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倾听儿童 支持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薛丹华)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倾听儿童 支持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

江阴市青阳中心幼儿园 薛丹华

初读《倾听儿童 支持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一书前我有些困惑:为什么精心设计的“自主活动”里,孩子们依然习惯等待老师的指令?为什么询问他们“想玩什么”时,得到的往往是“不知道”或“老师安排吧”?直到在书中读到“当成人习惯用‘我觉得你需要’替代‘你想要什么’,儿童的决策力便在一次次沉默中被悄悄剥夺”这句话,才突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支持自主”,或许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成人视角的制高点上,而真正的教育,应当从俯身倾听开始。

一、倾听:看见儿童决策力的“萌芽状态”

书中用大量案例颠覆了我对“幼儿决策力”的固有认知。过去我总以为,“决策”是需要复杂逻辑和经验支撑的“高级能力”,幼儿年龄尚小,能自主决定“今天穿什么衣服”“先玩哪个玩具”就已足够。但书中呈现的观察记录却让我震撼:3岁的朵朵在角色游戏中,会主动和同伴协商“谁先当医生”,并提出“石头剪刀布输的人先当,下次换班”的规则;4岁的安安在区域活动结束后,会带着同伴整理材料,并根据“常用程度”重新规划收纳位置——这些看似日常的互动里,藏着幼儿对“公平”“秩序”的朴素理解,也藏着他们自主决策的原始动力。

作者特别强调:“儿童的决策力从不以‘正确与否’为衡量标准,而以‘是否源于自身需求’为核心。”这让我想起班上的“积木区冲突事件”:两个男孩为“谁先用蓝色长积木”争执时,我习惯性地想介入调解,却被书中的“等待原则”提醒,决定先站在一旁观察。没想到,争执了两分钟后,其中一个男孩突然说:“我们比赛搭高塔吧,谁搭得高谁就先拿蓝色积木。”另一个男孩立刻回应:“那输的人可以用红色的,红色也很长。”他们不仅自主解决了冲突,还创造了新的游戏规则——这让我明白,当我们停止用“成人标准”评判儿童的决策,才能看见那些带着稚气却充满生命力的解决方式。

书中提出的“倾听三步法”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步是“感官倾听”,即用眼睛观察儿童的动作、表情,用耳朵捕捉他们的语言、语气,甚至留意他们沉默时的肢体状态;第二步是“心理倾听”,即放下预设,站在儿童的视角理解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孩子拒绝分享玩具时,可能不是“自私”,而是“还没完成对物品的探索”;第三步是“回应倾听”,即用开放式提问替代指令,如用“你觉得这样安排怎么样”替代“你应该这样做”。在实践中尝试这三步法后,我发现孩子们的表达欲明显增强了:过去总是说“我不知道”的乐乐,现在会主动说“我想先搭房子,再邀请小朋友来做客”;而曾经习惯附和他人的琪琪,也开始敢于说“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我们可以试试……”

二、支持:为儿童决策“搭脚手架”而非“划边界”

“支持幼儿决策,不是放任不管,而是提供有温度的‘脚手架’。”这是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也彻底改变了我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过去我总担心:如果让幼儿自己做决定,会不会导致秩序混乱?会不会错过“重要的学习机会”?但书中的“种植区案例”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某幼儿园让孩子们自主决定种植什么植物,孩子们经过讨论选择了“草莓”和“向日葵”,过程中他们要解决“种子什么时候种”“每天浇多少水”“怎么防止小鸟啄食”等一系列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告诉答案,而是提供了“种植手册”“温度计”“稻草人材料包”等工具,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讨论自主决策。最终,草莓虽然产量不高,但孩子们记住了“草莓喜欢阴凉”的特性;向日葵虽然长得歪歪扭扭,但他们发明了“用竹竿支撑”的办法——这些从错误中习得的经验,远比教师的“正确指导”更深刻。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实践:在一次“班级春游地点选择”中,我曾为孩子们列出了“植物园”“动物园”“公园”三个选项,美其名曰“让他们决策”,实则早已用成人的“教育价值”筛选了答案。读罢此书,我在“六一活动安排”中做了调整:先让孩子们自由提出想做的事,再把所有想法写在黑板上(哪怕是“一整天都玩滑滑梯”这样看似“无意义”的提议),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哪些想法可以实现”“怎么实现”。过程中,孩子们为“是否要邀请爸爸妈妈”争论不休,有人说“想让爸爸妈妈看我们表演”,有人说“我们想自己玩,不用大人陪”。最终他们达成共识:“上午自己玩游戏,下午邀请爸爸妈妈参加分享会。”活动当天,孩子们的投入度远超以往——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说了算”的节日。

书中特别提醒教师要警惕“隐形控制”:比如用“你要是不这样做,就不能……”的威胁式语言,或用“老师觉得这个更好”的暗示性引导,这些都会让儿童的决策沦为“成人意志的复制品”。我曾在区域活动中犯过这样的错误:看到孩子们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到“建构区”搭“高塔”,便下意识地说“餐具是用来做饭的,我们应该把它们放回原位”。现在想来,这句话其实否定了孩子们“跨界游戏”的创意决策。后来遇到类似情况,我尝试问:“你们把餐具搬到这里,是想搭什么特别的东西吗?”孩子们兴奋地解释:“这是魔法城堡的塔楼,圆圆的盘子可以当窗户。”——原来,当我们收起“纠正”的念头,儿童的决策会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创意。

三、修炼:教师的“退”与“进”之间的平衡艺术

“支持儿童决策,对教师而言是一场‘减法’修行——减去控制欲,减去预设心,减去对‘完美结果’的执念。”这句话道破了教育实践中最核心的挑战。书中提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比案例:两位教师面对幼儿“想在教室里养蜗牛”的请求,一位教师担心“蜗牛会弄脏环境”,直接拒绝;另一位教师则说“我们可以试试,但要一起想办法不让教室变脏”。后者的班级里,孩子们自发制定了“蜗牛饲养守则”:每天由两人轮流喂食、每周清理一次蜗牛箱、观察时要轻手轻脚……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责任与合作,更体会到“自己的决定需要自己负责”的意义。

这让我想起自己在“餐点自主”活动中的转变。最初推行“自己打饭、决定饭量”时,我总忍不住提醒“多盛点蔬菜”“少舀点汤”,结果孩子们依然依赖我的指令。后来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彻底放手”,只在旁观察:有的孩子第一周舀了满满一碗饭,吃不完浪费了;有的孩子只吃主食不吃菜,几天后自己说“有点没力气”。这时我才介入,和他们聊“吃多少合适”“怎么搭配更舒服”。慢慢的,孩子们不仅能合理安排饭量,还会互相提醒“你今天没吃青菜哦”。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教师的“退”,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给儿童试错的空间;而“进”,则要在他们真正需要支持时,用引导代替命令。

书中还强调,教师需要“接纳不完美的决策”。儿童的决策往往带着天真与片面,比如在“班级图书角整理”中,孩子们决定“按封面颜色分类”,结果导致找书时更麻烦。这时,与其否定他们的想法,不如和他们一起体验“颜色分类”的不便,再引导他们思考“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当孩子们自己发现“按故事类型分类”更方便时,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经历,会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正如作者所说:“儿童不需要永远做对决定,他们需要的是‘有机会做决定’。”

四、共鸣:从“教育者”到“同行者”的角色重塑

回顾在园时光,发现孩子们在讨论“怎么才能让树上的小鸟有个家”。一个孩子说“用树枝搭个窝”,另一个说“把我们的毛绒玩具挂上去”,还有孩子说“去问问门卫爷爷有没有木板”。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给出建议,而是蹲下来问:“你们想先试试哪一种办法?”看着他们雀跃地跑开去实践,我突然理解了书中的那句话:“最好的教育,是让儿童觉得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而教师只是陪他们探索的朋友。”

“支持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决策者”,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次对话、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眼神中的教育哲学。它要求教师放下“权威者”的姿态,以“倾听者”的耐心去理解儿童的世界;它需要教师克制“指导欲”,用“脚手架”的智慧去支持儿童的探索;它更考验教师的勇气,敢于让儿童在自主决策中经历挫折,在试错中成长。

这场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培养“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当我们真正相信儿童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决定,并用倾听与支持为他们赋能时,他们绽放出的生命力,会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蓬勃、更精彩。而我们,只需要做好那个“站在旁边,偶尔递上一块积木”的同行者,看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搭建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