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台”到“工坊”:一位电类专业教师的静悄悄蜕变 2025-09-2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讲台工坊:一位电类专业教师的静悄悄蜕变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周嘉明

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往往需要通过具体而微的个人叙事来展现其真实的生命力。本篇笔记将通过虚构一位名为陈刚的电类专业教师的故事,呈现《静悄悄的革命》中的理念如何在一个注重实操与标准的工科教师身上引发困惑、尝试、挫败与最终领悟的完整过程,以此具象化这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序幕:熟练的操控与内心的空洞

陈刚老师是他所在职业技术学院的金牌教练。他的实训课以步骤清晰、操作规范、效率高超著称。在PLC编程、电机控制等核心课程中,他演示娴熟,指令明确,学生们依照他发布的任务书一步步接线、调试、排故,课堂秩序井然,技能达标率总是名列前茅。技能大赛场上,他的学生屡获佳绩。

然而,陈刚心底藏着一丝疑虑。为了达到这种高效规范,他需要将复杂的技术流程分解为无可挑剔的标准化步骤,学生们的操作几乎完全在他的预设轨道内运行。那些看似井然有序的实训,实则是一场由他精确指挥的、围绕既定流程进行的技能模仿。他偶尔会自问:除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标准的解决方案,我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那些面对故障面露怯色、只会按图索骥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学生,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我真的培养了吗?

(二)邂逅:理念的冲击与反思

一次教学法培训中,陈刚接触到了《静悄悄的革命》。主体性的神话虚假的繁荣倾听远比发言重要这些观点对他造成了巨大冲击。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高效实训,可能正是佐藤学所批判的、只重形式而忽视个体思维参与的手势舞。他感到困惑甚至抵触——在强调规范和安全的第一位的电类领域,难道放手让学生试错才是对的?

但书中对润泽的教室交响乐般学习的描述,又让他对一种不同的课堂氛围产生了好奇。他决定,在一个基础中等的班级,围绕一个典型的电路故障排查项目,进行一次静悄悄的尝试。

(三)尝试:从指令启航

以往讲授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电路故障排查,他会给出清晰的电路图,列出可能的故障点清单,甚至提供标准的排查流程表。
这次,他改变了方式。他只给出了一个存在隐性故障(如接触器辅助触点接触不良)的电路板,以及核心任务:让这个瘫痪的电机转起来。小组合作,不限方法,但必须记录下你们的所有检测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哪怕是看似无关的)、做出的推断以及最终结论。重点是展现你们的思维过程。

实训室陷入了另一种忙碌。学生们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围在一起讨论可能的原因。万用表、示波器被拿起又放下,争论声此起彼伏。陈刚强忍住直接指出关键点的冲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巡回指导实则暗示。他穿梭于各组之间,仔细观察:有的组在激烈辩论先测电压还是先测电阻,有的组对着图纸反复推敲,有的组则对一个指示灯微亮的现象产生了分歧。

(四)挫折:混乱的现场与跑偏的探究

汇报排查思路时,情况超出了陈刚的预料。有的组坚持是电源问题,尽管测量数据已基本否定;有的组怀疑是热继电器故障,但复位操作无效;甚至有一组提出了一个完全不符合电工原理的奇思妙想。课堂节奏明显慢于计划,场面一度显得有些混乱

陈刚感到了强烈的失控感。他习惯性的效率意识在报警。更让他纠结的是,一个平时动手能力一般、但喜欢观察的学生小李怯生生地提出:老师,我发现这个接触器吸合时声音好像比正常的稍微弱一点点,这个有关系吗?这个观察非常细微,且偏离了主流思路(检查通断),在以往很可能被一句先关注主要回路而忽略。

但想起倾听微弱的声音,陈刚走到那个接触器旁,让全班安静,请小李重复了他的发现,并引导道:小李注意到了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细节——接触器吸合的声音强度。大家想想,声音微弱可能暗示着什么机械或电磁问题?这个现象和我们寻找的电路故障可能有什么关联?

这一刻,思维的碰撞发生了。另一个学生立刻联想到:是不是衔铁吸合不到位?可能导致主触点接触电阻增大!又一个学生补充:或者线圈供电电压不足?但我们已经测过电压正常啊…” 讨论的焦点开始从单纯的通断转向对元件工作状态的深度分析。陈刚的角色变成了促进讨论者,他将各组的观点进行串联:“A组从电源端入手排除了供电问题,B组关注了保护回路,现在C组小李的观察把我们引向了执行元件本身的深层状态判断。这种多角度交叉验证正是优秀工程师的思维方式。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