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教学设计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课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146月第1版)第五册第三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课涉及对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与整理等相关知识的考查,安排在“古典的魅力”之后,既是对古文教学的深化,也是对学生古典文化素养的提升。本课围绕“中华古代文化常识竞赛”这个主题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中华古代文化素养的积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中职高二电子商务班,他们的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古代文化常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整体文化素养不够。个别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较好,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厌倦单一的教学模式,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多种竞赛形式学习、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参与的热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拟竞赛题、写主持词、参与知识竞赛等形式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

2.通过掌握中华古代文化常识增强中华文化素养的积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3.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讨论等途径收集信息,在活动中训练筛选、整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获取、整理和提炼信息,在活动中训练筛选、整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2.通过拟竞赛题、写主持词、参与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了解中华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培养撰写主持词、解说的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素养的积淀。

(二)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古代文化常识,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课前准备——组织竞赛、小组评判——立足课本、文化荟萃——知识拓展、学有所用——活动评价

主要

教学

方法

(一)教法

1.任务驱动法。通过布置学习任务(上传班级QQ群共享文件夹),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索、筛选、整理有关信息,拟定竞赛题目。

2.分组学习。根据不同专题分为三个小组。小组完成特定任务,将最终成果上群共享文件夹。

3.以评促学。通过评价点评价学习态度和成效;既评价个人表现,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情况。

(二)学法

1.自主合作学习。

根据课前要求,在搜索、筛选和整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整理,拟定题目。小组长根据各成员设计题目筛选两个最佳题目。并在课前学习相关古代礼仪。

2.基于问题的学习

根据各小组设计的问题,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文化常识。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

准备

1、选择专题、按组分配任务

学生自读教材,了解活动要求;教师分析示例,了解学习内容。

参考专题:古代人称谓常识专题,古代纪年月日时常识专题,古代天文常识专题,古代地理常识专题,古代科举制度常识专题,古代节日常识专题,古汉语常识专题,古代礼仪常识专题。

2、布置任务、检索文献资料

任务:以“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题, 根据所在组的专题任务检索资料。

检索资料:

1)文献图片的检索和下载

通过百度google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检索下载相关文献资料。

②通过专业网站搜索,如http://culture.china.com/zh_cn/history/yeshi/http://www.zgctwh.com.cn/http://www.guoxuechina.net/http://www.guoxue.com/等,通过国学、传统文化的专业网站搜索更系统的内容。

2)视频、图片的检索与下载

通过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搜索相关视频与图片。

对学生搜索的材料要求重新编辑、整理,下载后上传给老师打印分发。视频在QQ群或网上观看、模仿。

3、交流讨论、拟定赛题 

各组成员之间根据现有资料交流讨论,每人拟定2-3个竞赛题目。每组选出一位提问者。

4、每人撰写一份本词竞赛活动的主持开场白。

教学过程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播放《琅琊榜》,创设学习情境。以《琅琊榜》人物行礼的场景为例,扒一扒视频中的古代礼仪。

                                                      

谈谈《琅琊榜》中的古代礼仪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了解古代礼仪

二、

了解考纲要求,分析考点

了解考纲要求,分析考点

分析考点:古代文化常识问题设计,活动主持词开场白,结束语,串联词,掌握古代文化常识,活动宣传标语。

了解考纲要求,了解考点及考查形式

 

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

组织竞赛、小组评判

组织竞赛,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1、同学展示各自的主持词,教师评析

2、组织竞赛、三个环节

1)争先抢后

2)按图索骏

3)心有灵犀

 

1、各组学生展示主持词

2.每组学生轮流提问,组员抢答

3. 图猜节日,答题者讲讲本节日涉及的文化传统习俗。

4.学生表演传统礼仪,学生抢答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够根据知识设计题目,考查设计题目的能力,能够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训练筛选、整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

四、

立足课本,文化荟萃

 

 

 

 

授渔问路:从五个方面着手搜集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1、从故事情节挖掘文化内涵,如《祝福》封建礼教

2、文中的注释、引语挖掘文化气息,《咬文嚼字》柳岸灞桥、付梓、杀青、尺牍

3、从诗词句描写的传统意象入手挖掘文化,如“柳—留”

4、从课文主旨入手挖掘文化内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礼乐治国

1.小组展开讨论

2.同学回忆、归纳已学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立足课本,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增强中华文化素养的积淀。

五、知识拓展、学有所用

 

 

教师提出问题

1、探寻家乡古代文化

⑴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⑵有哪些地方文艺?

⑶有哪些历史名人?

⑷有哪些名胜古迹?

2、课堂练笔

⑴任选两个专题,为两个专题活动写一则串词。

⑵为知识竞赛写一则结束语

⑶为弘扬传统文化,写一则宣传标语。

学生回答讨论,每组根据题目任务讨论并各向全班汇报展示讨论结果。

 

从课本知识拓展到生活,能开拓学生视野,并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六、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展示评价点

1、每组问题设计,难度、适用度、合理度

2、每组答题得分情况

3、每组的参与度

4、主持词:语言得体、流畅优美,掌握主题,把握基调,交互性好,富有感情。

 

依据本堂课同学们的表现,根据评价点加以评分,评出最优组。

以评促学。通过评价点评价学习态度和成效;既评价个人表现,也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通过评奖,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在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中,提高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创新之处

 

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本课课前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讨论等途径收集信息,在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筛选、整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组织、策划、协调合作等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使用视频、图片等手段使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直观感受。

在活动中,使用多样的竞赛形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在活动环节的设置上也体现了知识性、游戏性与竞赛性相结合的特点,寓教于乐,使师生能很好地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兴趣,增强中华文化素养的积淀

在活动中,老师是实践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在知识、方法、技巧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指导学生使用网络搜集资料的恰当方法,能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人以渔。采用任务引导、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评价激励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准备时间比较仓促,细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学生的表演还不够到位,对个别知识掌握不够准确,在展示前应该给予相应的指导。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