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儿童以儿童的哲学构建儿童的活动》读后感:让教育回归童心的哲学
初次邂逅此书,书名中的“儿童的哲学”便深深吸引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思考如何真正“看见”儿童,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认识到:儿童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以好奇、探究和创造的本能,构建着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一、“儿童的哲学”:重新发现儿童的精神世界
书中对“儿童的哲学”的阐释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它并非深奥的理论,而是儿童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独特思考和感性体验。例如,儿童会问“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或提出“彩虹是香菇味的”这类充满童真却蕴含逻辑的想象。这种哲学源于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表现为他们对生活持续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追问。
作者指出,儿童的哲学具有三大特点:
1.回归哲学根源——以好奇和惊讶驱动探索;
2.紧密联系生活——从日常体验中追寻意义;
3.体现“爱智慧”——通过动脑和动手构建自己的“理论”。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者需要珍视儿童的每一句提问和每一次探索,因为其中正蕴含着他们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
二、倾听:从“听见”到“读懂”的教育艺术
书中强调,倾听是连接儿童哲学与教育实践的桥梁。真正的倾听不仅是听到语言,更是通过观察、对话和共情,解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包括动作、绘画、游戏等表达方式。例如,在“蚊子是否勇敢”的讨论中,教师通过倾听幼儿的辩论,引导他们思考勇气与生命的价值,从而将日常话题转化为哲学探究。
实践中,倾听需要教师主动“退位”,从主导者转变为支持者。书中提出“一对一倾听”“小组倾听”等方法,让儿童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表达自我。这种倾听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相信儿童是有能力、主动建构经验的学习者。
三、以儿童哲学构建活动:从“教师主导”到“儿童生成”
本书的核心在于如何将儿童的哲学转化为教育活动。传统活动常由教师预设目标,而书中倡导的活动则完全源于儿童的兴趣和思考。例如“视觉之旅”案例的改进:
-初始设计:教师层层导入环节(看动画书、错觉图片、3D电影),儿童被动跟随;
-调整后:教师创设视觉体验馆,儿童自由选择区域探究,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
这一转变体现了以儿童哲学构建活动的三大特质:
1.自由感:儿童能“说、做、错”,释放天性;
2.师生共构:教师通过环境和材料支持探索,而非直接干预;
3.共享思维:儿童在群体中碰撞观点,走向深度学习。
四、实践启示:教育者如何成为儿童的“哲学伙伴”
阅读此书后,我深刻反思了自身的教育实践:
1.创设激发哲学的场域:提供自由、安全、舒展的环境,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和材料。
2.修炼倾听与发现的能力:捕捉儿童言行中的“哲学微光”,例如记录他们的提问并转化为活动主题。
3.拥抱活动的不确定性:放下对预设教案的执念,追随儿童的兴趣动态调整活动。
4.构建家园协同共同体:帮助家长理解“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形成教育合力。
《倾听儿童》不仅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更是一份对儿童生命的深切尊重。它提醒我们:每个儿童都是带着哲学基因来到世界的探索者。当我们学会俯身倾听、真诚对话时,教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意义的美好旅程。
此书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唯有走进童心的哲学花园,才能真正呵护儿童的好奇、探究与创造,培养他们走向未来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