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2025-09-2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最后一片叶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经典代表作,入选于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画家琼希身患肺炎,在病中将自己生命的希望寄托于窗外风中飘摇的常春藤叶,并深信当最后一片叶子凋落时,自己也将死去。老画家贝尔曼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下了那片“永不凋落”的叶子,给了琼希生的希望,自己却因此感染肺炎而去世。

作品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结尾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极具欧·亨利式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命奇迹的故事,更是一曲歌颂底层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性赞歌,是进行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文学鉴赏的绝佳素材。

二、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品味小说中含蓄精炼、幽默风趣的语言,特别是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2.通过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形象,探究小说“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和深刻内涵,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感受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美学风格,体会作者在幽默诙谐的笔调下对人性光辉的深刻赞美。

4.感悟小说中蕴含的人间真情、生命价值与牺牲精神,引导学生思考爱与希望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贝尔曼、琼希、休的人物形象。

2.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特色与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深层象征意义(生命、希望、爱与奉献)。

2.深入体会小说“含泪的微笑”的风格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五、资源融合

1.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含作者简介、华盛顿广场背景图、风雨声音频、关键段落文本)、欧·亨利短片介绍视频。

2.文本资源:课文《最后一片叶子》原文、拓展阅读材料(如欧·亨利其他短篇结尾片段进行比较)。

3.艺术资源:经典插图、关于“希望”与“奉献”主题的名画(如梵高的《向日葵》)。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3分钟)

1. 播放音频:播放一段秋风萧瑟、雨声渐沥的音频。

2. 教师设问:“同学们,在这样的风雨之夜,如果你是一位病重的老人,看到窗外树上最后一片摇摇欲坠的叶子,你会想到什么?”

3. 引出课题:学生的回答可能关乎“绝望”、“终结”。教师顺势引入:“然而,在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笔下,这样一片叶子却孕育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片叶子》,感受这片叶子背后的力量。”

(二) 初读感知,梳理情节 (约7分钟)

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情节梳理(任务驱动):

任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进行概括。

明确:

开端:琼希病重,绝望地数着落叶等待死亡。

发展:休悉心照料并求助老贝尔曼;贝尔曼“咆哮”式地关心。

高潮:风雨之夜后,最后一片叶子依然“挂”在墙上。

结局:琼希重燃希望,活了下来;贝尔曼因画叶子染病去世。

(三) 聚焦人物,合作探究 (约12分钟)

1.小组讨论: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聚焦分析一位主要人物:**琼希、休、贝尔曼**。

讨论提纲: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分析。

/她对“最后一片叶子”的态度是什么?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琼希:脆弱、悲观 → 重新燃起希望(被拯救者)。“叶子”是生命的象征。

休:善良、友爱、有责任感(陪伴者)。“叶子”是朋友的寄托。

贝尔曼:外表暴躁、酗酒失意,却内心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拯救者)。重点分析其“咆哮”的对话,体会其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叶子”是他一生的杰作与爱的奉献。

(四) 品析结尾,突破难点 (约10分钟) (运用比较阅读法)

1.设置情境,制造悬念:“小说的结局最震撼人心。如果故事在琼希看到叶子还在,病好出院后就结束,可以吗?为什么?”

2.比较阅读,探究效果:

出示A方案(假设结局):琼希病愈,与休拥抱庆祝,故事结束。

出示B方案(原文结局):医生告知休,贝尔曼去世真相。

提问:对比两个结尾,哪个给你的冲击力更大?为什么?原文结尾让你对“最后一片叶子”、对贝尔曼其人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3.教师引导总结“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出人意料:谁都没想到叶子是画的,更没想到是贝尔曼画的。

情理之中:前文有多处伏笔(如介绍贝尔曼是画家,总说要画杰作;他对琼希的关心等)。

升华主题:这个结尾让故事从一個“生命奇迹”上升为一曲“人性赞歌”,揭示了真正的杰作是爱与牺牲,极大地深化了主题。

(五) 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约5分钟)

1.主题升华:“这片永不凋零的叶子,它到底是什么?”

是生命的叶子,给了琼希生的希望。

是奉献的叶子,是贝尔曼用生命完成的杰作。

是人性的叶子,闪烁着平凡人身上最伟大的善良与光辉。

2.结束语:“欧·亨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在笑中带泪的感动中,看到生活里的苦涩,更看到人性永恒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样一片‘永不凋落的叶子’,也能为他人画出这样一片希望的叶子。”

(六) 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1.必做:请你以休的口吻,写一篇日记,记录贝尔曼先生去世那天你的所见所感。

2.选做:阅读欧·亨利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如《麦琪的礼物》),分析其结尾艺术,与本文进行比较。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叶子”为线索,通过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力图调动学生积极性,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

成功之处:情境创设能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氛围;“比较阅读”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直观深刻地体会到欧·亨利式结尾的独特魅力,成为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可能不足:对小说幽默语言风格的品味可能不够充分;对“含泪的微笑”这一美学风格的体会可能需要更多引导和更深层次的讨论才能达成。

改进设想: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时摘录文中他们认为幽默或感人的句子,在课堂上分享,专门设置一个“语言品味”环节。在小结部分,可引入一两位学生对“悲”与“喜”的感受,让他们自己总结出这种复杂的审美体验。