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经典段落摘抄与批注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高新区校区) 田小梅
摘抄一:关于“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是指一种氛围,在那里,每个人都感到轻松、安心,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基本的信任关系。在这种教室里,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承认其存在价值。”
【批注】:
对于许多在学业上经历过挫折的中职学生来说,“润泽的教室”堪称一片珍贵的“绿洲”。在电工实训中,最大的恐惧往往不是技术难度,而是“怕犯错”带来的羞耻感——怕接错线被同学笑话,怕烧坏元件被老师责备。佐藤学先生描述的“润泽”状态,正是消除这种恐惧的良方。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营造这种氛围:我公开宣称“实验室是允许犯错的地方,只要遵守安全规则”;我将一些典型的接线错误称为“经典的故障案例”,并感谢“贡献”出这个案例的同学,让大家共同学习;对于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我肯定其谨慎和认真的态度。当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本身就被尊重,而不仅仅以“操作正确”为唯一价值标准时,他们才敢于尝试、敢于提问、敢于暴露自己的无知,而这一切,正是深度学习的起点。
摘抄二:关于“学习是同客观世界、他人、自身的对话”
“所谓学习,就是同教科书(客观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同教室里的伙伴们的相遇与对话,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这三种对话性实践,建构世界,建构伙伴,同时建构自身。”
【批注】:
这三重对话的框架,为我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提供了清晰的坐标。
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对于电类专业,就是学生与电路、元件、程序、工具的深度互动。学习不是背诵原理,而是让原理在指尖流淌。学生通过接线,理解电流的路径;通过调试程序,看到指令如何控制输出。这种对话是直接的、物质的,也是职业教育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同他人的对话:技术工作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项目式学习(PBL)是促进这种对话的最佳方式。在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配电箱安装任务时,学生需要分工、协商、争论、妥协、整合。他们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技术方案,也学习如何倾听和理解同伴的思路。这种社会性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技能本身同等重要。
同自身的对话:这是学习的最终归宿,即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我要求学生撰写实训报告时,必须有“反思”部分:我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我如何调整了我的策略?通过这种与自我的对话,学生将外部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成长。一个优秀的电工,不仅手上有活,眼里有图,心中更要有“谱”——这个“谱”,就是在不断与自我对话中构建起来的技术理解和职业素养。
摘抄三:关于“学校是学习共同体”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那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成长,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其中,相互学习、成长。”
【批注】:
这一观点将教育的视野从单一的课堂扩展到了整个生态系统。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构建“学习共同体”有着更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我的实践尝试包括:
校内共同体: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合作,例如与机械专业教师共同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小项目,让学生体验技术的交叉融合。
校企共同体:积极邀请企业工程师、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分享真实的工作案例和技术前沿,让学生与未来的职业世界对话。
家校/社会共同体:通过举办技能展示周、开放实训室等活动,让家长和社会人士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形成支持技能成才的社会氛围。
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而是一个协调者、促进者和终身学习者。我与学生一起,在面对新的技术挑战时共同探索、共同成长。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最终目标是让学校成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持续进化的“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