至模拟孩子可能的回应。当我用AI建议的“和风细雨” 式语气与大宝夜聊时,他终于敞开心扉:“妈妈,我不是想偷懒,就是觉得被催着很烦躁。”原来,我们并非心理学家,未必总能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孩子需要的是能听懂、愿意听、能够接受的语言,而不是单纯的指责、催促或者高高在上的命令。
孩子日记:我的“AI学习搭子”有点甜
三个孩子的暑假实践,谱写了动人的AI成长曲。大宝用ChatGPT生成的“暑期任务拆解表”,将混沌的作业计划转化为可视化进度条;小宝通过讯飞听见整理的数学笔记,用思维导图呈现的解题思路让我这个数学老师都赞叹不已;小妹更与即梦AI展开“创意拉锯战”,经过5次对话迭代出的插画让她甚是满意。她说:“原来坚持沟通,机器也能懂我的奇思妙想。”正如书中所言:“与其花五小时原地打转,不如用一小时高效突破”,AI正教会他们用智慧对抗低效努力。
当然,AI的价值不仅在于高效,更在于它能辅助孩子自主进行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重塑学习的“情感体验”。当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互动和成就感的探索,孩子的内驱力自然会被点燃。
合上书页时,大宝正喊着“小爱同学,打开电视机”,三个身影在屏幕蓝光中专注学习网课的画面,让我想起书中那个温暖的比喻:“AI不是教育的主角,而是点亮成长之路的橘灯。”这盏灯照见了教师回归育人初心的可能,照见了亲子间平等对话的光芒,更照见了孩子们在人机共生时代,那份从容探索世界的勇气。或许教育的终极答案,正在于让技术保持温度,让成长充满智慧——而《AI伴学》,正是递给每个教育者的那盏引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