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经典段落摘抄与批注——关于“主体性神话”等 2025-09-2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段落摘抄与批注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高亚芹

摘抄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我称之为主体性神话的,是指那些在教学中,形式上要求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声音洪亮地齐声回答,营造出一种热闹、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并将其等同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现象。这种氛围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的、虚假的繁荣,它排斥了犹豫、含糊、思考以及内省这些真正重要的学习品质。

【批注】:

这段话如同一记警钟,敲醒了我作为实训教师长期以来的某些惯性思维。在电类实训课上,我过去常常追求一种令行禁止的效率:我演示完毕,学生立刻动手,操作台上一片繁忙,工具叮当作响,我认为这便是良好的教学秩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佐藤学先生指出,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主体性神话。真正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需要严谨思维和故障排查的电工技术而言,恰恰发生在那些静悄悄的时刻:当一个学生拿着万用表,对着电路图凝神静思时;当一个小组成员为了一个接线的先后顺序而低声讨论时;甚至当一个学生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熔断器烧断,而陷入短暂沉默和自我检讨时。这些时刻,才是思维真正活跃的时刻。我现在的任务是,珍视并保护这些安静的、内省的思考空间,而不是用表面的热闹去填满它。

摘抄二:关于被动的能动性

学习,可以理解为一种被动的能动性’——即学习者被优秀的教材(客观世界)所吸引,被同伴的见解所刺激,从而能动的投身于与这些对象的对话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引发学生的主体性,而在于设置一个环境,让这种被动的能动性得以自然流露。

【批注】:

被动的能动性这个说法充满了辩证的智慧。在我的教学中,它就是让学生被有趣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所吸引。例如,我不再简单地让学生按照电路图接线,而是设置一个情境:某车间一台传送带电机只能正转不能反转,请你们小组扮演维修工程师,诊断并修复故障。这个真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就像一块磁铁,会被动地将学生吸入学习情境。随后,他们的所有行为——查图纸、测电压、讨论可能的原因——都成为一种能动的探究。我的角色从命令的发布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设计师关键资源的提供者。我要做的,是准备好清晰的图纸、可用的工具、安全的操作环境,然后退后一步,观察学生如何被任务所驱动,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时再介入。

摘抄三:关于倾听是教学的核心

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批注】:
这句话让我反思了课堂互动的本质。在实训课上,发言不仅仅是语言,更是操作的动作、仪表的读数、乃至一个困惑的眼神。创建相互倾听的教室,意味着:

教师倾听学生:我不仅要听学生说了什么,更要他们做了什么。一个学生反复测量某点电压,说明他可能在此处遇到了认知冲突;一个小组长时间沉默,可能是在进行深度的内部讨论,而非开小差。

学生相互倾听:我鼓励学生在接线时,互相检查、提醒安全规范。当同伴提出不同方案时,不是急于否定,而是先倾听其理由。例如,在PLC编程时,一个学生提出用定时器而非计数器实现某个功能,我会让提出者阐述理由,让其他成员倾听其逻辑,再进行辩论或尝试。

师生共同倾听技术的声音:一台正常运行的电机有其平稳的声音,一个接触器吸合时有清脆的响声,电路导通时指示灯会亮。教会学生倾听设备的声音,是故障诊断的第一步。这种多维度的倾听,让教室变成了一个信息流畅、尊重差异的交响乐厅,而非教师独奏的演讲厅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