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台”到“工坊”:一位电类专业教师的静悄悄蜕变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周嘉明
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往往需要通过具体而微的个人叙事来展现其真实的生命力。本篇笔记将通过虚构一位名为陈刚的电类专业教师的故事,呈现《静悄悄的革命》中的理念如何在一个注重实操与标准的工科教师身上引发困惑、尝试、挫败与最终领悟的完整过程,以此具象化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序幕:熟练的操控与内心的空洞
陈刚老师是他所在职业技术学院的“金牌教练”。他的实训课以步骤清晰、操作规范、效率高超著称。在PLC编程、电机控制等核心课程中,他演示娴熟,指令明确,学生们依照他发布的任务书一步步接线、调试、排故,课堂秩序井然,技能达标率总是名列前茅。技能大赛场上,他的学生屡获佳绩。
然而,陈刚心底藏着一丝疑虑。为了达到这种“高效”和“规范”,他需要将复杂的技术流程分解为无可挑剔的标准化步骤,学生们的操作几乎完全在他的预设轨道内运行。那些看似井然有序的实训,实则是一场由他精确指挥的、围绕既定流程进行的技能模仿。他偶尔会自问:除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标准的解决方案,我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那些面对故障面露怯色、只会按图索骥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学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我真的培养了吗?
(二)邂逅:理念的冲击与反思
一次教学法培训中,陈刚接触到了《静悄悄的革命》。“主体性的神话”、“虚假的繁荣”、“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这些观点对他造成了巨大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高效实训”,可能正是佐藤学所批判的、只重形式而忽视个体思维参与的“手势舞”。他感到困惑甚至抵触——在强调规范和安全的第一位的电类领域,难道放手让学生试错才是对的?
但书中对“润泽的教室”和“交响乐”般学习的描述,又让他对一种不同的课堂氛围产生了好奇。他决定,在一个基础中等的班级,围绕一个典型的电路故障排查项目,进行一次静悄悄的尝试。
(三)尝试:从“指令”到“启航”
以往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故障排查”,他会给出清晰的电路图,列出可能的故障点清单,甚至提供标准的排查流程表。
这次,他改变了方式。他只给出了一个存在隐性故障(如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不良)的电路板,以及核心任务:“让这个‘瘫痪’的电机转起来。小组合作,不限方法,但必须记录下你们的所有检测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哪怕是看似无关的)、做出的推断以及最终结论。重点是展现你们的思维过程。”
实训室陷入了另一种忙碌。学生们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围在一起讨论可能的原因。万用表、示波器被拿起又放下,争论声此起彼伏。陈刚强忍住直接指出关键点的冲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巡回“指导”实则暗示。他穿梭于各组之间,仔细观察:有的组在激烈辩论先测电压还是先测电阻,有的组对着图纸反复推敲,有的组则对一个指示灯微亮的现象产生了分歧。
(四)挫折:混乱的现场与“跑偏”的探究
汇报排查思路时,情况超出了陈刚的预料。有的组坚持是电源问题,尽管测量数据已基本否定;有的组怀疑是热继电器故障,但复位操作无效;甚至有一组提出了一个完全不符合电工原理的“奇思妙想”。课堂节奏明显慢于计划,场面一度显得有些“混乱”。
陈刚感到了强烈的失控感。他习惯性的效率意识在报警。更让他纠结的是,一个平时动手能力一般、但喜欢观察的学生小李怯生生地提出:“老师,我发现这个接触器吸合时声音好像比正常的稍微弱一点点,这个…有关系吗?”这个观察非常细微,且偏离了主流思路(检查通断),在以往很可能被一句“先关注主要回路”而忽略。
但想起“倾听微弱的声音”,陈刚走到那个接触器旁,让全班安静,请小李重复了他的发现,并引导道:“小李注意到了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细节——接触器吸合的声音强度。大家想想,声音微弱可能暗示着什么机械或电磁问题?这个现象和我们寻找的电路故障可能有什么关联?”
这一刻,思维的碰撞发生了。另一个学生立刻联想到:“是不是衔铁吸合不到位?可能导致主触点接触电阻增大!”又一个学生补充:“或者线圈供电电压不足?但我们已经测过电压正常啊…” 讨论的焦点开始从单纯的“通断”转向对元件工作状态的深度分析。陈刚的角色变成了促进讨论者,他将各组的观点进行串联:“A组从电源端入手排除了供电问题,B组关注了保护回路,现在C组小李的观察把我们引向了执行元件本身的深层状态判断。这种多角度交叉验证正是优秀工程师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