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 2025-09-23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袁君琳 所在单位: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执教时间:2025-05-12 执教地点:江阴市实验小学 执教内容:《父亲、树林和鸟》 参加对象:全体语文教师

23.父亲、树林和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默写“兀立、凝神静气”等6个词语。

2.阅读对父亲和“我”的描写,运用对比的方法,揣摩语言文字,感受父亲对鸟的熟悉和喜爱。

3.能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关键词,体会父亲的特点。

4.通过思辨“父亲像猎人,不是猎人。”感知父亲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对父亲和“我”的描写,运用对比的方法,揣摩语言文字,感受父亲对鸟的熟悉。

2.通过思辨“父亲像猎人,不是猎人。”感知父亲的形象。

教学准备: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示题,激趣导入。

1.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牛汉,一起学习——齐读课题。

课题和我们以前看到的不一样,它是由三个词语组成,分别指向了文中的人和事。

总结:那么,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就同学们轻轻把书打开到94页。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都读好了。

第一组:滹沱河岸  春天的黎明

第二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第三组: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第四组: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抖动着羽毛、抖净露水和湿气

1)像这样连用两个修饰语,让语言生动起来的短语文中还有很多呢!你能找到么?

2)读好,读准这些词吧!

3.词语都读准了,相信你们也读通、读懂了课文。文中除了父亲、树林和鸟,还写了一个人物,那就是——我。你能说说,父亲带“我”做了什么?

预设:父亲带我去树林看鸟。

4.不错,能说清故事的内容,你也一定能够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你能在课题中加一个词来说一说吗。

父亲      树林和鸟。

预设:喜欢、热爱、了解、观察……

5.看来大家都对课文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对的,读了这篇课文,很多人都判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而作者说“父亲不是猎人。”你同意哪种观点?(生自由讨论)对啊,文中的我也在猜测,父亲到底是不是猎人呢?就让我们化身小小调查员,一起去文中探个究竟吧。

调查任务一:父亲哪些表现像猎人? 我觉得父亲像猎人,因为         

活动一:面对树林,我和父亲的有哪些不同的发现?

要求:默读课文3-12小节,圈画不同之处。

出示表格:

我的观察

父亲的观察

 

 

 

 

 

 

 

 

 

 

 

谁来说说你的调查结果?面对同一片树林——

1.“林子里有不少鸟。”父亲喃喃着。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1)哪里不同?(显红)    父亲——不少鸟   我——没有看见一只鸟

2)你看,父亲说是——有不少鸟;而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两个人的结论居然天壤之别。

3)你来学着父亲“喃喃”地说一说。

预设1:你读得这么小声,是啊,这就是喃喃自语。

预设2:这样大声,是喃喃自语么?谁再来“喃喃”?

他就是这样数着鸟,算着鸟——你来读。

父亲越来越确定——树林里有不少鸟。

4)父亲的这份确定,却引发了我的疑惑。此时,我在疑惑什么呢?

预设:明明没有看见一只鸟、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怎么会那么坚信有鸟?

对啊,两个“并没有”,就看出了我的确定。我确定自己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而父亲却能知道不少鸟。你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预设:感知敏锐的父亲。

多么明显的不同呀,你们能读好这看到的不同之处吗?(同桌读)

过渡:你还调查到了哪些不同?

2.

l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l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3.面对这样明显的不同,我不禁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你在疑惑什么?

1)叶子为什么在动?因为鸟在动。

你怎么能够确定是鸟在动?因为没有风。对啊,鸟动引发了叶动。

2)可我却没有找到,这是怎么回事?想想看,我和父亲正身处一片怎样的树林呀!

是啊,这么多树,这么朦胧的树林,要找到几片叶子,容易吗?这种情况下,你能找到么?

对,可是父亲却找到了!神奇吧!

4)从这里,你发现父亲——感觉敏锐。敏锐再加一颗星,是多么敏锐啊!

5)谁来读好他们的不同之处。(一二大组读父亲,三四大组读我)。

过渡:这是我和父亲看到的不同,再去调查,还有哪些不同?

4.我还会产生什么疑惑?

1)(显红)父亲闻到了——鸟味,而我只闻到了————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2)你们闻到过鸟味吗?老师也从来没有闻到过。可见,鸟的气味是——很淡很淡的。

3)这么淡的鸟味,而草木的气息却是——浓浓的苦苦的。

你能读出这草木气息的浓和苦吗?(请1人读)

这么浓烈的气味中,父亲还能闻到淡淡的鸟味,父亲真是——嗅觉灵敏……对,嗅觉也是一种感觉,父亲的感觉真的是太——敏锐了~,这就是猎人应该具备的敏锐。(再加一颗星)

4)谁能读出我与父亲闻到的不同?(分角色读)。

4.调查员们,同样面对树林,我并没有——看到鸟;并没有——听到鸟叫;并没有——找到动着的鸟;并没有——闻到什么鸟味。(分组读)

(齐读)而父亲却能——看到有不少鸟,却能——发现没有风,鸟儿在动;却能——闻到鸟味。

总结:是啊,父亲和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像猎人,原来是因为他——感觉敏锐。

5.我和父亲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父亲的视力特别好,眼睛特别亮么?

让我们仔细看一看课文页上的插图。发现了么?

预设:父亲戴着眼镜,视力应该没有那么好。

总结:对啊,父亲的视力也没那么好呀,那为什么我和父亲会有这样不同的发现呢?

活动二:我和父亲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发现?

过渡: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3-12小节,继续展开调查。想一想我和父亲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1.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是怎么望的,怎么闻的?

预设:望了又望:看了很多次,看得很仔细

闻了又闻:闻了很多次,闻得很仔细

对啊,望了又望,闻了又闻。这样的细致,这样的认真。

你又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善于观察的父亲。(能够细致观察一件事物,我们真的要夸他是善于观察)

2.父亲还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你知道什么是兀立?——站得很直。这可不是一般的笔直,是——像树一般兀立。

你来读出这份直。

2)你能演出父亲此时看鸟的样子吗?

演得好!我发现你可不仅仅是站得直,连呼吸都屏住了呢?这是为什么呀?

是啊,气都不敢喘。看来,专注投入的看,就是善于观察的一种表现呢!

3)谁能读出父亲的专注————2人。从你朗读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个专注的父亲。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读一读。

过渡:通过调查,我们就发现了,面对着树林,面对着鸟,父亲表现出了——感觉敏锐、善于观察的特点。这些都是猎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3.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我与父亲的不同,读出父亲的特点。

男女生配合读。

 

活动三:父亲还有哪些表现像猎人?

要求: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13-22小节,其他圈画相关语句。

1.老师关注到你今天还没有发言,就请你和我一起配合着来读一读这段。

2.父亲还有哪些表现像猎人?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父亲像猎人,因为他知道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一个“焐”字,让你看到鸟儿怎样的画面?鸟儿们挤在一起,热乎乎,暖洋洋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鸟儿、鸟儿,你为什么要抖动羽毛呀!鸟儿抖羽毛的样子多可爱呀,你能带着动作读一读吗?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哎呀,多么自由,多么酣畅淋漓啊,你能做着动作读一读么?

——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容易被猎人打中。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3.父亲知道这么多,从中你又认识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预设:父亲了解鸟的习性。板书——熟知鸟性。这也是猎人的必备能力呢!

 

总结:各位调查员们,这堂课学到这儿,来总结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吧。

预设:调查到父亲:感觉敏锐,善于观察,熟知鸟性……

了不起,看来今天的你们也像父亲一样,对文字感觉敏锐,善于观察。为你们点赞!

是的,感觉敏锐、善于观察、熟知鸟性……所有这些都让我们产生了推测——父亲曾经是一位猎人。

但是文中却这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过渡:像猎人,但又不是猎人——(板贴)这是这么一回事呢?各位调查员,让我们下节课再细细体会、调查。

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的一些生动语句摘抄在作业纸上。

 

  • 阅读(1)
上一篇: 《走月亮》课堂实录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