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实训课堂的“静悄悄革命”:从“技能工坊”到“创新共同体”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黄亚萍
作为一名电子实训教师,我们面临的课堂极具特色:既有严谨的理论逻辑,又有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手实践;既要求学生具备独立的故障排查能力,又离不开团队的项目协作。传统的实训课堂很容易陷入两种模式:一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单向技能传授,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二是“放羊式”的项目制作,学生凭兴趣摸索,教师疲于奔命地解决各个小组的技术问题。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将实训课堂从一个纯粹的“技能工坊”转变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一个孕育工程师思维与协作精神的“创新共同体”。
这场革命的核心,在于将教学焦点从“教学生做出一个能用的产品”转移到“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实现深度的、协同的、反思性的学习”上。以下是结合电子实训特点的行动路线图:
一、 观念革命:重塑实训课堂的“灵魂”
从“技能权威”到“项目导师”:我们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和标准答案的持有者。我们应成为项目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以及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技术顾问”和“思维催化剂”。
重新定义“成功”:一个成功的实训项目,不仅在于电路板能否点亮、程序能否跑通,更在于过程中学生是否经历了有意义的挫折、是否与同伴进行了深度的技术探讨、是否通过反思改进了自己的设计思路。“故障”不再是失败,而是最宝贵的学习契机。
“倾听”技术对话: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提问,更要善于倾听学生之间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一个学生说“这里电压不对”,另一个回应“是不是你的滤波电容没焊好?”——这种生生之间的技术对话,是“协同学习”发生的黄金时刻。
二、 课前准备:设计“电路登山”地图
设定“登山峰顶”(项目目标):项目任务应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避免成为简单的“焊接说明书”。例如,不是“按照给定电路图组装一个单片机最小系统”,而是“设计一个能够测量并显示环境温度的系统,并思考如何提高其精度和稳定性”。这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留下了空间。
规划“登山路径”(学习流程):
个体探究阶段(与客观世界对话):要求学生独立阅读数据手册、分析核心芯片原理、进行初步的电路仿真或流程图设计。这是夯实个人基础的关键。
小组协同设计阶段(与他人对话):组建项目小组(3-4人为宜),明确角色(如硬件负责人、软件负责人、文档记录员等,可轮换)。小组任务不是简单分工,而是要求成员共同审议设计方案,论证可行性,共同制定项目计划。
全班“方案研讨会”(串联与反刍):在动手制作前,组织小组进行方案宣讲。其他小组和教师作为“评审团”,不是评判对错,而是提出建设性质疑:“你们考虑过电源波动的影响吗?”“这个传感器接口方式,和B组的选择有何不同?优缺点是什么?”这将思考引向深入。
准备“技术脚手架”: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共性技术难点(如时序分析、电磁兼容问题),准备微课视频、典型故障案例库、以及关键测量点的参考波形图等资源,作为学生求助时的“支架”,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三、 课堂实施:扮演“首席工程师”角色
营造“润泽的工位”:明确告知学生:“在这个实验室,大胆尝试、不怕出错是首要原则。我们的目标是理解为什么,而不仅仅是做完什么。每个人的困惑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巡视中的“倾听与串联”:
低介入观察:手持万用表示波器,在各小组间巡视。重点不是发现错误并立即指正,而是观察他们的工作流程、调试方法和讨论内容。当学生卡壳时,不急于上手,而是问:“你们已经排除了哪些可能性?”“测了哪几个点的波形?结果如何?”引导他们自己梳理思路。
将个体问题转化为集体学习资源:当发现一个小组的典型故障(如虚焊导致的不稳定)时,可以适时暂停,邀请全班注意力:“大家请注意,A组遇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现象是XX,他们的排查思路是YY,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这就是电子实训课堂最有效的“串联”,让一个小组的挫折成为全班的经验。
促进“技术反刍”:在项目中期,可以组织“调试快闪分享”,每个小组用1分钟分享一个他们解决的最有价值的故障。这极大地促进了经验的流动和反思。
改革“评价语言”:
用“应对性语言”替代评判。不说“你这个电路设计错了”,而说“我注意到你的这个设计,能跟我讲讲你的考量吗?”或者“如果我们从负载电流的角度来仿真一下,可能会看到什么?”
最终评价时,不仅看作品功能,更要通过答辩、项目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设计逻辑、调试过程、团队协作和反思深度。
四、 课后反思与教师“同僚性”建设
建立“实训课例研究”制度:电子实训课的复杂性非常适合课例研究。同专业教师共同观察一节课(或一个项目阶段),聚焦于:“学生是如何进行故障排查的?他们的思维轨迹是怎样的?”“在小组协作中,技术知识是如何传递和建构的?”
共建“教学资源库”:将各小组的项目报告、典型故障案例、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收集起来,形成鲜活的、来自本校学生的教学案例库,用于未来的教学和新生培训。
个人反思:今天我是否成功忍住了一次“代劳”的冲动?我是否将一个技术难点转化为了有效的集体学习时刻?我对哪个学生的独特思路表示了真诚的欣赏?
结语:走向“创客共同体”
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注入电子实训课堂,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工程师素养:严谨的逻辑、动手的能力、协同攻关的精神以及面对失败的韧性。这样的课堂,不再只是职业训练的场所,更是创新孵化的摇篮。当学生习惯于在“润泽”的氛围中,与同伴、与仪器、与电路板进行深度对话时,他们便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技工”,而是主动创造知识的“创客”。这场发生在电工台、示波器前的“静悄悄的革命”,正是在为未来的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奠定最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